水滴保深陷投诉泥潭:公益招牌下,保险业务增长路在何方?

在公众眼中,水滴公司曾凭借水滴筹的大病众筹平台,树立起温暖人心的公益形象,无数家庭在困境中因它获得希望。然而,近期水滴公司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负面涟漪,将水滴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500

水滴保作为水滴公司旗下的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本应是消费者信赖的保险选购渠道,但如今却成了“乱扣费”的重灾区。据新浪Insights报道,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水滴保的投诉多达1851条,且数量仍在持续攀升。近期投诉集中爆发,消费者纷纷控诉被无故购买长期保险,或是未经明确授权就被自动扣费。

500

在社交平台上,如何向水滴保申请退费的“维权教程”广泛传播,引发了大量遭遇类似情况的消费者的共鸣。这些消费者本怀着保障自身和家人的美好初衷购买保险,却没想到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扣费噩梦。2024年315期间,中国消费者报就曾曝光水滴保百万医疗险销售存在“低价陷阱”。其广告以“每月1.9元投保600万医疗险”为噱头吸引用户,消费者点击“同意并投保”后,次月起保费却跳涨至191.3元。客服竟将此辩解为“用户误操作升级”,而所谓的“升级”无需额外确认,仅仅是页面设计存在严重误导。由于默认开通自动续费,大量消费者在发现被持续扣款后,投诉声不断,却又往往陷入维权困难的境地。

500

水滴公司一直采用“公益引流,商业变现”的商业模式,凭借水滴筹获取流量与用户信任,进而将用户引导至水滴保实现商业利益。创始人沈鹏曾宣称,凭借这一模式,水滴公司单个捐款用户的平均获客成本仅0.3元。从2025年Q2财报来看,保险相关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28.7%,似乎该模式仍在为公司带来可观的财务收益。然而,这种模式的背后,却是信任的逐渐崩塌。

水滴筹作为公益平台,近年来因审核不严多次陷入“诈捐”风波。天眼查App显示,2024年1月,湖北孝南区检察院通报,湖北孝昌一女子通过P图软件伪造虚假病历,向水滴筹平台申请筹集救治费用10万元,后因涉嫌诈骗罪(未遂)被检察院提起公诉。此类事件严重损害了水滴筹的公益形象,也让公众对其公益性质产生了质疑。

与此同时,水滴保也因营销不规范被监管点名。2025年5月,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其百万医疗险存在宣传投保年龄与实际条款不符的问题:销售页面宣称“0-70岁均可投保”,但实际条款却将投保年龄限定为“30天-65周岁”。这种虚假宣传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水滴保的不信任。公众和媒体纷纷质疑水滴公司利用公益属性为商业业务引流,早期积累的公益形象与后期的商业变现手法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导致用户产生了强烈的被误导感。

水滴公司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关于流量、变现与信任的复杂商业案例。它曾成功地将公益流量转化为商业价值,在保险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乱扣费”和误导营销等信任危机却如同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给公司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在追求商业利益的道路上,水滴公司似乎逐渐迷失了方向,忽视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守住合规底线,成为了水滴公司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如果水滴公司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重建消费者信任,那么它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曾经的公益光环也将彻底黯淡无光。水滴公司需要深刻反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在这场信任危机中寻得生机,重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尊重。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