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王思聪大战花千芳”:世间很多事,都需要有你自己的思考

文 | 李栩然  何欣颜

首发 | 栩先生(ID:superMr_xu)

500

1要不要学英语引发热议

前些日子,有一篇关于“花王大战”的文章《王思聪怒怼花千芳:鼓励底层放弃求知,才是最大的陷阱》引起热议。

部分读者认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学英语的重要性自然也不同。

在他们看来,王思聪话糙理不糙(“这年头还有没出过国的沙雕?”“翻译器翻译得出文化吗?”):

“思聪只是态度傲慢,但傲慢总好过无知、总好过暗示底层不用学习吧?”

也很多人言辞激烈地站队花千芳,批判现行教育体制僵化,特别是将英语这门语言类科目提到了过分的战略高度完全没有必要:

“大多数人不是对英语有意见,而是希望降低学英语的权重。孩子在英语上浪费的时间实在太多太多了,况且学校教的都是些死英语,在真实的交流场合中根本用不上。只会应付笔试的哑巴英语,学上个20年岂不浪费青春?

“英语不是不要学,而是没有必要这么学、还学得这么悲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12年从不间断、大学4、6级考试要学、考研要考英语,试卷还挺难、晋级,评职称竟然也需要考英语。关键我专业是甲骨文考古,你让我整天用英语完形填空,有意义?”

500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篇关于要不要学英语的文章,引来如此大的争议,确实让我始料未及。

静下心来后,我决定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好好讨论下这个问题。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英语这门语言类科目,到底应不应该提到和语文、数学同等的战略高度?

这个问题不应该割裂开来看,而是应该从时代立场、产业角度宏观的看。

从1978年开始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到1980年确立了高校学位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英语学习也就逐年被推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不是教育决策者们崇洋媚外、本末倒置,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相吻合的。

彼时的中国,亟待完成现代化、工业化的转型:从一个刚刚在历史动荡中喘过气来的虚弱体质,试图转变为用高科学、新技术、强人才武装的社会主义强国。

而当时除了极个别重工业门类外,与现代工业相关的差不多一切前沿的科技、文献、人才,都存在于英语系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

这个时候不学英语怎么办? 

搞科研不学英语,不懂英文,如何看懂最新、最前沿的期刊文献?

学术人员出国学习、考察、交流,连教授说什么都听不懂,一脸懵逼,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道理和刚建国的时候,举国上下学俄语,一个道理。

近20年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承办北京奥运会、G20峰会、亚投行峰会等等一系列大动作频频,作为普通民众,不会两句英语怎么行?

难道遇到外国人问路时只会手脚并用,宛若瞎子摸象,哑巴抽筋?

还记得2008年时,首都所有群众集体学英语的盛景吗?

从这个角度来讲,学英语的确是一段时期内的刚需。

除非你住在大山深处开猪场、采蘑菇,不然学几句拿得出手的英语、能看懂不太复杂的英语文章,的确是会给你的生活、事业、甚至视野格局加分不少。

还有一些人学英语就为了不用字幕也能看懂自己喜欢美剧、英剧、纪录片、原版小说,这和因为喜欢动漫就去学日语,也是一个道理。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

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深度学习英语、适合学习英语,还能那么幸运,一直能获得高质量的英语学习资源呢?

3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真意

我高中时的一个同桌,对英语深恶痛绝。

宁可做10道几何证明题、画20张物理受力图,也不愿写一篇英语小作文。

后来他考上了某大建筑系,听说还是在痛苦中挣扎着学英语,CET4(英语四级考试)考了5次,头发都薅光了,才勉强拿到了毕业证(很多学校毕业证、学位证是与四级证挂钩的)。

可是他在摆脱英语考试后,迅速发挥出他理工科大神的长处,工作干的风生水起,提拔得也比较快,成为了一位坚定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有扬眉吐气之势。

从这个角度看,英语学习确实不应该太过强势的跟专业、学位、职称绑定。

因为说到底,英语再重要,它也只是一门语言、一个实用工具。

将太多不必要的权重强加给英语,确实显得有一些功利和欠妥,甚至会让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虽然英语是让我们拥抱外界世界、感受欧美文化的窗口;

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许多义务教育资源都很勉强的欠发达地区,学英语的师资、设备、场景都少得可怜。

他们好不容易拼尽全力考上大学,却第一时间面临着四六级考试这两座大山。

很多人直到上大学才知道,自己从小到大跟着小地方老师学的,很可能就是“洋泾浜英语”。

我大学时都还有同学,每次英语考试听力几乎全部放弃。

而他们出生在大城市的室友,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双语教育,看着《神探夏洛克》长大;

让他们双方一起去参加英语类考试,并据此决定前途与命运?

