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前哨战:穷台的七个办法

中美贸易战过去七八年以来的台湾经济的显著变化,

1:台湾本岛的出口这几年突飞猛进,2019年3297.51亿美元,2024年达到4749.96亿美元,今年肯定会超过5000亿美元。

2:台湾人均GDP这几年大幅上升,疫情前的2019年2.5998万美元,

2020年达到2.8705万美元,2021年达到3.3111万美元

2022年3.2827万美元,2023年3.2442万美元,

2024年3.404万美元,而对岸“主计总处”甚至估计今年台湾人均GDP将会达到3.8066万美元,甚至预估明年会达到4.1019万美元。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已经列了数据,中国大陆+香港在台湾出口中的占比已经从前几年的40%以上,下降到了今年1-7月的20%出头,而美国已经在今年1-7月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顺差来源。

今年前七个月,中国大陆已经不再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

而背后的两个关键因素,

其一是全球AI浪潮到来,对半导体,服务器,交换机等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幅上升,例如英伟达就大量在台湾生产AI芯片,而AI芯片则是安装在AI服务器中,最终要和交换机一起组成计算集群。

而这些恰好是台湾的强项,尤其是半导体,像台积电的营收2019年为364.32亿美元,2024年变为901.16亿美元。

第二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启以来,由于两岸有关税差,加上台湾积极的配合美国的对华贸易战进行调整布局,将台系工厂的供应链迁移出中国大陆,其中大量产业从大陆回流台湾,例如像台湾本岛和AI相关的服务器,网络通信产品的产值翻了数倍。

以对岸“国家发展委员会”在2024年6月发布的《台湾新國際政經變局下臺灣經濟及產業課題研析》报告为例,报告里面描述了,

中美贸易战造成的台企第一波供应链移动,就是台企中国大陆的产能前往台湾和墨西哥,

其中尤其提到网络通信设备和服务器回流台湾,造成台湾服务器产业产值在2018年下半年和2019年上半年连续同比翻倍增长。

而这两项恰好是这两年台湾因为美国AI需求猛涨,而出口增长迅猛的产品,因此导致这两年台湾出口持续猛增。

里面是这么说的:

第一波供应链移动 – 台湾、墨西哥

由于服务器及网通业者必须加速进行其产能的转移,将原有在中国的产能陆续移出,以应对美中争端下的高额关税征收,加之台湾因积极推动台商回台投资行动方案,促使许多受到影响的业者,第一波立即先将产能回流至台湾,扩大原本在台湾既有的生产线,以降低在中国(大陆)的产能比重。

而这一波的回流,也带动了台湾在网通及服务器产值提升,分别从 2018 年下半年同比增长 11.7%和115.0%,及 2019 年上半年同比增长 45.8%和400.08%

在网通设备业方面,

台湾主要从中国回流的相关业者,

包含友劲将原本在中国(大陆)约90%的产能,全部移回台湾;

启碁则是将在中国大陆70%的产能,分别移回台湾及越南,中国产能降低至 20%

仲琦将原先在中国大陆80%的产能,全数转移至越南与台湾;

中磊则是将台湾的产能提升至 2 倍,产能比重由原先的1成提高至3成。

在服务器方面,

主要从中国(大陆)回流的相关大厂,

包含广达将服务器在中国(大陆)的部分产能,移回至广达在(台湾)龟山华亚工业区的总部;

英业达则是将主要出口北美的服务器主机板订单,转移到其桃园大溪厂进行扩产,另在组装方面,因其在墨西哥也有生产基地,故可进行产能的调节;

纬颖则是回台赴南科(南部科学工业园区)进行投资,除供应云端服务器主板半成品产线之外,也将进行智慧化研发实验室的设置。

此外,服务器机壳大厂勤诚兴业,也同样受美中贸易战的影响,将过去几乎(全部)在中国大陆生产制造的部分产能移回台湾。

穷台,或者说对台经济战,相对武力解决来说,对两岸的影响都更小,而对促统则有很大帮助,因为经济上的衰弱会削弱了对岸台独政府搞军事建设的能力,同时还能刺激和放大其内部的不满情绪。

在台湾方面积极作为配合美国对华经济战的情况下,大陆也应该有所作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台经济战做法。

1:对台湾禁售稀土等关键原材料

这样可以提升其在本岛生产制造的成本,促使其将本岛的工厂转移到大陆或者东南亚,减少本岛就业机会。同时可削弱其军工制造能力。

不只是稀土,应同时检视有色金属等各种矿产资源,台湾应该从更远的地方而不是从中国大陆进口矿产,提高其成本。

下图是美国2022年定义的50种关键矿产清单,包括了铝,石墨,锂,镁,锡,锰,钛,钒,钨,锌,钴等等。

其中钴,石墨,锂,锰,镍五种是电动汽车常用的元素。

500

2023年3月,日本和美国签署了电动车用电池矿物贸易协议,就明确规定对这五种矿物的贸易要有关税优惠。

而永久磁铁用稀土元素(如钕、钕铁硼)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设备等领域。

例如2024 年欧盟通过的「欧洲关键原物料法案(European 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 CRMA)」草案定义了34种关键原材料。

