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店铺选址员就是去热闹的地方溜达一圈就行了吗?

500

在多数人眼里,店铺选址员的工作轻松又直观:背着包走街串巷,看到哪条街人多就往哪指,仿佛 “人流多” 就是选址的唯一标准。可真正接触这个岗位才知道,“看人流” 只是最表面的动作,背后藏着一整年的客流追踪、数据拆解与场景预判 —— 从学校寒暑假的人流波动,到体育赛事带来的临时客流,再到大型活动引发的消费迁移,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改写选址的结果,这份工作远非 “随便看看” 那么简单。

没人会否认 “人流是选址的核心”,但选址员要找的从来不是 “一时的热闹”,而是 “可持续的有效客流”。去年夏天,某连锁奶茶品牌计划在大学城附近开新店,初看某条商业街白天人流密集,不少人都觉得是好位置,可选址员却坚持要等 “开学季” 再做决定。后来才知道,他早在三个月前就开始蹲点:每天记录不同时段的人流数量,还特意区分 “学生”“居民”“游客” 三类人群 —— 暑假期间,这条街的人流多是周边居民和短途游客,消费意愿低,客单价也上不去;而开学后,学生群体占比飙升至 70%,且多是结伴消费,单次购买 2-3 杯的情况很常见。若只看暑假的人流数据,很可能误判位置价值,而选址员用三个月的追踪,才摸清了 “人流质量” 的真实情况。对他们来说,“看人流” 不是 “看一眼”,而是 “盯一年”,要算出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客流均值,更要分清 “谁在来、为什么来、会买什么”,这样才能判断人流是否匹配品牌的目标客群。

比日常人流更难预判的,是那些 “突发又关键” 的特殊场景 —— 学校放假、体育赛事、大型活动,每一个都可能让客流出现 “过山车式” 波动,也考验着选址员的预判能力。去年某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赛道恰好经过市中心一条商业街,赛前不少品牌想趁机在附近开店,觉得赛事当天能带来海量人流。但选址员却泼了冷水:他翻出过去三年该赛事的交通管制数据,发现比赛当天赛道周边 3 公里内会实行交通限行,公共交通也会绕行,虽然赛道旁能聚集大量观众,可观众多是站在原地观赛,很难进入店铺消费;更关键的是,赛事会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赛道周边,反而导致其他区域的人流减少,而赛事结束后,人流会在 1-2 小时内快速散去,很难形成持续消费。果不其然,赛事当天赛道旁的临时摊位大多销量惨淡,而那些听了选址员建议、避开赛事核心区的店铺,反而因 “分流人流” 实现了销量增长。对选址员来说,这些特殊场景不是 “意外变量”,而是必须纳入考量的 “常规项”—— 他们要提前收集城市的赛事日历、学校的寒暑假安排、商圈的活动计划,甚至还要预判极端天气对人流的影响,才能避免 “选在热闹处,却赚不到钱” 的尴尬。

更复杂的是,选址员还要拆解 “人流背后的消费逻辑”,比如同样是 “人多”,商场一楼门口的人流和商场顶层餐饮区的人流,消费属性天差地别。某快餐品牌曾想在商场一楼开店,选址员却建议改到四楼餐饮区,理由是:一楼的人流多是 “途经型”,多为赶时间进出商场的顾客,停留时间短,很少会主动进店吃饭;而四楼餐饮区的人流是 “目的型”,顾客就是为了吃饭而来,虽然整体人流不如一楼多,但进店转化率是一楼的 3 倍。为了验证这个判断,选址员连续两周在不同时段蹲点,记录一楼和四楼的 “人流停留时长”“进店咨询率”“消费转化率”,最终用数据说服了品牌方。后来这家店开业后,月销量比同品牌一楼门店高出 20%,印证了选址员的判断。对他们而言,“看人流” 不仅要看 “数量”,更要看 “质量”—— 要看人流的停留时间、消费意愿、消费能力,还要看周边竞品的分布,避免 “扎堆开店” 导致客流被稀释。

外人只看到选址员 “逛逛街就能决定店铺位置”,却没看到他们电脑里密密麻麻的 Excel 表格:每天的人流数据、每月的消费趋势、每年的场景变化,都要一一记录、分析;没看到他们为了摸清一个商圈的情况,顶着烈日蹲点记录,冒着寒风追踪人流;更没看到他们为了验证一个选址方案,要翻阅过去 3-5 年的城市规划文件,预判未来的交通、商业配套变化。

店铺选址从来不是 “拍脑袋” 的决定,而是一场基于数据、场景、趋势的 “精准计算”。那些看似轻松的 “看人流” 背后,是选址员一整年的细致追踪与深度思考 —— 毕竟选对一个位置,能让品牌少走三年弯路;而选错一个位置,可能让百万投资打水漂。这份工作,从来都不好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