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看来,“西楚霸王”项羽称得上是英雄吗?

500

1

公元前202年1月,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大败。从垓下突围后,项羽指挥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

行至乌江边时,项羽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亦有十余创伤,最后自刎而死,年仅31岁。

500

自此,为期4年的“楚汉之争”结束,刘邦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以布衣之身建立了大汉王朝。

如果你翻阅史书,就会发现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毕竟有个词叫“成王败寇”,历朝历代的人都爱讨论胜利者的丰功伟绩,很少有人去讨论失败者,而项羽则是例外。

作为一个战败之人,项羽却格外受史书青睐,史官们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他的人生历程,不但留下了“破釜沉舟”、“项王举鼎”、“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诸多典故,而且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并不亚于刘邦。

同时,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特别关注项羽,描写他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

这是为什么呢?想来想去,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项羽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英雄的理解和认定。

据史书记载,刘邦是个地痞无赖出身,连他本人都自称为“流氓皇帝”,这实在与英雄的形象相差甚远。

项羽则不同,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描述,非常符合大众对英雄的想象。

500

在大众的印象中,项羽之败颇有些悲情的英雄主义色彩,他在死前有着“天亡我也”的感叹,仿佛把一切原因都归咎于外界,是自己时运不济而已。

那么,项羽真是时运不济吗?导致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些原因与他自身的性格有什么关联呢?

2000多年来,关于“项羽之败”的话题一直受到热议,连诸多历史名人都进行过深入分析,其中也包括毛主席。

与很多历史名家一样,毛主席的见解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怀;比这些人更深入的,便是毛主席还有着宏阔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毛主席曾如此评价项羽:“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在读《史记·项羽本纪》时,毛主席又总结出了项羽一生中的三个致命错误,这些错误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500

那么,毛主席指出的“项羽三大致命错误”到底是什么呢?这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关联呢?咱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

2

毛主席总结的项羽致命错误之一:在鸿门宴上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将刘邦放走。

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鸿门宴”的典故,然后评价说“项羽妇人之仁”。

只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深入去看“鸿门宴”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就总会发现真正受损的并不只是项羽,还有千千万万个黎明百姓。

千百年来,封建统治阶层与黎民百姓总是存在对立关系,历代王朝的兴衰、历次权力的争夺,历场战争的厮杀,都会为黎民百姓带来苦难,“一将功成万骨枯”的现象屡屡皆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00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可为什么每到朝代更迭,新旧政权交替之时,受苦的总是千千万万个黎民百姓呢?

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曾深入思考过。

1949年初,解放战争已进行到了后半段,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胜利,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新政权。与身边人一片欢腾的状态不同,毛主席却有了一丝忧虑,他担心党内一些同志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腐蚀,处理不好群众关系。

在“进京赶考”之前,毛主席让全党上下都学习《甲申三百年祭》,里面深刻分析了“闯王”李自成在改朝换代之时,由于没有处理好群众关系,结果迅速败亡的过程。

500

毛主席告诫全党上下,共产党人绝不当第二个李自成!

虽然毛主席提到的是李自成,但从历史上看,项羽在改朝换代之时,给黎民百姓带来的苦难更多。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血腥和白骨上建立了“大秦王朝”,天下一统。可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随着十几年后“大泽乡起义”的爆发,天下再次大乱。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队先于各路诸侯到达灞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至此灭亡。随后,刘邦向当地名士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同时,刘邦宣布废除一切秦朝的苛刻法制,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刘邦的做法,倒是与2000多年后毛主席的行为颇为相似。在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就有一条是“不虐待俘虏”;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还给俘虏来的国民党士兵开展了“诉苦运动”,让他们倒一倒心中的苦水,鼓励他们弃暗投明。

说回2000多年前,在得知刘邦率先入关之后,项羽愤怒至极,于是听从范增的建议,设下了“鸿门宴”。只是,在完全占据主动权的情况下,项羽却优柔寡断,让刘邦借故逃走,这无异于放虎归山,为自己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500

刚刚说到,“鸿门宴”之后历史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便是随后历时四年“楚汉之争”,在此期间不知又有多少黎民百姓生灵涂炭。