这岂止是不公平,简直是降维打击。

客观来讲,英语是一门很实用的语言,应用场景也很广泛。

学好英语,确实是可以让自己多一种思维方式、多些工作与交友的机会。

但正如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来的:

“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真意。

让喜欢学英语、有深度学习英语需求的人去好好学习,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让不适合、非刚需的被动英语学习人群,从繁重的考试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得以从容的进行专业科目的研究与学习,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才有可能释放学习的生产力,获得更好的智慧成果。

每一个人都需要学点英语,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成专家。

500

4教育要选对好平台,公平分配资源

近年来在资本的助长、利益的牵引下,许多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尤其是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员水平、教学质量,其实是泥沙俱下、令人堪忧的。

比如我就亲眼见过到在广州找不到工作、辗转到了长江以北的埃塞俄比亚籍的黑外教,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了某知名民营双语幼儿园的“知名外教”。

当时我陪同好友去接她3岁的孩子,在漫长的等待期间,刚好碰到这位热情的外国朋友下课,简单聊了几句。

听到他用浓重的、听起来很费劲的非洲口音,介绍了大学都没上过的他,来中国的工作经历后,我简直震惊了。

说真的我甚至有一丝狭隘的惊恐,这种惊恐来自何处,我相信你们也猜得到,就不展开讲了。

这种现象,甚至引起过中央媒体的关注。但最终可能怕引起“政治不正确”,没有再深入下去。

教育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它全面考验教育者的资质和水平以及道德底线。

如果学习的平台选错了,不仅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很可能还会得不偿失。

对于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消费者要谨防被收割智商税,做好甄选工作,(比如不要脸地说一句,选择我推荐的学习平台);

而教育资源也应当兼顾公平,照顾欠发达地区,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体面而有尊严的接受语言教育。 

500

 

5文化自信才是持久的输出力

 

说了这么多沉重的,说点轻松的、正能量的。

刚结束的两会中,有不少的境外媒体记者都参加了各大记者发布会。

令我惊讶的是,今年参加记者招待会的外国记者,90%竟然都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果不看电视屏幕,你简直感觉不到他(她)是外国人,更好玩的是,欧美记者比日韩记者的汉语,还要更加标准。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

是我方大妈买买买的实力,震慑到了对方?是我们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太美太快?还是我们的移动支付吊打他们10年20年?

其实都是,也都不是,说到底还是那句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诚不欺我。

40年改革开放、筚路蓝缕,迎来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迎来了文化的繁荣与复兴。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价值观输出的重要途径。

我还记得初中时,学校去过一个近200斤的外教,3年下来,唯一学会的一句中文就是:“服务员,点菜。”

然而如今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主动学习中文,甚至开始琢磨唐诗宋词,诸子百家,甚至还有跟我吵吵,到底是王羲之还是欧阳询的书法更好看、李清照到底hot不hot?

这是为什么呢?我相信你们的心中自然有答案。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在鼓吹中文即将取代英文成为世界通用语言,毕竟中文学起来比英语要难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我相信按照如今的步伐发展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中文、接受中文。

这就是物质文明带来的精神文明话语权,“文化自信”这个概念提得真是恰到好处。

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学英语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纯粹的学习与交流;而面对外国人时,再无卑微、谄媚的心态,而是坦然自若的相谈甚欢。 

500

6让语言回归语言,让工具回归工具

在我看来,花千芳的话容易让人产生误导,王思聪的话很傲慢。

永远不要动不动就去站XX,除了认知和知识本身,任何人都不值得你去站。

关于要不要学英语同样如此。

你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不要偏执去黑,也不要刻意神话。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让语言回归语言,让工具回归工具,有条件就学、要学就要学好。

得益于互联网+教育的大发展,我们想学什么东西都很容易,这是时代赐予我们的礼物。

多学习总是没有坏处吧?就像游泳一样,说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呢?

至于王思聪说的“这年头还有没出过国的沙雕”?则完全无须介怀,现在境外游的收费水准,普通人咬咬牙都负担的起,出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优越感来源。

作为中国人而言,也要对自己的国家、自身的汉语体系,更加有信心,怀抱包容而开放的姿态,通过英语去了解世界、拥抱世界;

同时也尽力创造机会,让世界了解中文,了解如此自信而可爱的中国。

最后,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吧。

英语将来是世界语言,要学一点,会有好处的——毛泽东(1955年)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栩先生(ID:superMr_xu)

作者李栩然,知乎个人成长、职场干货领域60万赞答主,微信上最会写毛泽东的人。特别擅长将个人成长干货与历史人物故事相结合,观点独特、内容有趣,每一篇阅读都是十万+。

喜欢他的文字,想阅读更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推荐同步关注他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栩先生”,后台回复“毛泽东”或“犀利时评”,一定不虚此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