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沃野上培育振兴新动能
当新疆奇台县腰站子村的晚熟苹果挂满枝头,谁能想到这片如今的绿洲曾是戈壁荒滩?从亩产千斤的麦田到游客如织的乡村景区,从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大学生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的浪潮正让中国乡村经历着深刻蜕变。这种蜕变并非简单的资源输入,而是一场激活乡土内生动力的创造性实践。
一、产业为根: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让土地产生持续价值。腰站子村的转型之路颇具代表性,这个曾靠天吃饭的传统村落,通过 “党支部 + 合作社” 模式将分散土地整合为 16 万亩条田,从玉米制种转向有机小麦种植,再延伸出面粉加工、手工拉面生产线,2024 年实现一二三产业产值 5.1 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3 万元。产业链的延伸让小麦从田间直接走上餐桌,附加值提升近十倍。
辽宁红岭村则另辟蹊径,大学生刘闯带领村民建起 8000 亩设施农业区,通过错峰种植技术让西瓜提前或延迟上市,亩均收益稳定在 3000 元左右。合作社的农机服务队覆盖全村 70% 耕地,6000 吨平价化肥让利 180 万元,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让 “靠天吃饭” 成为历史。产业振兴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像腰站子村的小麦一样,在深耕细作中长出金穗。
二、人才为脉:从孔雀东南飞到归雁还巢
乡村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根基在机遇。2019 年,刘闯放弃城市工作回到红岭村,从 300 亩棚区起步,如今已建成集种植、加工、电商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他创建的 “甜美红岭” 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让油桃、豆油等农产品摆脱了 “烂在地里” 的命运。更可贵的是,合作社培养的 26 名乡村实用人才,正成为扎根乡土的 “田秀才”。
腰站子村同样吸引着八方才俊,河南人王生俊带着面粉加工技术扎根于此,村民赵亮从普通农户成长为月薪过万的车间主任。这些 “归雁” 与 “新村民” 共同构成人才生态,正如红岭村村民所说:“跟着有想法的人干,心里踏实。” 当乡村能提供体面收入和发展空间,人才自然会用脚投票。
三、文化为魂:从乡土记忆到流量密码
文化激活让乡村有了独特魅力。陕西袁家村将关中民俗转化为文旅 IP,2024 年接待游客 95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 12 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 15 万元。这里没有刻意打造的网红景观,而是通过 “农民创业平台” 让油坊、醋坊等传统手艺活态传承,青石板路上的烟火气成了最吸引人的流量密码。
礼泉县的农文旅融合更具创意,1700 亩产业园年接待研学游客 30 万人次,孩子们在采摘体验中学习农耕知识。这种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像袁家村的辣子坊一样,在吱呀作响的石磨中延续着生活的热度。当乡土文化被重新发现,乡村就有了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从腰站子村的麦田到袁家村的老街,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产业升级的智慧里,躲在人才回归的脚步中,写在文化传承的基因里。这片土地从未缺乏生机,只是需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当产业有奔头、人才有舞台、文化有活力,乡村不仅能留住绿水青山,更能承载起乡愁与梦想,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