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号公司:智能电动车赛道上的狂飙者

2025年8月,九号公司交出了一份令资本市场瞠目的半年报:营收117.4亿元,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幅均超70%与100%。

9月初,九号官宣,智能电动两轮车累计销量突破900万辆,从700万到800万辆,用时64天,而这一次,从800万迈入900万辆,仅仅耗时52天。

500

这家曾靠平衡车叩开A股大门的科技企业,如今用智能电动车单骑救主,在短短五年内将出货量从0狂飙至900万台,甚至在市值上反超传统巨头雅迪。

电动车赛道上,九号虽是新手,但一直在狂飙,而且越飙越快。

但光鲜背后,改装文化引发的安全争议、新国标带来的技术合规压力、竞品之间的围追堵截,正将九号推上“智能电动车第一品牌”的终极考场。

从“平衡车教父”到“电动车新王”的华丽转身

九号公司的成长史堪称一部“技术套娃”的商业传奇。2012年,两位北航学霸高禄峰与王野带着机器人技术杀入平衡车领域,用“蛇吞象”式并购赛格威拿下全球60%市场份额。

2020 年 10 月 29 日,九号公司在科创板鸣锣上市时,恐怕没人能预料到它的未来会与电动车深度绑定。

作为 “CDR 第一股”,其开盘首日涨幅达 103.27%,市值飙升至 271.1 亿元,当时支撑这份荣耀的主力还是平衡车等短交通产品。当时不少投资者调侃道,这是 “靠玩具敲开资本市场大门”。

但九号深知,平衡车在“合法性困境”中早已陷入增长天花板。其在2019年12月,就以“真智能”之姿入局电动两轮车赛道。

彼时电动两轮车业务营收占比虽然不足 15%,但九号已经把智能电动两轮车视为第二增长曲线,并且准备下重注。

后续的故事想必都了解了,这把赌局赌对了,而且大获全胜。

九号首款智能电动车N70C横空出世,无钥匙解锁、APP控车、智能防盗等黑科技直接对标特斯拉,4999元的定价更是比传统品牌溢价超30%。

市场用脚投票:2020年首年销量破10万台,2024年突破500万台,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暴涨99.5%,每卖出10台智能电动车就有7台姓“九号”。

更戏剧性的是,当传统巨头还在为价格战杀得头破血流时,九号已靠智能化收割高端市场,4000元以上价位段市占率连续两年夺冠,硬生生在红海市场中打造出了一片新天地。

这场逆袭的底层逻辑,是九号将“工程师思维”转化为“用户共情”的能力。当行业还在比拼续航里程时,九号已通过OTA升级让电动车具备“学习进化”能力。

当竞品用“伪智能”概念忽悠消费者时,九号已构建起包括凌波OS操作系统、AI驾驶辅助、电池安全防护在内的技术矩阵。

正如其创始人王野所言:“我们不是在造车,是在造移动的智能终端。”说的通俗一些,就是打造一个带轮子的iPhone。

改装狂潮与新规铁拳:智能王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九号电动车的智能化光环下,暗藏改装文化的灰色地带。社交媒体上,“九号不改,不如推下海”的口号盛行。

短视频平台上,“九号暴力提速”“翘头炫技”等话题居高不下,逐渐的,改装电车在年轻人中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

改装圈里,九号电动车被爆改出“赛博坦战士”造型,时速从25km/h飙至80km/h,电池容量从20Ah扩容至100Ah。

但狂欢背后,是触目惊心的安全隐患:2025年上半年,全国因电动车改装引发的交通事故中,九号车型占比居高不下,某地交警甚至在一个月内查获327台非法改装九号车。

9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无疑给这场狂欢泼了盆冷水。

新规要求电动车必须具备北斗定位、防篡改电池组、动态安全监测等功能,速度超过25km/h自动断电,塑料件占比不得超过5.5%。

这对九号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最新车型已全面搭载凌波OS 2.0系统,可实现车辆状态实时上传云端,但老款车型的改装兼容性问题、用户对限速功能的抵触情绪,仍可能引发销售阵痛。

更严峻的是口碑危机。在黑猫投诉平台,九号电动车相关投诉量高达1.2万条,价格背刺、电池故障、售后服务差成为三大槽点。

2025年5月,九号因“抖音平台半月内降价400元”遭用户集体维权,其“无价保、不退差”的强硬态度更被骂上热搜。

产品质量方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抽检显示,九号有7批次产品存在整车质量超标、充电保护失效等问题,被网友戏称为“智能外衣下的糙汉”。

智能化护城河与多元化突围

九号一直标榜的 “智能电动车第一品牌” 地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核心优势建立在较早布局智能化的先发优势上,但传统巨头的觉醒正在瓦解这一护城河。

爱玛推出的 A7 Plus 搭载 AimGO 智驾安全系统,实现网络控车与三重定位防盗;雅迪则通过智能中控系统实现车辆定位、远程控制等功能,双方在高端市场与九号展开直接竞争。

更让投资者担忧的是公司内部的不确定性。2025 年 8 月,实控人通过外资股东转让 2% 股份,套现超 7.88 亿元,加上此前机构股东累计减持超 62 亿元,市场对其高增长持续性的信心开始动摇。

业务结构单一的风险愈发凸显,电动两轮车占营收半壁江山,而机器人业务虽增长 254.76%,但 8.95 亿元的营收规模仍显单薄。这种过度依赖意味着任何政策变动或市场波动都可能引发业绩震荡。

破局之路需要多维发力。技术层面,九号应将 8.3 亿元研发投入更多转化为核心专利,在电池安全、智能交互等领域构建真正的技术壁垒。

市场层面,可借鉴 Navimow 割草机器人在欧洲的成功经验,将智能化优势复制到海外市场。

合规层面,需建立改装指导体系,既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又规避安全风险。

最重要的是打破业务依赖,机器人、全地形车等新业务需要更快的增长速度,才能支撑起企业的长期价值。

九号公司的狂奔,是科技颠覆传统行业的缩影。在智能出行的赛道上,九号既要保持 “狂飙” 的勇气,更需要看清前路的 “暗礁”,如此才能从 “现象级增长” 走向 “可持续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