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伊利的成长烦恼

500

近期,伊利以营收619亿元、扣非净利润猛增31.78%的“历史最佳”中期成绩,宣告着乳业巨头的强势回归。

不过,强健的数据背后,同时也存在一幅更为复杂、甚至充满矛盾的发展图景:财务上,公司增收不增利、短期债务变得更高,业务侧上,伊利的液态奶基本盘出现持续的松动,奶粉板块则与飞鹤激烈冲突、暗流涌动,多元化业务尚未形成真正破局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些景象都揭示出伊利正站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十字路口:既需守稳乳业基本盘,又要迎战来自竞争对手、消费者转变和供应链重塑的多重压力;既要在存量市场中突围,又要在增量领域中摸索出真正可持续的路径。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曾写道:“卓越的公司之所以卓越,是因为它们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它们专注于核心业务,剔除那些分散精力的事务,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焦点。”

历经多年发展、枝叶繁茂的伊利,当下,要从强大迈向卓越这关键一步,更需考验自己,如何在大体量之上实现新突破,在传统优势衰减前找到新引擎。

一、光环之下,暗流涌动

8月25日,伊利发布了2025年的中期成绩单。

年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扣非归母净利润70.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78%。这也创下了自1996年上市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

与几年前业绩大幅滑坡的黯淡时期相比,伊利这份中期成绩单可谓扬眉吐气,即便放在整个国内乳业赛道中也显得格外出色。有消息称,在报告期内,伊利三大主营业务——液态奶、奶粉及奶制品和冷饮,依然牢牢握紧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一时间,“触底反弹”成为不少市场观察者口中的关键词。

可光环之下,暗流涌动。过去数年,伊利的常温奶增长见顶,低温奶破局也需要时间。并且,如果拨开表层的光鲜,深入财报肌理,便会发现这家乳业巨头正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2025年上半年,伊利集团营收虽实现了增长,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4.39%,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中。

值得注意的是,财务结构上伊利也有不小的压力——2025上半年,伊利短期借款高达446.7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也达到104.92亿元,可公司账上货币资金仅175.55亿元,不能覆盖短期债务,资金链压力隐然浮现。

同时,伊利传统优势领域的液态奶业务,虽然依旧稳坐市场份额头把交椅,但并非高枕无忧。

年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液态奶部分实现营业收入361.26亿元,较去年同期368.87亿元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伊利的基本盘,液态奶业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伊利股份液态乳业务的营业收入约为750亿元,相较于2023年的855.4亿元,呈现双位数下滑,减少超100亿元。

相比之下,老对手蒙牛虽然在整体营收规模上仍落后于伊利,但它在液态奶业务上的追赶态势愈发明显。据报道,2024年蒙牛和伊利的液态奶销售额分别为730亿元和750亿元,差距肉眼可见地缩小。

若拆解得更为细致,伊利面临的挑战更为清晰。例如,在细分的常温奶市场,伊利和蒙牛共享双寡头格局,不过,在超级单品表现上,蒙牛的“特仑苏”是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的超级大单品,而伊利重要的高端品牌“金典”销售额只在200亿元级别,两者贴脸竞争后,伊利所面临的正面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更加细微又深远的挑战则来源于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过去几年,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新鲜”品质的追求持续升温,消费趋势也正从常温奶转向营养价值更高的低温鲜奶。

在这个蕴含更多增量的赛道上,蒙牛凭借“每日鲜语”抢占了先机,伊利则在加速追赶,上半年低温白奶品类营收增长达到20%以上。

可在当前,低温奶赛道仍然竞争激烈,相关报道显示,2024年低温奶品牌竞争激烈、差距较小,包括光明、君乐宝、伊利、蒙牛市四大品牌,市场占比差距不足4%,极为焦灼。

低温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鲜”、“活性”和“本地化”,这就使得区域性品牌更方便在“家门口”建立壁垒,而全国性品牌难以一时实现“大一统”的品牌覆盖与市场挤压。

500

例如,类似光明乳业在华东、新希望乳业通过并购在西南、华中、华北等多点布局,如“今日鲜奶铺”、“24小时”系列;以及三元食品在北京,凭借多年的地域品牌信任、更短的冷链配送半径和更灵活的市场反应,构建了强大的区域壁垒。

从这点上说,反观伊利此类全国性品牌却很难凭规模优势快速复制:事实上,想要保持低温奶的新鲜口感,需建设覆盖全国的冷链网络,成本高昂且管理复杂,在切入全国的区域市场时,抢占当地品牌市场份额所需付出的综合成本将更加高昂。

二、伊利拿下第一,飞鹤不乐意了?

