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是资助和评价体系的锅,K字签证解决不了

        中国越来越强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做到世界领先地位。现在所谓的被卡脖子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我完全不怀疑目前仅存的几个领域也维系不了多长时间的卡脖子状态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不是多遥远的事情。而且这一切不是依靠什么外国人才做到的,过去不需要,未来更不需要。

        从杨升先生跟制定K字签证政策的专业人士讨论之后所撰写的《和一些涉及K字签证政策的专业人士交流后,回应一些大家普遍的焦虑》一文来看,K字签证注明学士及以上主要考虑是USA本科毕业就可以读博士,因此政策的考量很大程度是希望吸引外国优秀本科毕业生来华读博士。有网友很敏锐地提出,影响博士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其实是博士生导师,我非常同意这一判断。这跟俗语里讲的强将手下无弱兵是一个意思。事实上,即便是学生本身一开始缺乏创造力,但只要具有良好的执行力,在有着优秀学术品位、判断力和领导能力的导师指导下,也是可以作出一流的科研创新工作的。而在优秀的导师长期的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一开始资质一般的学生一旦掌握了好的科研工作的思维方式,也是可以作出好的工作的。至于天赋异于常人的学生,往往可遇不可求,不做讨论。与之对应的,在控制导师这一变量的情况下,学生是什么种族或者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比较小。

        我谈谈亲身经历加以佐证。前数月前我们实验室张贴广告全球招聘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后,我们收到了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的申请,并且当中也恰巧有很多毕业于国内不同985高校的非洲和中东背景的博士提交的申请。尽管大学各有不同,他们却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比较多(有的高达二三十篇SCI),发表的刊物影响因子也不低,但是往往同一个人发表的不同论文研究思路非常相似,差不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放到另外一种疾病上搜集足够多的数据就是一篇新的论文。这样的工作,并非说质量不好,也不能说没意义,毕竟目前也没有什么通用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不依赖专门准备的训练数据对不同的疾病都能得出可靠诊断的。但你要说有多好,我只能说我欣赏不来,因为我看不到这样的工作能对领域的发展带来任何推动作用。我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中国人,但是他们跟提交申请的不少中国本土学生的科研产出方式很像。当然,这不是说咱中国没有好的优秀候选人。最终我们从同期接近一百个候选者中挑出来三个人优秀候选者中两个是国内刚毕业的博士,一个在芬兰做博士后但曾经在华为工作过的土耳其人。这个土耳其人是众多候选人里特别少的将更多数学方法引入人工智能模型中的,没有选择他主要是因为他有很强的个人研究偏好,更适合做独立PI而不是我们有专项基金支持所需要的解决特定任务的博士后。如果是招聘助理教授的话,我会倾向于选择这样的人,因为他很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对于独立PI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特质。不过最终我们选择的是个来自江苏的年轻小伙,他博士期间一共发表了四篇很不错的论文,并尝试解决人工智能模型可迁移性的问题——如何将一个训练好的模型更有效地应用于类似但不同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而有挑战的研究方向,我欣赏这样的选择。线上面试他的时候,我发现他对大语言模型很感兴趣,问他想基于大语言模型解决什么问题,却语焉不详,看他表情确实是没想好。他也提到对将机器人感兴趣,问他是不是指的使用机器人应用于手术的方向,他点头同意(看表情可能是不好意思否认),但我们没有相应资源,别的系有,我们做不了。我对他的判断是他的执行力不错,而他的导师比较有想法。他本人可能更适合,未来也很会可能去企业工作(当然这不是坏事),但这不影响我们现阶段选择他的决定。如果在我们的熏陶下,他将来得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科研想法和规划,而不仅仅是对热门的事物抱有好奇心,也许他未来可以在科研领域作出独特的工作,但未来不好预知。

        过去中国穷困的时候,大家首先想的是吃饱穿暖,科技领域追求的便是填补空白。这意味着必然是人家先有了,咱们去攻克难关。去闯无人区成本太高,不光是经济成本,重要的是时间成本,时不待我,所以追赶才是目标。那时资助各种基金项目申请都是以参数对标为目的的,花钱让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去探索挨个试错非常不划算。这样的科技投入方式,使得中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才有了今天。这个资助方式的缺点当然也显著,就是很少有原创——也就是项立刚试图否认所谓0-1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尽管自然指数中国大学已经开始霸榜的情况下,大多数本土科学家依然对自身的原创能力不自信,这大概是K字签证政策出台的原因之一。我个人认为在大学和研究院所对人才和科研产出评价标准不改变的情况下,K字签证对于改善国内的原创能力的作用会相当有限。当然如果政府出台特别政策,对外来科研人员单方面不以目前普遍存在的类似管理流水线计件工人的方式,数论文数量和论文发表的杂志影响因子的话,而只对本土科研人才维持现有评价体系的话,客观上可能会造成事实上的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的情况。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样的政策最坏的结果是会进一步加剧政府对本土人才的失望程度,推动政策性的逆向种族主义的发展。

        当然即便如此,未来也不需要太过悲观,毕竟中国头部企业研发经费是越来越充足,钱实在多到不知道往哪里花,就会愿意拿一些钱和资源让人们去探索一下,原始创新就水到渠成了。K字签证有没有对此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