让我们大胆做一个假设,若是“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很可能就没有了战乱,“西楚霸王”一统天下,时局暂时归于太平,黎民百姓的浩劫到此为止。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鸿门宴”之后,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其做法就与刘邦大不相同--他用一场大屠杀来表达对秦人的恨意,不仅斩杀了秦子婴,还把咸阳城变成了杀人场,大街小巷血流成河,到处堆积着尸体,又有无数黎民百姓丧失了生命。

为了泄愤,项羽命令士兵放火焚烧咸阳城。据史书记载,这场大火一直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宏伟壮丽的阿房宫,还有那无数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全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种做法,使项羽失去了民心。

500

无论是“鸿门宴”还是“火烧咸阳”,不仅反映了项羽缺乏战略眼光,更体现了他嗜杀成性,视生命如草芥!

可以说,项羽的“西楚霸王”名号,是靠森森白骨堆出来的!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说,如此之人,称得上是英雄吗?

3

毛主席总结的项羽致命错误之二:项羽过于相信楚汉所订立的“鸿沟之约”,对刘邦毁约东进的估计不足。

公元前203年,刘邦派遣人去求和,项羽同意。双方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双方止戈。

这就是历史上的“鸿沟之约”,这条鸿沟现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的广武山上,也成了中国象棋棋盘上,那条横亘于两军之间的“楚河汉界”。

500

在两军阵前划出一条界来,难道和平就会到来吗?

立约后,项羽果然按照约定,引兵东归;刘邦则单方面毁约,从张良、陈平计,发使韩信、彭越引兵追击项羽,最终将楚军围于垓下,大破之,取得了对楚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从出尔反尔的行为来看,刘邦确实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相差甚远。只是,项羽在战略思想方面表现得非常幼稚,以至于一败涂地,难道这称得上是英雄吗?

《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行动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切决策都必须依照实际情况而定,必须时时刻刻把握战略主动权,应“制人而非制于人”,又岂是儿戏,仅靠一纸条约就能决定的呢?

事实上,世界近代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的事件。比如在1939年时苏联和德国曾签订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双方不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只是,这一纸条约并未真正带来和平。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条约,执行了“巴巴罗萨计划”,命令德军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联仓促应战,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

相比而言,毛主席的战略思想就表现得非常成熟。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经过43天的“重庆谈判”,正式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这个协定有明显的硬伤,即在解放区政权与军队等关键问题上,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约定。

500

毛主席回到延安后,于10月17日在干部会上做了报告,一针见血的指出《双十协定》只是纸面上的和平,并不能实际解决国内和平的问题,内战必然是要爆发的!

果然,在“重庆谈判”后不久,蒋介石就企图窃取抗日胜利果实,不断教唆国民党部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局部冲突。直至1946年6月26日,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幸运的是,毛主席早就告诫全党,要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做好迎接内战的准备,因此人民解放军并不是仓促应战。

到了1949年初,国民政府的大势已去、摇摇欲坠,此时又向共产党提出了“划江而治”,就是以长江为分界线,长江以北由共产党统治,长江以南由国民政府统治,实现“两府共存”。

你看看,这不就是近代版的“鸿沟之约”吗?这话听起来文绉绉的,本质上就是在搞国家分裂!对于这样的提议,毛主席的回复则是“将革命进行到底”。

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如果让革命半途而废,那就是违背人民的意志,接受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反动派的意志,使国民党赢得养好创伤的机会,然后在一个早上猛扑过来,将革命扼死,使全国回到黑暗世界。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终结。

毛主席得到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一句就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500

这里的“霸王”指的就是项羽,整句的意思就是:现在是我强敌弱的大好时机,必须一鼓作气、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绝不能像“西楚霸王”项羽那样,去搞什么“鸿沟之约”。

在这个特殊时刻,毛主席专门提到了项羽,可见他对项羽所犯的错误印象深刻!

