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之盾:未竟统一与强国征程的双重变奏

“中国还没统一,大仇未报,妄言和平祖宗不会饶了我们,死难的冤魂不会原谅我们。”这一论述如刀似剑,直指民族心灵深处未愈的创口。外有西方势力百般阻挠,美帝霸权虎视眈眈——在此情势下谈论和平,是否真是一种历史的背叛?然而细察之,将和平简单等同于怯懦或遗忘,实乃未能参透“和平”二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深刻战略意涵。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跪着乞求的施舍,而是站着锻造的实力;不是忘却伤痛的麻木,而是铭记历史后的更强崛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对“统一”的执着追求,恰是维护和平的核心智慧。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历史上任何一次真正长久的和平,无不以强大统一的国力为基石。分裂则易遭外侮,南宋偏安一隅终难逃覆灭,晚清割地赔款皆因国力衰微。这些血泪教训揭示了一个铁律:和平不能靠乞求得来,只能靠强大来守护。今天的中国,追求国家完全统一与维护和平发展环境,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战略目标。没有强大综合国力支撑的“统一”只是空谈,而没有统一追求的“和平”终将脆弱不堪。

看待台湾问题,需要这种历史纵深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无不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战略行动。当下一些人认为“和平即意味着放弃统一”,实乃短视之见。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最终实现完全统一,我们才更需要珍惜和延长和平发展的时间窗口。每一个和平日子都在增加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在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积累更多战略筹码。若因急躁冒进而破坏发展环境,反而可能延迟统一大业。祖先若真有知,绝不会责怪后人以智慧谋统一,只会痛惜莽撞毁大局。

面对外部挑战,尤其是美国的战略围堵,更需要清醒认识到:时间在中国这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利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实现了惊人发展,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具战略意义的成功。西方势力确实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崛起,但历史上所有大国崛起无不经历外部压制。问题关键在于,是被压制打乱自己的发展节奏,陷入“敌人期望的对抗陷阱”,还是保持战略定力,聚焦自身发展?答案显而易见。毛泽东同志曾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今天的发展阶段,最大的“朋友”就是时间,最大的“敌人”则是自身的战略失误。

那些认为“和平就是对冤魂背叛”的观点,看似激昂,实则未能领会先烈精神的真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抗美援朝中牺牲的志愿军将士,他们的牺牲难道是为了让后代生活在一片战火中?恰恰相反,正是为了让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任人宰割的命运,让后代享有和平尊严的生活。若我们因一时激愤而破坏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才是真正对不起那些牺牲的先烈。铭记历史的最好方式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对抗模式,而是创造新的历史——让中国强大到任何外部势力都不敢轻易挑衅。

当前中国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但窗口期不会永远打开。我们需要以最大的战略耐心维护和平环境,同时以最大的历史紧迫感加快发展步伐。和平时不是懈怠时,而是积蓄力量时;发展不是放弃原则,而是更好地坚持原则。应当看到,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军事现代化打造强大国防,这些都是和平发展时期我们正在进行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既要仰望星空,铭记历史赋予的使命;又要脚踏实地,认清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平不是懦弱,而是以智慧驾驭力量的勇气;统一不是空想,而是靠实力实现的必然。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剑”的战略耐心,是“不信邪、不怕鬼”的民族骨气,更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自信。当中国真正实现完全统一、综合国力独步全球之时,和平将不再需要“维护”,而会成为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那才是对祖先最好告慰、对冤魂最深告慰、对历史最终答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