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过去,传统卖场或节节败退,或勉强维持,风光不再

【本文由“南海刀客”推荐,来自《中国正在焊死工业化的大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7031322351558
  • 今天朋友圈刷到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差点没给我笑岔气,又有点心酸。

    卖了1300万的货,你猜净赚多少?5万块。

    你再猜这5万块咋来的?靠卖纸箱子……

    是的,你没看错,主营业务一顿操作猛如虎,算下来还亏着呢,最后是靠卖废纸箱的6万块,才把利润从负数拉回了正5.3万。

    这账单,简直就是当代电商人的“血泪史诗”。

    1300万的销售额,听着真带劲,感觉老板马上要开上帕拉梅拉了。

    结果一半的钱,哗一下,没了。582万,全拿去给平台“烧香”了,买流量,做推广。

    你不投?行,客户就去隔壁老王家了。你投?那钱就跟倒进海里一样,听个响都算好的。

    剩下的钱,再刨掉货款、人工、快递这些硬成本,又是一座大山。

    这还不是最绝的。

    最骚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刀子。

    平台随便找个茬罚你3万,客户一句“不想要了”仅退款搞掉你17万,货都不用还。

    再加上水电房租,七七八八,又几十万没了。

    很多人以为把盘子做大就好了,天真了不是。

    现实是,你卖得越多,烧的广告费就越多,备的货也越多,窟窿可能就越大。

    最后发现,自己忙活了一整年,成了平台的“最佳打工仔”,成了快递公司的“VIP客户”,自己兜里呢?比脸都干净。

    所以说,那个“靠卖纸箱扭亏为盈”的故事,哪是啥商业智慧,这不就是个黑色笑话吗?

    是这行当里无数中小卖家,被流量、成本、规则压得喘不过气后,最无奈的自嘲。

    千万流水的风光背后,全是给平台和快递公司打工的心酸。

    这年头,能活下来,从牙缝里抠出点利润,哪怕是卖纸箱子抠出来的,都算英雄。

二十一世纪初的零售市场,各大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永辉、人人乐等,凭借渠道优势向食品饮料厂商收取各式费用——堆码费、陈列费、海报费、店庆费层出不穷。厂家在层层盘剥之下,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经营压力巨大。

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电商以颠覆者的姿态登场,喊出“砍掉一切中间费用”的口号,一度被视为打破渠道垄断的希望。

然而二十年过去,传统卖场或节节败退,或勉强维持,风光不再。而曾经高举“去中间化”大旗的电商平台,却也悄然筑起了新的收费高墙——各项推广费、上架费、活动费依旧林立,本质上仍是渠道权力的游戏。所谓变革,不过是一场新旧权力的交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