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式土风舞及葡挞制作技巧有条件申请国家级「非遗」

     文化局日前宣布,经社会文化司司长批示确认,新增十二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十二个新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土地信俗、舞龙、舞狮、葡萄牙土风舞、春节、端午节、龙舟竞赛、太极拳、葡挞制作技艺、杏仁饼制作技艺、嫁喜礼饼制作技艺、竹升面制作技艺。现时连同本次新增的十二个项目,本澳《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已增至二十四项。

    其实,在上述十二个新增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土地信俗的代表性传承人、澳门雀仔园福德祠土地庙值理会会长罗盛宗,就已经于今年三月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九百四十二人)时,与土生土语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飞文基一道「上榜」。而民间信俗(澳门土地信俗),也与土生土语话剧、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一道,于二零二一年被收录进《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使得澳门特区获选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项目,达致十一个。

     有意思的是,在二零二一年澳门特区「上榜」《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三个项目中,有土生土语话剧、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两个是「土生葡人专属」项目。而在文化局最近公布的十二个「特区级」亦即「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也有葡萄牙土风舞、葡挞制作技艺,是「土生葡人专属」项目。这就启人思考,何妨充分利用葡萄牙土风舞、葡挞制作技艺这两个项目,是属于「全国独有,别无分店」的优势,及基于澳门特区的历史现实,以及国家赋予澳门特区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发展定位的特殊背景,向文旅部申报「国家级非文化遗产」项目?使得澳门「独家」拥有的「国家级非文化遗产」项目,有所增多?

      实际上,目前澳门特区拥有的十一个「国家级非文化遗产」项目,粤剧和凉茶制作技艺是由广东省、香港、澳门三地共同申报的;而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仪音乐、鱼行醉龙节、南音说唱、妈祖信俗、哪咤信俗、土地信俗等七项,虽然是由澳门特区独立申报,但这些项目并非是澳门「独家」拥有,其中的鱼行醉龙节、南音说唱是跨域流行,道教科仪音乐、妈祖信俗、哪咤信俗、土地信俗更几乎是全国流行。只有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土生土语话剧,因为是基于葡国曾经逐步占领澳门,使得澳门有一群俗称为「土生葡人」的葡语居民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而真正成为「澳门独有」及最具「澳门特色」的项目。

    基于此,在全国各地踊跃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而其中不少项目是属于跨域甚至是全国流行的项目的情况下,也是属于「澳门独有」及最具「澳门特色」的葡萄牙土风舞、葡挞制作技艺,获得批准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机率就较高。何况,其还具有澳门回归祖国及中西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政治意义。这就如虽然「澳门历史城区」与此前已经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及正在申报的项目相比,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但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是以和平谈判手段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式,及凸显「一国两制」优越性的「强项」,而获得联合国教科文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决定将之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情况那样。相信,国家文旅部在评审新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时,是将会特别重视澳门的这个「特殊背景」的。

      实际上,土风舞虽然是源于世界各地区、族群的传统舞蹈,在内地各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当地民族的土风舞,但葡萄牙土风舞却是澳门特区「独家」拥有。葡萄牙土风舞是源自葡萄牙农村地区的群体舞蹈,是结合传统民族舞蹈、民谣歌唱及奏乐之艺术表演,随葡萄牙人来澳传入澳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本土文化元素,表演者包括葡萄牙人、土生葡人、华人及其它族群。其表演形式常以一对男女舞者为一组,可以是数组至数十组,演奏乐器包括小提琴、手风琴、小四弦琴、口琴、结他、大鼓等十多种,而乐曲多以反映人民生活或表达情爱的民谣为主,亦有土生葡语或国语版的民谣,葡萄牙土风舞着重集体性,表演过程中需舞者、乐手及歌者三方相互配合,在轻快的节奏下演出。其实践方式及文化内涵是中葡文化交融和不同族群交流的体现。葡萄牙土风舞的传承延续亦反映了居民和土生葡人社群对葡萄牙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演绎,包含了对本土特色城市文化的认同及情感连系。因而是作为澳门节庆活动的重要演出项目,而且还曾参加过重大活动的演出,包括在一九九九年庆回归巡游葡萄牙土风舞的五百人表演队伍、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九年的上海国际旅游节、二零零八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二零零九年上海世博会澳门主题周的大巡游中,均有葡萄牙土风舞的身影。

     葡挞虽然也广泛地存在于葡萄牙与葡萄牙语圈国家,以及有大量葡萄牙移民的国家及地区如美国、加拿大、卢森堡和法国,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却是澳门特区所「独有」。而且澳门的葡挞制作技巧,已经根据澳门华人居民的口味进行改良,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研制出具本澳特色的焦糖酥皮蛋挞,使其成为澳门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甜点,其制作技艺也是澳门基于葡萄牙甜点制作技艺上的创新和传承。历经演变,葡挞现已发展成为澳门本地特色甜点美食的代表,为居民和旅客所喜爱,因而在「小红书」等自媒体上,都热情地介绍葡挞是旅游澳门必尝的美味,并因此而吸引到更多人学习其制作技艺,使这项本地特色甜点的制作得以传承。

     按照国家文旅部以往历次发布的关于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程序是由省级政府进行,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符合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 在一定群体中或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条件,就可以申报,但每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申报项目数量不多于三十项。因此,澳门特区享有直接申报的权利及便利。除非是类似粤剧、凉茶等跨域项目需要由多个省级行政区划联合申报,澳门特区都可以自行申报,尤其是类似葡萄牙土风舞、葡挞制作技艺这样的「澳门独有」的项目。

    自国务院于二零二一年批准并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已经有四年未有公布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以往规律,相信国家文旅部更快就会启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工作。因此,澳门特区政府及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适宜「未雨绸缪」,及早做好相关筹备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被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