4

毛主席总结的项羽致命错误之三:项羽建都彭城,放弃沃野千里、雄关垒座的关中地区,造成了重大战略失误。

刘邦祖籍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项羽祖籍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两地同属苏北地区,相距还不到200公里。

500

按理说,这两个江苏老乡都有一样的乡情。但是,在战略中心地区的选择方面,二人却大不相同。

项羽在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在这里定都,可他因为思念家乡而急于东归,反驳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我现在已经拥有荣华富贵了,如果此时不回乡,在乡亲们面前展示一下,那就好比身穿华丽的衣服在黑夜出行,有谁能看到呢?

最终,项羽了舍弃“金城千里”的关中,回到楚地并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只是,彭城地处黄泛平原,“地势陆通,骁骑所骋”,其“易攻难守”的地理位置根本无法与关中“形胜之地”相媲美。

这样的选择,再次显示出项羽的战略思想非常幼稚。

再看看刘邦。他一开始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今陕西南郑)。接下来,他又买通项伯说服了项羽,于是就拥有了整个汉中盆地。

再接下来,便有了韩信计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边大张旗鼓修栈道,一边偷偷绕道奇袭陈仓,出其不意杀入关中。

500

事实证明,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在“楚汉之争”中为刘邦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兵力和粮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关于选择战略中心地区的重要性,其实在党史中也有体现。

建党初期,很多人鼓吹“城市中心论”,主张以城市为革命中心,以工人阶级为主要力量去武装夺取政权。可事实证明,这不符合中国国情,这条路走不通。

后来,毛主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认为广大农村地区才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从1927年的“文家市转兵”到1949年的“西柏坡会议”,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中国革命都把战略中心地区放在农村。

500

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在战略中心地区的选择方面,能充分体现统帅通观全局的能力。

在这方面,项羽仅凭思乡情绪而建立都城,与刘邦的战略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5

综合毛主席总结的项羽三个致命错误,我再问你一句:项羽算得上是英雄吗?

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上看,项羽符合英雄形象的一切设定;但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看,项羽算不得英雄。

项羽失败的根源在哪里呢?这与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毛主席在“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里已经说明白了,那便是“沽名”,即用各种手段来获得名誉。

500

正是因为“沽名”,所以项羽过于顾及一时不良的政治影响,在好几次彻底打败刘邦的机会面前不思长远,以致于错失良机。

正是因为“沽名”,所以项羽只能“伸”、不能“屈”,在顺境时想着“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在逆境时却“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

正是因为“沽名”,所以项羽不愿与人分名利,其赏罚不明、有功不赏,导致人才流失。相传,在将士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项羽把印章握在手里,棱角都快磨没了,也舍不得给。

正是因为“沽名”,所以项羽好大喜功,听不得不同意见,不能采纳良策。明明有范增这样难得的谋略家却不重用,反因“离间计”而猜忌,使其辞官归家,郁郁而终。

500

可以说,正是因为“沽名”于“西楚霸王”的名号,才导致了项羽的人生悲剧,并为此牺牲了无数黎明百姓的性命。

说白了,项羽骨子里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认为个人的名誉大于一切,这恰恰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否定的

对于项羽的人生悲剧,毛主席是认真思考过的。据曾担任毛主席卫士的李银桥回忆:

“毛泽东喜欢看京戏,不同时期喜欢点不同的戏看。那段时间,他喜欢看《霸王别姬》。看到西楚霸王项羽同他的虞姬生离死别一幕,毛泽东睫毛颤抖着,眼里湿漉漉的。回来路上,他对我说:‘不要学西楚霸王。我不要学,你也不要学,大家都不要学!“

后来,毛主席还曾以项羽为反面教材,批评了党内“一言堂”的个别现象,并大力提倡“民主集中制”。

那么,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谁才真正算得上是英雄呢?其实从“重庆谈判”中,毛主席和蒋介石的一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出。

当时,《沁园春·雪》风靡整个山城,里面虽未提及项羽,但提及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历史人物。那时蒋介石就颇为挑衅的问:“你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这个风流人物是你还是我?”

毛主席则回答:“我所指的风流人物既不是你蒋介石,也不是我毛泽东,而是人民!

500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只有人民才称得上是英雄!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