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及答案,怎能有如此多的争议!

今年6月28日,笔者曾在公众号上发过一篇文章语文高考题和教材正在摧毁语文教育(上),昨天持续三天的武汉市九月调考阅卷已经结束,不出所料,语文试题中又出现了一些有争议的试题及答案。

在笔者这种愚翁看来,九调语文试题有些题干和答案堪称犯有“硬错误”,故此公开提出商榷,欢迎有志同仁参与理性探讨。

一、社科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看社科文阅读部分,阅读文段是下面两个:

500

图1:社科文阅读材料一的第1-3段

500

图2:社科文阅读材料一的4-6段

500

图3:社科文阅读材料二的1-4段

500

图4:社科文阅读材料二的5-9段

大多数读者可能没兴趣读这种文章,那就直接看选择题第2题,这一题的题干是这么设置的:

500

图5:选择题第2小题,要求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在题目所给的四个答案中,A项为:西夏陵的空间轴线与贺兰山山势呼应,借山势衬托出陵墓建筑的恢弘气势,从中可见王权至高无上的威严。其中标红的“从中可见王权至高无上的威严”这句话在原文中是没有的,紧接着这一句的句子中(见图2),倒是有“又巧妙地融入了党项人对自然神力的膜拜”这一句,这句话逻辑上明显与“从中可见王权至高无上的威严”矛盾。

我们来看看“星球研究所”出品的西夏陵实景图片,然后再来理解这段文字,就会发现陵墓建筑的恢弘主要是就其占地面积大而言,而陵墓与后面高大的贺兰山相比,可谓是极其矮小的,这从哪里能看出代表王权“至高无上”?

500

图6:西夏陵全景鸟瞰图

而这个阅读题给出的正确答案是“A”,这可真是荒谬得很。我猜想可能出题者因为时间紧,也没有看过西夏陵实景图片,以为西夏陵是建在山坡和山顶山,于是自以为是地从文章中解读出了“从中可见王权至高无上的威严”的意思。

500

图7:武汉市九月调考的官方参考答案截图

再来看看B项:“材料二中6号陵的西北角台之所以较其他区域损毁更严重,就在于年深月久西夏陵的防洪工程逐渐失效。”标红的文字表述,对应阅读材料一第4段(图二)和阅读材料二第4段(上图三)。

西夏王陵中帝陵共有9座,一号、二号、三号、五号、七号和九号陵位于平原之上,四号、六号和八号陵则依山而建。下面是六号陵的图片,注意看西北角的位置:

500

图八:西夏陵六号陵

在阅读材料二中有这么一句:“(陵墓建筑)距离山体越近,受雨水、洪水的冲击越剧烈。”很明显内在逻辑就是,西北角台周边的防洪工程失效更严重,所以导致角台损毁更严重,所以第2题B项答案才是正确的。

二、古诗阅读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看看古诗阅读部分。该阅读题的试题照片如下:

500

图九:古诗阅读选取的是两首宋诗

我们来看看诗歌鉴赏的第15题,参考答案认为A项是错误的,其他选项没有问题。我们来看看王安石晚年的年谱(注:年谱中日期均为农历):

……

1076年(熙宁九年) 56岁,六月,其长子王雱病逝,对他打击沉重。多次请求辞去相位,同年十月,第二次罢相,出判江宁府。从此彻底离开京城,退居金陵。

1077年(熙宁十年) 57岁,辞去江宁府的职务,只保留“判江宁府”的官衔,在金陵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半山园闲居。

1078年(元丰元年) 58岁,获封舒国公。

1080年(元丰三年) 60岁,封号由舒国公改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1084年(元丰七年) 64岁,患病,神宗遣御医诊治。他将半山园宅第捐给僧寺,另租小屋居住。

1085年(元丰八年) 65岁,三月,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开始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在金陵闻讯,深感忧愤。

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 66岁,四月初六日(公历5月21日),病逝于江宁府秦淮河畔的家中。获赠太傅。

500

500

图十、十一:第15题题目及答案

从年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王安石从来没有完全地“卸下官职”,他的《次俞秀老韵》网上推测写于1078年,这一年58岁的他被封为“舒国公”。他在诗中写的“暮年甘与子同袍”,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卸下官职后的愿望,哪里暗含什么卸下官职的轻松。很明显答案B项解读错误,这怎么能够当作正确答案。

三、写作到底有没有思想的自由

语文高考题和教材正在摧毁语文教育(上)一文中,我说过中国的语文考试作文题,无非就是为脱离实际的口号进行阐释性解读,如果敢质疑题目进行思辨,那就要做好被打零分的准备。

500

图十二:九调语文考试作文题题目

在昨天武汉市的九调试题阅卷现场,就有学生在作文中提出“人不是种子”,还有学生提出庞众望有先天性心脏病,难道我们可以说他不是好种子,难道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吗……老师们改这样的作文,就会有人觉得应该给零分,我们还劝他们标为异常卷上交再处理。

也就是说,我们一遍强调语文要培养核心素养,教育学生多作思辨训练,但是考试中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辨空间,最有思想的学生很可能最容易被淘汰。这真是一件特别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