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老矣,军备AI基建胜算几何?丨正经深度
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3600字)
【正经社“科技前沿”观察之63】
10月10日,特朗普再发对中国的“关税”威胁,并声称将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此举令美股市场瞬间蒸发1.65万亿美元,科技股更是成为重灾区。
然而,根据此前的美媒报道,美国科技股被普遍冲击中,老牌科技公司甲骨文(英文名Oracle),却正悄然进行一场预计投入数千亿美元的历史性转型,全力冲击AI基础设施的建设。
事实上,作为曾经的数据库科技巨头,甲骨文近年来在全球,尤其是中国市场,早已不复昔日风光。特别是云计算在全球崛起之后,正面临着阿里、华为、微软、亚马逊等中美科技巨头的赶超或竞争。
只是,AI基建的盛宴,让这个已经“败走”中国多年的美国科技巨头,得以再返聚光灯之下。
就在上个月,甲骨文的美股股价单日涨幅接近40%,当日盘中,还创下自1992年以来最大涨幅,盘中市值一度达到9500亿美元。
道琼斯市场数据显示,甲骨文因此成为美股首家市值至少达到5000亿美元,却实现单日股价涨幅超25%的公司。这使其载入史册,因为从未有如此规模的公司出现过这样的单日涨幅,甚至被美媒评论为史诗级上涨。
其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拉里·埃里森的身家也因之一度飙升至3930亿美元,超越马斯克(385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
尽管埃里森全球首富的地位仅维持了数小时便被马斯克重新夺回,但甲骨文这家几乎已被中国大众所遗忘的美国科技巨头,又因之而突然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
事实上,自2019年起,甲骨文已相继裁撤了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研发中心,并且大规模裁撤中国区工作人员。彼时,这家曾经垄断中国数据库市场近30年的巨头,已被众多中国本土竞争对手挤压得节节败退。
目前,其虽仍在中国运营,但业务规模已大幅缩减,主要通过分支机构、合作伙伴和授权项目等维持一定程度的活跃。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甲骨文之所以行转型之举,并能够突然重回中国大众视野,除了市场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或许与中美之间正在上演的科技博弈也不无相关,这背后地缘政治的影响或已远超商业逻辑。

1
早已失去昔日光环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刚刚推开信息化大门时,1977年成立的甲骨文顶着“全球顶尖数据库”的光环进军中国市场。彼时,政府数据系统、银行和其它金融数据系统等建设都是急需,但国内几乎没有自主技术能力。
甲骨文凭借强大的数据库技术和产品,迅速垄断了中国市场。巅峰时期,国内90%以上的企业使用其数据库,包括目前国产数据库技术领军阵营的腾讯、阿里等,早期也不得不依赖其技术,阿里一度是其亚太地区最大的客户。
甲骨文不仅仅提供技术,更建立了一种“绑定”模式。企业使用其数据库需要支付高昂的使用费,每年还得额外支付超高额的服务费,否则就会面临系统断供的风险。
在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数字化浪潮中,数据库作为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基础设施,推动了甲骨文成为这一时代的关键赢家。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互联网行业进入高速扩张期,甲骨文的商业价值趁势获得爆发式增长。
2010年前后,甲骨文已在全球构建起了几乎难以撼动的行业地位,其全球数据库市场份额超过了50%,形成了绝对的寡头格局。
至2013年,甲骨文再进一步,成功超越IBM,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企业。
然而,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与国际市场不同,甲骨文此时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一方面,甲骨文在中国市场长期秉持强势乃至于傲慢的态度,早已引发国内企业不满;
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中国国家数据安全的战略需求。
同样重要的是,数据库行业也已开始了深刻变革,开源、分布式和云计算为主导的新数据库时代大幕已正式拉开。
在此背景之下,阿里率先掀起了“去IOE”(IBM、Oracle、EMC的简称)浪潮,即在数据计算和存储方面,去除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及EMC存储设备。
2013年,阿里用自主开发的OceanBase数据库成功替代了甲骨文的产品,从而打破了甲骨文不可替代的神话。与此同时,华为、腾讯等中国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数据库产品。

随后几年,数据库全面云时代正式到来,而此时的甲骨文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辉。比如,2018年下半年,IDC的调研数据显示,排名前几位的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份额被阿里、腾讯、中国电信等占据,而甲骨文的云服务却处于“其它”的分类之中。
2
AI基建浮现隐忧
更多精彩,详见:(甲骨文老矣,军备AI基建胜算几何?丨正经深度 )【《正经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