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ne:为什么东亚式教育盛产空心人?
作为一个来自五线小城市高中重点班的人,我真的非常知道越是在这种没什么文化资本的地方,只能拼这种填鸭式教育的考试分数,并且人们普遍认为“考试分数高就是智商高”。当时在这种环境下就感觉到极其不舒服,每个人都明里暗里攀比比较、藏着掖着,把身边的人都看作潜在竞争者,偶尔还要释放下恶意,回头来看基本上人均空心人npd,这种环境下出来的所谓“友谊”回头看来也是完全不健康的。
到现在,基本和当时大部分同学都没有了联系,可能大部分人世俗上混的都还不错,毕竟当时那个环境教你的人生最大目标就是“考上清北”“在北京上海买车买房”,大部分人也确实走着非常相似的道路。但是,空心人确实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去想“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还是社会规训你要走这条道路”。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依然有这种教育下的后遗症,我无法把“自己是谁”与“成绩/成就”分离开来,总觉得不努力、不优秀、不达到某个目标,就没有存在价值。甚至在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仍然在这种潜意识里挣扎:总觉得要用某种“看得见的标签”去证明自己。
为什么说东亚教育盛产空心人呢?这个空心不是指能力上的空,而是指主体性和内在支撑的缺失。很多人外表看起来非常成功,简历漂亮、学历光鲜、技能熟练,但一旦抽离掉这些外部标签,他是谁、他真正想要什么、他认同的价值体系是什么,反而一片空白。
其实现在想想,当时那种教育真的是填鸭,特别是对于文科来说,在人生阅历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你去学历史政治地理其实你很难有更深层的理解,基本上就是死记硬背,这也是为什么考完试全忘了,通常只有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和体验学的东西才是最牢靠的。
东亚教育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我认识的很多人他们就是不擅长这种考试,但他们一样很聪明很优秀。而反而当时认识的尖子班里认识的大部分人,除了“学习好”真的没有其他优点了,成年之后整个人也都乏善可陈。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敢表达真正的自我,甚至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都显得拙劣。因为他们从小到大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压在了刷题、拼分数上,结果就是考试机器化。当脱离了应试场景之后,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唯一技能,整个人就陷入了一种贫乏和僵化的状态。只能说东亚教育体系最擅长培养🐮🐎,而不是任何有自主性主体性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而关于人生中一些真正重要的课题,比如一个人能不能自洽、能不能和别人建立健康的关系、能不能建立与这个世界健康的关系、能不能独立做出人生重大选择并为之承担责任。而这些,恰恰是东亚教育里被极度忽视甚至摧残掉的部分。
真的是越成长,越意识到优绩主义真的很有毒。东亚教育盛产空心人,本质上是因为它过于强调外部标准,而极度忽视了内在建构。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很容易有内核非常弱的特质,能在外部体系中表现优秀,但独立面对自己和世界时,却容易感到空虚和无所适从。主体意识觉醒的人都避免不了自己把自己养一遍,我觉得走出这个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是在成年后重新学习,把注意力从外部转向内部,慢慢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