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东北:1940年沈阳司机钟理和与电影《原乡人》
或许是一名台湾青年定居在辽宁沈阳的缘故,有人说台湾同胞在辽宁打拼的故事,要從30年前两岸交流台商投资辽宁开始说起,但是当你翻阅到日据时代的1930年,就会发现到更多台湾人在辽宁乃至东北的故事。
因为台湾同胞的血液中,一直存在些许躁动的基因,勇闯天涯的海岛性格已在我们的灵魂扎根。因此1930年代,一群仅有二十来岁的青年离开台湾这座日本强权下的蕞尔小岛,“来去东北”成为当时台湾年轻人闯荡外地的一个流行话语,每个人都怀抱着不同的动机、憧憬与梦想,飘洋过海踏上东北这块白云黑土,希望在这极具争议的“伪满州国”中大展拳脚,冲出一番成就。
当时台湾人在海岛土生土长,经清廷割让、受日本殖民统治,却仍将中国视为祖国,为脱离被殖民的差别待遇,有许多台湾人毅然决然地远赴东北发展;这些来到东北,具有汉语及日语双重语言能力的台湾人,在内心深处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踏在祖国的土地上,来到东北发展。
对日抗战时期,殖民统治下的东北是没有战火的地区,但日本战败后,东北却面临更严峻的战火,许多战后选择留在东北的台湾人,因此再也回不去故乡:而从东北返乡的台湾人,因在伪满洲国的经历,在二二八起义清乡活动中受害,甚至罹难。这些台湾人以勇闯天涯的精神远赴东北奋斗,仓促的乱世中,不同的选择与际遇,化作一段段离别分散的家族哀歌。
电影《原乡人》介绍:
《原乡人》是由李行执导,秦汉、林凤娇主演的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同名自传性著作,讲述钟理和和钟平妹因同姓结婚不见容于当地的礼俗从台湾私奔至奉天,后钟理和立志写作并前往北京,台湾光复后回到台湾。期间妻子平妹一肩挑起家计重担,直至丈夫过世的故事。影片被台湾當局“中国影片人协会”评选为1980年十大中外佳片第一名。
电影“原乡人”就是描写美浓作家锺理和一生的故事。其实故事仅拦截在1940-1960的二十年间,1940年他们两位私奔,那年锺理和26岁;二十年后的1960年,锺理和过世,那年他才46岁。………
故事由私奔开始,其导因是同姓通婚,不见容于当时的礼俗。一列火车带着他们两人的不安、勇气、憧憬与一个看似很近而又相当遥远的梦,离开他的家乡美浓尖山!
文学家,大可用最美丽的辞藻,来向对方表达他的情意:“天若有情天亦老;地如无意地也荒”、“问天下人间,情为何物?”、“我是一只漂鸟,春天飞过你的圆弧的窗台”…可是锺理和这位大作家,要带台妹离家时只问她:“你愿意替我烧饭吗?”,当她点了头,他们就毅然踏上人生未知的旅途。那年锺理和26岁,正当年壮。
由高雄港、日本门司港、转往釜山、继而奉天--亦即当今之沈阳,他们在沈阳就先住了下来。那时的东北,名义上为伪满州国,其实傅仪仅是个傀儡,势力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上,台湾当时也受到日本殖民统治,也因此之便,他们两位才能在沈阳落脚,来自温暖炎热的南方,一下子冰天雪地、举目无亲,其徬徨无助,可以想见,小两口几无选择地在一处大杂院中租屋住了下来,还好,他在这里,第一次尝到出外人的温暖,裴老先生与裴老夫人适时给了他们生活上的关怀,而最最重要的:在那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人来人往的大杂院里,谁又管你锺理和与锺台妹是否同姓!
他们在寒冷的沈阳住了一年左右,锺理和靠开车过日子,偶而也写写东西,生活固然清苦,但是铁民的诞生,则是他们最大的喜悦与慰藉!
钟理和简介:
钟理和(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籍贯广东梅县,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中国台湾作家、小说家。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在台湾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45年在北京出版第一本小说集 《夹竹桃》;1946年初回到台湾,写了长篇《笠山农场》、中篇《雨》、短篇《原乡人》、《贫贱夫妻》等小说。1960年8月4日,钟理和在修订小说《雨》时,肺疾复发,咯血而死,享年46岁。后人称钟理和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锺理和与沈阳:
1938年6月,他只身渡海到沈阳,入“满州自动车学校”学习。1940年秋,取得驾驶执照,任职于“奉天交通株式会社”。1938年,他与钟台妹同姓结婚受阻,于是只身前往沈阳,进入“满州自动车学校”学习,1940年秋,取得驾驶执照,任职于“奉天交通株式会社”,经济得以自立。
1940年8月3日,钟理和带着大他4岁的钟台妹(1911年10月1日-2008年10月9日),乘“马尼拉丸”由高雄启程,经基隆,到日本门司。再从下关搭船抵釜山,到达伪满洲沈阳。隔年,钟台妹于沈阳生下长子钟铁民。
1940年代沈阳街景
(作者:罗鼎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