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舆论霸权的倒掉

乔治·奥威尔在写下《1984》时,大概不会料到,书中那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竟会在自诩自由的美国被复刻甚至超越。长久以来,美国的舆论控制体系就像一张暗网,明明无处不在,却无踪无形,比明火执仗的暴力更令人不寒而栗。但正如《1984》中靠恐惧维系的统治终将崩塌,美国精心织就的舆论霸权,也逃不过“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的历史法则。

一、美国通过舆论控制国民

——复杂的族群拼图,为舆论操控埋下伏笔。

美国是一个由殖民者建立的国家。乘五月花号抵达的英国清教徒、因大饥荒逃难而来的爱尔兰人、躲避国内动乱的德国人、被贩卖为奴的非洲人,还有陆续到来的东欧人、拉美人等,再加上土著印第安人,不同肤色、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像马赛克一样拼合成了美国。

500

▲ 美国南北战争前,盛行种植园制度,依靠大规模奴隶劳作维持。图为1862年,南卡罗来纳州詹姆斯·霍普金森种植园里的奴隶在种植红薯。

马赛克易拼也易切。不同族群的人们有着各自的文化和传统,看彼此都有些“非我族类”的意思。加上美国建国不到250年,磨合时间太短,种族歧视、宗教矛盾等广泛渗透进社会的肌理。正是这些裂痕,为舆论操控提供了可乘之机。

——资产阶级要维系统治,离不开话语的编织。面对种族和文化分歧,美国当权者非但不推动弥合,反而借题发挥,煽风点火,不断加深社会割裂。

2024年总统大选前,民主党高调宣布拥抱女性权益、性少数群体及外来移民,共和党则高举反建制大旗,声称支持新教徒以及铁锈地带的“红脖子”。无论是“男vs女”“主流vs少数”还是“白人vs少数族裔”“美国人vs非美国人”,不过都是统治阶层为掩盖“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的社会主要矛盾玩弄的障眼法。

在这种刻意误导下,美国两党得以浑水摸鱼,仅靠在种族、性别、堕胎、教育、移民、控枪、医疗、毒品等一系列问题上各唱各的高调,各做各的表面文章,就可笼络特定选民人心,上演换汤不换药的轮流坐庄,持续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代言。而贫富分化加剧、种族矛盾恶化、仇恨犯罪激增等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500

▲ 2025年9月12日,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遭枪击身亡后,人们哀悼,一名女子哭泣。

难怪美国左翼作家安德烈·弗尔切克感叹,西方人活成了“最闭塞、最缺乏批判精神”的一群人,却还自以为自由且消息最灵通

二、美国通过舆论操纵国际认知

——垄断通道,掌控叙事。

美国不仅坐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CNN等传媒巨擘,还通过官方与非官方渠道深入介入全球新闻生产。仅美国国际开发署一家,就资助了全球超过700家新闻机构和200多个民间媒体组织,悄然左右国际舆论流向。

如今,纵然美国出于低成本维霸需求,暂停了这一伪善的对外援助机构,但它对舆论场的干预早就顺着网线延伸到社交媒体领域,一众历史、音乐、体育博主被其纳入麾下,变身造舆论带节奏的“网络打手”。

500

▲ 美国“顺着网线”无形地在操控舆论叙事。

同时,谷歌、脸书、X、YouTube等美国互联网平台几乎覆盖了整个数字世界。通过精巧的算法,它们不断向用户推送符合美国利益的叙事,潜移默化地重塑亿万人的认知。

——美化自身,丑化他者。

美国一直以“世界法官”自居,但实际上,它才是最擅长划分阵营、制造对立的那个。就拿“民主”来说——这个词诞生于古希腊,本意是“人民的统治”;中国古代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见,各国本就依自身文化与历史,对民主做出不同的实践与诠释。但美国倚仗话语霸权,硬是将“民主”窄化为“一人一票+多党竞争”,并以此作为尺子,丈量天下。

500

▲ 据路透社等外媒报道,美国国防部在新冠疫情期间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的秘密网宣行动,通过设立虚拟账户在社交媒体发文,诋毁中国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转译他国文化,输出美式价值观。

美国的文化产业高度发达,好莱坞等长年从全球文化中汲取灵感,再经“美式滤镜”加工输出,表面上是在传播文化,实则是用美国价值观重构叙事。

比如电影《木乃伊》中,盗掘文物的美国人成了“文明守护者”;文学作品中的拉美女性,总是等待美国英雄拯救。美式核心价值被悄悄织进故事内核,借感动与激情传向世界。许多人以为透过美国文化看到了世界,其实只是看到了美国想让你看到的万花筒。

三、沉默的大多数真的会一直沉默吗?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可以清楚回答这个问题。只要制造“失语”现象的系统性矛盾还在加剧,“失语者”的群体还在扩大,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力量就必然会成长到无法被压制的地步,量变一旦突破度的界限,就会引起质变,就必然要通过某种形式的冲突和释放来寻求新的平衡。目前看,这一进程正在加速推进,而且完全是美国自己作出来的。

——从内部看,美国正陷入经济危机到暴力失控的恶性循环。

就业崩塌、通胀肆虐、债务高企,美国普通民众正被前所未有的生存焦虑吞噬。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警告,美国已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陷入经济衰退或处于衰退边缘。经济不稳定间接推高全美暴力犯罪数量。政治极化进一步催生仇恨土壤。

500

▲ 2025年9月,美联储因担忧劳动力市场降温而下调利率,此举引发了关于其应对持续通胀的争论。

2024年,特朗普两度遭遇刺杀事件。2025年4月,宾夕法尼亚州州长住所遭燃烧弹袭击。6月,明尼苏达州民主党议员梅丽莎在家中遭枪杀。9月,查理·柯克之死进一步撕裂社会。有人说,这些事件标志着美国政治斗争已从理念交锋彻底滑向肉体消灭的残酷阶段。

——从外部看,美国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美国精心编织的话语霸权,无法掩盖“国霸必衰”的历史定律。近年来,面对国内社会撕裂与经济困境,加之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美国认为从既有世界秩序中“吃了亏”,转头破坏起国际治理体系,接连掀起贸易战、关税战,却非但未能巩固其霸权地位,反而彻底暴露其自私本质,进一步激发全球南方国家的觉醒与反抗。

这一觉醒正以具象化的行动呈现:各国央行加速抛售美债、增持黄金,除美联储外,全球央行储备中黄金占比已超越美国国债,美元信用体系的根基正在崩塌。与此同时,金砖国家实现历史性扩容、东盟推进本币结算等实践,无不彰显全球南方摆脱依附、寻求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决心。构建新型国际秩序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500

▲ 美国调控舆论的“天线”正在逐步失灵。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美国口中的规则异化为帮规家法,拿起关税大棒收割全世界,它主导的国际秩序不再引领世界,反而成为动荡之源,建立其上的舆论霸权也必然坍塌。新的话语体系,也必然在其物质基础的演进中加速形成,从而挑战并最终取代旧的霸权叙事。

这就是为什么,霸权的形成往往是先“实至”再“名归”,而霸权的衰落则一定是先“名裂”后“身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