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起手式呈现「扬长补短」
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后,虽然许多「求变求新」人士予以祝贺和祝福,但仍有各种不同性质的「噪音」充盈。这除了是「理所当然」的政治对立阵营如民进党以「抹红」等种种手段加以诋毁之外,在国民党内部也有各种不同声音,包括「愿选不服输」者的「郑丽文令不出中央」,也包括渴望「下架民进党」者担心郑丽文在选票(选战动员能力)和钞票(选战经费以至党务运作经费的筹措能力)方面有所不足。
郑丽文背后有「高人」指点。她在胜选后的第一项公共活动,就是于昨日前往「立法院」拜会国民党党团。这项活动针对性极强,一方面将能强化自己对国民党党团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更可抵消所谓「令不出中央」的效应。这是因为,国民党在处于在野状态下,与执政民进党进行斗争的主战场就是在「立法院」,而主力就是国民党党团。虽然在体制上,党团与国民党中央政策会有联系机制,甚至党团总召就是政策会的主委,但在国民党沦为在野党后,能够在「中央」层面直接与民进党当局进行对拼的,就是「立法院」党团,因而党团的自主性较高,党团在党中央决策位阶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立委」选制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席次减半后,党团运作更为加强,有时会发生脱离党中央指挥的状况。因此,郑丽文要避免发生「令不出中央」,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与党团的联系,并让党团服从其统筹指挥。
国民党党团总召傅昆萁是现任党主席朱立伦的「死党」,他之所以能够在马英九等党内「大咖」坚决反对下,仍能回到国民党内,是得益于朱立伦推出「同舟计划」并力排众议。而在这次国民党主席选举中,朱立伦表面上是「中立」,但似有支持郝龙斌的倾向,因而党内外有「朱郝赵联盟」之说。因此,郑丽文在正式接任党主席后,能否指挥得动党团,就是衡量其命令能否出得了党中央的最重要指标。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党主席选举中,郑丽文的主要对手之一罗智强,在第十一届「立法院」的第四会期中,是国民党党团的书记长。在「立法院」的议事运作中,「党团三长」是出席党团协商会议(「朝野」协商)的当然代表,负责协商法案与签署协商决议。因而民进党《党章》规定,「党团三长」是当然中常委。国民党《党章》虽然无此规定,但书记长的功能及职责也很强,负责沟通党内事务及掌握党团预算。虽然说,罗智强与郑丽文的「同构型」甚高,而且坊间还推测,在党主席竞选的后期,他在得知自己胜选无望后,间接地推动了「弃罗保郑」,这也是郑丽文胜选的其中一个因素,但毕竟两人是「对手」,罗智强与郑丽文的关系的良窳,也将会关系到郑丽文是否会「令不出中央」。
当然,由于郑丽文也曾担任过国民党籍「立委」,国民党党团中的不少现任成员曾经是其「战友」,有着共同「战斗」的情谊,这是她能够加强与党团沟通联系的有利因素。
而从昨日党团总召傅昆萁的态度看,郑丽文与党团的合作应该将会较为顺利。实际上,傅昆萁就当面向郑丽文表态,国民党已经由党员共同决定选出党主席,未来就是要团结;毕竟民进党力量不只强大、还霸道,所以为了两岸和平、社会安定,一定要同心协力,才能打垮民进党。他会持续用对现任党主席朱立伦的支持,对待郑丽文。另外,傅昆萁在郑丽文确定当选党主席后,也曾透过脸书发文表示,国民党家徒四壁,郑丽文有勇气承担大任,他表示敬佩。傅昆萁说,国民党身为「立法院」最大党团,站在战斗最前线,每位「立委」都有高度自主性,都代表一方选民的民意,未来在沟通协调上,他会尽最大的力量,成为党中央与党团的沟通桥梁,让彼此的磨合没有空窗期。
郑丽文在「搞掂」国民党党团后,紧接着就应当是向地方派系势力尤其是国民党籍的县市长、县市议会议长会面沟通。实际上,在这次党主席选举的过程中,除了个别县市长及县市议会议长外,大多数县市长及县市议会议长是支持郝龙斌的。虽然在郑丽文当选后,他们多能接受选举结果并恭贺郑丽文当选,但似乎心中仍有疙瘩。因此,郑丽文还是要抓紧时间拜访他们,而且应当争取在十一月一日「全代会」召开进行党主席交接之前完成拜访活动。由于国民党执掌十三个县市,而且掌握的县市议会更多,又不可能将他们「召集」起来进行「总拜访」,必须逐个县市进行,因而时间颇为急迫。据相关信源透露,郑丽文目前正在对此进行规划,可能从即日起就落实执行。
郑丽文在正式出任国民党主席后,是否「复活」黄复兴党部,也是一个应当考虑的议题。从现实上说,郑丽文胜选的部分因素,是军系党员不满朱立伦裁撤黄复兴党部,因而将这次党主席选举投票当作「出气口」。尽管朱立伦的决定有其理由,因为黄复兴党部被视为党内守旧势力的重要代表,而且在民进党当局「冻结」国民党党产后,难以负担黄复兴党部的沉重,也夹杂了其某些个人「恩怨」,包括在二零二一年党主席选举时,朱立伦遭到黄复兴党部力挺的张亚中的挑战,陷入苦战。然而,在国民党仍然在野时,确实是难以负担黄复兴党部的运作经费,除非是郑丽文找到「大水喉」。当然,国民党能够在「二零二八」实现「下架民进党」,撤销「冻结」党产的决定,就可完全解决黄复兴党部的经费问题。这也正是郑丽文领导下的国民党,必须打赢「二零二八」选战的其中一个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