相比液态奶业务面临市场饱和与竞争加剧的压力,伊利的奶粉业务却在近些年逆势上扬,一举跃升为中国奶粉零售额市场份额的第一名。

伊利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零售额市场份额达到18.1%,较上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跃居全国零售额市场份额第一。

可有意思的点是,伊利拿下奶粉市场“第一”后,中国飞鹤却不乐意了。

为此,伊利的老对手中国飞鹤,以连续六年稳居第一的姿态发起反击,在“谁才是真正的第一”这个问题上展开了精彩博弈。

在统计口径的博弈上,伊利依托收购澳优乳业后的综合实力,强调零售额的全渠道领先,统计范畴为线上线下终端售价。中国飞鹤则坚守全渠道销量冠军宝座,涵盖经销商出货量与消费者实际购买量。

并且,两家公司选择的认证机构也不同:伊利选用的是国内尚普咨询,该机构为伊利颁发了“中国婴幼儿奶粉销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的市场地位声明书;而飞鹤则采用的是国际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认证报告。

赛道不同,王者各异,可“谁是老大”的命题事关颜面,更与未来消费者心智抢占直接挂钩,双方看似是执念争夺,实际是为了销量和市场,冲突一时已经无法调和。

但相比第一之争,更值得警惕的,无疑是正在收缩的奶粉市场和愈加残酷的竞争环境。

过去数年,随着新生儿数量持续下降,中国婴配粉市场已经进入“量减价增”的存量博弈阶段。2025年上半年,行业整体零售量下滑6.3%,平均客单价上涨8.1%。

面对逐渐缩小的市场蛋糕,乳业巨头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构建自己的壁垒。飞鹤凭借核心技术突破和高品牌势能深入挖掘用户价值,君乐宝则通过全产业链一体化模式和闭环直营产品,如优萃星越、旗帜帜萃等,在特定细分市场和渠道实现了产品差异化。

伊利在维持短期业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伊利既要加速填补可能的核心技术差距,另一方面,又需优化其传统经销体系,在存量市场中平衡渠道效率、经销商利润与价格体系稳定。

一时增长或许靠营销策略,持续的领先却必须凭借长久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伊利旗下的金领冠奶粉在业务高歌猛进的同时,在黑猫投诉平台内也出现了数量不小、情况各异的质量投诉,这与其高端产品线高达35-50%的溢价率形成了现实对比。

三、多元化,是伊利基业长青良药吗?

五年前,伊利董事长潘刚曾提出“2025年进入全球乳业前三”的目标。对标的全球乳业巨头如雀巢、达能,均是以乳业起家,通过成功的多业务线发展成为综合食品巨头,伊利无疑也渴望复制这种成功。

500

但目标日期将至,回望伊利在多领域的开拓步伐,业务较为分散、不算聚焦,实际效果呈现最终也不算理想。伊利年中报显示,伊利股份的“其他产品”类目,实现营收3.86亿元,同比下滑5.05%。

无糖茶饮作为伊利多元化战略的代表作曾被寄予了厚望。有报道称伊利曾表示其无糖茶产品动销率达60%,电商转化率高达7%。但整个赛道竞争异常激烈,数据显示,2024年Q2至2025年Q1,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和三得利共同占据了超过85%的市场份额,留给其他品牌的空间十分有限。

此外,宠物食品领域同样挑战不小,伊利2021年推出的“依宝”品牌既要与国际巨头争夺货架,又要应对渠道建设的高昂成本;即便在颇具潜力的药食同源赛道,虽然舒化无乳糖猴头菇牛奶等创新产品崭露头角,但仍有市场认知不足与供应链协同的难题需要克服。

多元化战略需要长久的耐心,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可回报往往会姗姗来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伊利集团已为多元化投入的不少推广费,据报道,为推广伊刻活泉矿泉水,伊利付出了超过100%的费销比,可这些新业务至今仍贡献甚微。加上澳优并购带来的30.4亿元商誉减值,如何在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中寻找到真正平衡艺术,仍是伊利亟待回答命题。

如今的伊利既要守护乳业主板的稳定增长,又要培育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如何承载起自己更大的业务版图与发展野心,这一切,也许要在漫长的多元化征途中找到下一个平衡支点。

稻盛和夫曾以一家纺织巨头因资源分散导致全线溃退为例,谈到:“当企业同时涉足纺织、机械、电子等五个领域时,管理层不得不将有限精力切割分配。每个领域都需要独立研发、生产、营销体系,导致原本在纺织领域的核心技术团队被抽调到新业务救火,最终所有领域都缺乏足够资源支撑创新。”

以上讨论,再次指向多元化并非企业壮大后还能延续发展的良药。尤其当一家强大企业在多元化尝试时,时常会不自觉面临资源分割效应,一旦处理不慎,往往会让企业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不良循环中。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