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走向滅亡」 全美700萬人上街「反國王」
作者:深喉,自由撰稿人 。
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受制于法,如果你们警醒,请反得彻底。
在美國,街頭的聲音再次蓋過了總統的講話。
10月18日,全美約700萬人走上街頭,從紐約到三藩市,高呼「不要國王(No Kings)」的口號。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爆發的第三次全國性抗議,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抗議者怒斥軍隊進駐城市、反移民政策與權力擴張,而這場運動的背後,是一個在撕裂與焦慮中失衡的國家。
距離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已超過半個月。聯邦項目中止、民生服務停滯,社會不安不斷累積。在這樣的氛圍下,「不要國王」運動迅速蔓延至全美50個州,2700多場集會同時舉行。
紐約時代廣場、芝加哥格蘭特公園、波士頓公園……街頭標語鋪天蓋地:「沒有什麼比抗議更愛國」「抵制法西斯」。在人潮中,有人穿上青蛙造型服裝,象徵對權力的抵抗;也有人揮舞印著憲法序言「我們人民」的橫幅,表達對制度精神的維護。
抗議的導火線,源自特朗普政府近期的軍事舉措,向洛杉磯、芝加哥、波特蘭等地派遣國民警衛隊,並以「維持秩序」為名鎮壓反對聲音。同時,移民拘留與驅逐行動在多地展開,引發廣泛恐慌。
一位名叫肖恩·霍華德的伊拉克戰爭老兵說,他過去從未上街抗議,這一次卻覺得「必須出來」。他說,軍隊介入城市、無司法程序拘留移民,已經違背了美國建國的基本原則,這種行為「侵蝕了民主」。
這樣的情緒並非個例。
許多抗議者都用「恐懼」形容自己當下的狀態。一位來自德州的女性表示,她每天出門都帶著護照,以防被誤抓為非法移民。另一名來自弗吉尼亞的醫師則說:「我看到病人生活在恐懼中,這不是我認識的美國。」
這場全國性示威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因為規模龐大,更因為參與者的構成,中產、退伍軍人、醫護人員、學生都在其中。這並非單一政治立場的對抗,而是一場對權力集中化的普遍焦慮。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的政策選擇,呈現出明顯的強硬姿態:重新擴張總統權力,削弱聯邦制衡;在對外上主張單邊主義,在國內則傾向以安全之名限制自由。這些做法,讓部分美國人感到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政治對立,陌生的是制度邊界的模糊。
正如美國海軍退伍軍人霍華德所言,這種情況「讓人聯想到歷史上那些自由被蠶食的時刻」。而對許多普通民眾而言,這並非抽象的政治辯論,而是具體的生活焦慮:他們害怕政府可以隨時動用武力,害怕司法失效,害怕一夜之間身份被懷疑。
另一方面,抗議的規模也折射出美國政治的失靈。共和黨將示威者稱為「仇美分子」,眾議院議長約翰遜更將抗議定性為「反資本主義集會」。而在民主黨陣營內部,自由派與中間派的矛盾亦日益突出。
當政府停擺無法解決、立法機構陷入對抗,街頭就成了民意宣洩的出口。
從外部觀察,這場「反國王」運動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美國民主體系的疲態。
首先,是制度信任的流失。
哈佛肯尼迪學院的一份研究指出,2025年美國的抗議活動覆蓋範圍創下新高,甚至深入到以往的「紅州」地區。這意味著,不論黨派立場,民眾對政治制度的不滿正在同步上升。
其次,是社會撕裂的常態化。
如今的抗議不再只是「自由派的街頭」,而是社會中產的集體焦慮。人們在抗議中不再只是為了政策,而是為了確保政府仍受約束。這是一種制度自我防衛的本能。
最後,是國際形象的崩塌。
從柏林到巴黎,海外抗議者聚集在美國使館外聲援,標語上寫著「拒絕獨裁」「守護自由」。當美國自詡的「民主燈塔」出現裂痕,外界難免質疑,這個國家是否還能維持其道德領導地位?
儘管當天多數集會保持和平,但政治後果仍在發酵。共和黨指責抗議者「破壞國家穩定」,而民主黨則指控政府「踐踏憲政」。在這種兩極對立的敘事中,任何對話空間都被壓縮。
這場運動的口號「No Kings」不要國王,蘊含著美國建國的原始精神:權力來自人民,政府受制於法。兩百多年後,這句話重新出現在街頭,成為美國社會的警醒。
從政治學角度看,抗議的規模和形式都顯示出美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高度政治動員期」。但這種動員若缺乏制度性的回應,最終可能演變為政治倦怠或暴力對抗。
特朗普曾在接受採訪時辯稱:「他們說我像國王,但我不是。」然而,當一位總統需要用這句話為自己辯解,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