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弓”不强

台湾近期正式宣布,“强弓”反导弹开始投产,并公布了发射图片。在有的报道里,这也称为“天弓IV”。

这是两级反导弹,外观与以色列的“箭2”很相似。据报道,最大射高达到70公里,采用拖车式4管发射系统,主动毫米波雷达末端制导。第二级有显眼的气动舵,看不出有侧推发动机。

500

现有的“天弓III”的最大射高为45公里。作为比照,美国THAAD的最大射高是50公里。台湾宣称,计划中进一步发展的“强弓II”的最大射高达到100公里。

从1996年解放军在台海的导弹演习到现在,差不多30年过去了,台湾终于有了第一代专用反导弹,不过技术水平看来实在不怎么样。

首先是奇怪的第二级,弹头雷达罩很钝,看起来甚至有点蠢萌。应该不至于影响飞行阻力,主要考虑则是毫米波雷达的工作条件。更加尖锐的雷达罩气动阻力更小,但过度的等效壁厚不利于毫米波的穿透。事实上,反导弹采用毫米波雷达制导本身就是个奇怪的事。

一般说来,4万米以下用雷达制导有利,探测距离远,受到天候影响小,但探测精度相对较低,功率消耗较大。在常用的雷达波段中,厘米波探测距离远,但探测精度低;毫米波相反,探测距离近,但探测精度高。

4万米以上空气稀薄,没有天候影响,环境清冷,使用被动红外制导更加有利,探测距离远、精度高,不易受干扰,而且系统功耗非常小。

PAC-3、THAAD都用红外制导。

估计台湾搞不定红外制导,只有从“更加成熟”的雷达制导入手,毕竟“天弓”系列采用雷达制导。为了补偿探测距离,估计台湾只有加大雷达天线尺寸,估计还有相应的发射功率,弄得导弹那么粗壮。

另一个问题是飞行控制。4万米以下空气稠密,气动舵是首选:技术简单,动作可靠,控制精度高,适合持续追击。4万米以上相反,空气稀薄,气动舵不再有效,需要用侧推发动机控制,但只适合有限回合的追击,这是唯一选择。

弹道导弹的轨迹大体由抛物线决定,中段变轨很困难,末段变轨也只有有限幅度。注重4万米以下低空反导的反导弹以气动舵为主,4万米以上高空反导则以侧推为主。

由此看来,“强弓”号称射高70公里,实际上主要适用段在4万米以下。再往上的话,完全靠在4万米以下就“预瞄准”,拦截是否成功全凭穿越4万米时的准头了,因为后面就基本上是弹道段,没什么机动能力了。

这其实是巨大的尴尬。对于只有简单弹道的来袭导弹来说,这样“前半段有制导、后半段碰运气”的拦截还有些许希望。要是来袭导弹具有再入-拉起、再入-机动等复杂弹道能力,“强弓”在4万米以上的高度那是一点希望也没有,在4万米以下又不比PAC-3甚至“天弓III”更强,要这东西何用?

当然,4万米不是硬界限,但这确实是标志性的分界高度。

500

台湾方面还提供了一张想象的拦截示意,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靠破片杀伤的,而不是更先进、更有效的直接碰撞杀伤。

弹道导弹速度快,破片杀伤能打坏来袭导弹,但不一定摧毁。问题是残骸落地依然会造成很大的破坏,现在越来越趋向于直接碰撞杀伤。这好比巨大的单一破片,靠巨大的动能在碰撞中直接粉碎来袭导弹,确保摧毁和无害化。

“强弓”做不到那样的精度,只有用较大的破片杀伤战斗部。截图里清楚地表明了反导弹和来袭弹之间的距离,好在这一次在破片杀伤的半径之内。

直接碰撞杀伤没有爆炸型战斗部,相关重量省却,使得导弹整体重量水落船低,十分紧凑。美国的PAC-2到PAC-3,中国的红旗9到红旗9C,都清楚地显示了这样的发展过程。

更加紧凑的导弹也降低了发射系统的体积和重量。“爱国者”原本是四管发射车,PAC-1、PAC-2都是,但PAC-3改为一管四发,同样的发射车底盘可以运载和发射16枚导弹。PAC-3 MSE增大了导弹和发动机能量,改为二管六发,一车十二发,依然有很大的弹药容量。红旗9C则从一管一发改为一管二发,从一车四发改为一车八发。

作为反导专用弹,“强弓”的落后可见一斑了。

“强弓”的雷达也是台湾自产的,但没说是自研的。相信中国有办法查明来源,然后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

台湾方面说,“强弓II”将达到100公里的射高,但要是基本技术没有代差级的改变,这就是痴人说梦了,根本没有有效性可言。光是导弹能飞到100公里高是没有的。

台湾方面报导说,“强弓II”分“强弓IIA”和“强弓IIB”,前者是高空反导弹,后者是射程1000公里的弹道导弹。就台湾这个技术水平,可能还是后者靠谱一点,毕竟伊朗、朝鲜等都手搓出1000公里以上射程的中程导弹,台湾不至于这点技术水平都做不到。不过说到实战作用,那就免谈了。

解放军曾经不大重视反导,因为根本没有可信的弹道导弹威胁。现在未雨绸缪,在93阅兵中展示了红旗9C、红旗19、红旗29。对于“强弓IIB”,红旗29根本用不上,红旗19都大材小用,红旗9C就够用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