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点厨房常识的人都知道,中餐的精髓绝不仅止于急火快炒
【本文由“kk1”推荐,来自《说白了,这几年疯狂诋毁预制菜是为啥?我觉得是为了打击中餐》评论区,标题为kk1添加】
- 护城河畔
预制和菜品的档次没有关系。一般而言,越上档次的菜品越不会短平快给你端上来,精品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预制。
有些菜,甚至是名满天下的菜品,都是需要预制的。类似的情况中外都有。中国的比如清炖狮子头,上锅之前对肉的预处理不说,狮子头成型下到锅里最低限度也要小火一个半小时才行,但炖上三小时各方面味道要比炖两个小时好得多,不管汤还是肉都有惊艳的感觉,吃过做过这道菜的都知道。国外的比如源自法国的红酒牛肉,小火三小时是最起码的,而且牛肉要在红酒里加上其他调味提前隔夜浸泡入味。类似的菜都需要预制。不管什么级别的餐馆,让客人等半小时才上菜,对它观感肯定好不了。如果不预制,清炖狮子头红酒牛肉这类菜(大多是炖菜),就别想在餐馆吃到了。
好菜需要精心制作,食材预处理需要时间,点火到出锅也需要时间。所以凡有较大块猪牛羊肉类的,必须预先处理到只剩最后一两道工序,不然的话等待时间肯定会让客人不满。牛排烤肉之类的,是快速处理上桌的西式菜品典型。不过在见惯了各种美食的中国人眼里,它们吸引力有限,能尝到的味道仅限于食材本身,升华之类的就别想了。
是的,但凡有点厨房常识的人都知道,中餐的精髓绝不仅止于急火快炒。甚至恰恰相反,急火快炒的本质就是中式快餐,反而越是上档次的名菜、大菜,越是费料费工,越是需要提前制备。
就比如咱们鲁菜必须的高汤,就是再典型不过的“预制菜”。
更讽刺的是,小白们今天极力反对、贬低的工业化预制菜,可能恰恰是他们这一生能品尝这些曾经专属于王侯将相、商贾贵胄的名菜、大菜的唯一机会,同时也是将中华美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正精髓发扬光大的唯一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