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下,我的爱在歌声里住了几百年
当驼铃声穿越可可托海的雪原,当热瓦普的弦震颤伊犁河畔的月光,新疆民歌正以最炽烈的语言,描绘着爱情的万千模样。
在这些旋律里,维吾尔族歌手将明灯比作情人的眼眸,把内心的悸动编入《十二木卡姆》的乐章;哈萨克族的转场谣中,马蹄声与心跳声在阿尔泰山的晨雾里交织共鸣。
广袤的土地,生不出狭义的爱,新疆这片土地的情歌,从不羞于表达。它可以是赛乃姆舞裙旋起的火焰,是都塔尔琴箱里积蓄的雨滴,是冬不拉奏响时的回声,更是楼兰故城废墟中,那朵被风沙亲吻千年的玫瑰。
维吾尔族马车夫的爱情
《达坂城的姑娘》
维吾尔族民歌中描述爱情的歌曲有很多,曲调热情奔放,《达坂城的姑娘》便是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
《达坂城的姑娘》是我国第一首被成功译配成汉语并广为传唱的维吾尔族民歌。关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存在着不同说法。
一种说法是: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车队运送苏联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路经兰州,王洛宾所在的西北抗战剧团为其举办了两次慰劳车队工友的联欢会,一次为欢迎,一次为欢送。
在欢迎会上,车队一位维吾尔族司机为表示答谢,即兴唱了几句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吾尔语唱的,歌词也不那么连贯,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
但是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却一下子震惊了音乐家王洛宾。他如获至宝,欢迎会后专门去向那位维吾尔族司机请教。
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也由此诞生。它融合了新疆地区的音乐元素,用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展现出新疆独特的风情,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王洛宾被这首民歌优美、明快的旋律所触动,在晚会结束后,根据记忆速记下这首歌,并专门请教了歌者和当时在兰州卖葡萄干的维吾尔族朋友卡得尔。
他了解到这首歌的大意是:新疆有个达坂城,那里的姑娘和小伙都很漂亮,他想要娶一位姑娘为妻,还要她的妹妹和嫁妆,赶着马车去娶亲。
《达坂城的姑娘》这首民歌,经过王洛宾的整理与提炼,从维吾尔族原生态乐句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成为传唱全国的经典。
这首歌曲创作中有个小的插曲。由于一时疏忽,王洛宾将歌词中的“伴娘”翻译成了“妹妹”。随着这首传唱遍大江南北,错误的翻译也被大家接受了。
而后,两位维吾尔族歌唱家——克里木·哈桑和肉孜·阿木提在征求王洛宾意见后,对歌词进行修正,克里木·哈桑将歌词“带上你的妹妹”改成“唱着你的歌儿”,而肉孜·阿木提则改为“带上你的伴娘”。
经过两位歌唱家对歌词的改编后,这个因翻译偏差产生的误会终于画上了句号。
俄罗斯姑娘与哈萨克小伙的草原
之恋《可爱的一朵玫瑰花》
婉转悠长是哈萨克族民歌中爱情歌曲的典型特征。
其中广为流传的,便是都达尔和玛利亚的故事。
原曲《都达尔和玛利亚》讲述的是在沙皇时期的俄国侵占了哈萨克草原,俄罗斯姑娘玛利亚遇到了哈萨克青年都达尔后一见钟情、坠入爱河的故事。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写下了这首民歌。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就是根据上述故事改编的一首歌曲,由王洛宾1939年改编填词创作。
该曲的创作源于新疆哈萨克族部落迁居青海后带来的原始曲调。王洛宾在青海省政府协助下记录下这些旋律,还融入了玛丽亚与都达尔的爱情传说。
歌曲以青年月夜相约的场景展开,通过冬不拉琴声、赛马等意象展现草原风情,歌词运用“婉转如云霞”等比喻描绘歌声感染力。
这首歌在1979年由李谷一首次公开演唱,后经梦之旅组合、塔斯肯等多次演绎。其中,塔斯肯的改编版本一改原有民歌中的悲伤情调,新编的歌词不但诙谐、优美,还充满了草原牧民浓郁的生活气息,引发热烈反响。
俄罗斯族青年男女的月下爱情
《在银色的月光下》
“在那金色沙滩上,洒着银色的月光,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一曲《在银色的月光下》唤起了多少青年男女的美好爱情记忆。
同样,《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来自俄罗斯的民歌。十月革命之后,许多俄国人到新疆定居,又将这首歌传唱给当地的民族。这首歌便是王洛宾通过一名塔塔尔族本地人学来的。
1949年,“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新疆期间,从一位塔塔尔族歌手那里记录了这首歌,并进行了改编,定名为《在银色的月光下》,署名为塔塔尔族民歌。
后来,王洛宾几经考证,确定这首歌应该是俄罗斯族民歌,想要改正时,这首歌已在全国传唱。
没过多久,王洛宾的命运便被卷进了政治的漩涡之中,也就无法再改更正一个小小的失误了。直到王洛宾去世前,他终于将这署名为塔塔尔族的歌又纠正回来。
作品采用再现单三部曲式(A-B-A'),以“金色沙滩”“银色月光”构建诗意场景,通过“骑箭般马儿追寻”的意象,象征对逝去爱情的执着。
自20世纪中叶起,该曲被戴玉强、蔡琴等艺术家多次演绎。2004年蔡琴演唱会版本以浑厚声线赋予新意,2024年伴奏版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创作空间。其“中国第一小夜曲”的美誉,印证了跨文化音乐融合的持久生命力。
帕米尔高原上坚贞不渝的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这首耳熟能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雷振邦老师根据塔吉克族民歌《古丽碧塔》改编填词而成的歌曲。
▲作曲家雷振邦
原曲讲述了新疆青年与喀布尔公主的爱情悲剧。雷振邦为创作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深入新疆喀喇昆仑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哨所采风,期间遭遇雪崩险情。
他从塔吉克族战士口中听来民间爱情故事,并将其改编为象征纯洁友谊与革命精神的旋律,让这首歌成为1963年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经典插曲。
改编过程中,雷振邦注重旋律的简洁与情感的真挚。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出青春的火热与爱情的纯洁,使歌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歌曲采用不对称三句体乐段结构,融入变化音的增二度旋律,强化民族色彩。歌词以“红得似火”“鲜如血”隐喻边疆军民的热血奉献。
这首歌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将普通的生活场景与崇高的理想结合在一起,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它不仅是一首爱情歌曲,更是一首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时代之歌。
▲巍峨的帕米尔高原
在新时代的今天,回望这些爱情歌曲,看到的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让我们铭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
这些歌的旋律依然动人,它的精神依然激励人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情的火焰永不熄灭,它是我们共同的歌声,是时代的印记,也是未来的希望。
我们用音乐铭记青春与爱情的美好,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唱出属于我们的时代之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