包含锑、砷、铝土矿/氧化铝/铝、重晶石、铍、铋、硼、钴、焦煤、铜、长石、萤石、镓、锗、铪、氦气、重稀土元素、轻稀土元素、锂、镁、锰、石墨、镍 (电池级)、铌、磷矿、铂族金属、钪、硅金属、锶、钽、钛金属、钨、钒等的未加工形式、任何加工阶段以及其他提取、加工或回收过程的副产品。

另外该法案还定义了17种战略原材料(Strategic Raw Materials)清单,包含铝土矿 / 氧化铝 / 铝、铋、硼 (冶金级)、钴、铜、镓、锗、锂 (电池级)、镁金属、锰 (电池级)、石墨 (电池级)、镍 (电池级)、铂族金属、永久磁铁用之稀土元素、硅金属、钛金属、钨等的未加工形式、任何加工阶段以及其他提取、加工或回收过程的副产品。

欧盟该法案的背景是其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稀土,锂和镁,分别有98%、97%和93%占比来自中国。

和台湾产业相似度较高的韩国,韩国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通过分析经济影响和供应风险,在半导体、蓄电池等国家高科技产业所需矿物中,挑选33种核心矿产,并且重点管理其中10 种“战略性核心矿产”,包括锂、镍、钴、锰、石墨,以及铈、镧、钕、镝、铽等 5 种稀土元素。将这10种核心矿物的储备时间延长到100天。

台湾方面进口稀土等关键矿产不仅为了自己需要,而且还极有可能转卖到美国,因此对台湾,也应该进行禁售。

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已经贴过美国福特公司CEO接受的访谈,他提到了磁铁在汽车制造中的重要性,因为中国对美国限售稀土,竟然让福特的工厂停产了三周(到他接受访谈时)之久。

2:美国市场需求是决定台湾经济走向的关键变量,台湾既然是中国领土,可考虑在中美谈判中将纳入美国对台关税纳入谈判范围,要求美方执行非歧视原则,对台关税不得低于对中国大陆的关税

美国在和其他国家进行关税谈判时,是把这些国家和中国的关税纳入谈判范围的,例如美国要求墨西哥,越南等国家严查中国转口贸易,提高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

而2018年上半年开启的中美贸易战,中国大陆被加征关税,导致大量中国大陆的工厂产能回流台湾,也导致台湾这两年的出口猛增(尤其是服务器及其零部件,和交换机等网络通信产品)。

因此美国因素,或者说美国市场需求是影响台湾经济的关键变量。

在中美贸易战谈判时,应该同时决定台湾的关税,也就是说美国对台湾的关税由中国大陆和美国直接商定,削弱台湾方面单独和美国谈判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我们都知道目前台湾的民进党政府,其损害中国大陆利益的积极性甚至可以说比美国还高,因此此举可以削弱甚至剥夺其自行对美谈判的权利,将其踢下谈判桌。

如同2018年大陆关税提升,造成大量产能从大陆转移回台湾一样,

若台湾对美国出口关税提升至和大陆同样的水平甚至更高,则大量产能也将迁出台湾,即使不回流到中国大陆而是到东南亚,乃至于墨西哥,则也有助于削弱台湾的经济。

这个非常关键,因为台湾的各个代工大厂,可以说是和美国需求绑定的,他们为美国的戴尔,惠普,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Meta等生产各种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服务器,交换机等等设备。而代工业利润率不高,因此即使10个点的关税提高,都可能促使其进行迁移。

同时以台湾的实力,断然无法抗住中美两大经济体的同时打击。

对于美国来说,也是有诱因的,因为台湾这些年对美国贸易顺差呈现大幅增长。

2018年,台湾对美国顺差63.85亿美元;

2019年暴增到113.97亿美元;

2020年增加到180.36亿美元;

2021年为264.27亿美元;

2022年为293.61亿美元;

2023年为353.52亿美元;

2024年为649.06亿美元。

而今年1-7月台湾对美国顺差就已经达到了697.04亿美元。

而与此同时,台湾对中国大陆+香港的贸易顺差,

2018年为827亿美元,

到2024年下降为699.85亿美元,

到今年1-7月下降为418.19亿美元,已经低于对美国的顺差,而且还低了不少。

500

3:不可靠实体清单应将台湾所有与军方联系紧密的企业纳入

台湾的军事工业发展,是对统一事业的威胁,

所有对台湾军工企业供货的台湾民营企业,应该受到不可靠清单管控,不能和大陆做生意,也不能参股和大陆有生意往来的企业。

4:效仿美国,打击台湾的几家世界级航运企业,对台湾航运企业非大陆制造的船只停靠大陆港口征收高额停靠费,或者直接对台湾航运企业征税

台湾有几家世界级的航运企业,根据Alphaliner2025年5月公布的截止到5月5日的运力数据,

全球集装箱运力百强企业,台湾的长荣,阳明,万海分别在全球第7,第10和第11位。近年来由于全球海运市场火热,为台湾三大航运公司带来巨额的收入。

500

以2024年为例,2024年全年合并营收4635.68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67.53%,归属母公司税后净利为1394.53亿元新台币 (同比增长294.64 %),营收和税后净利润都是历史第三高业绩。

阳明海运2024全年营收近2230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近6成。

万海2024全年营收1618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61.5%。

以上三家合计营收达到8483亿新台币,以2024年人民币兑换新台币4.4685平均汇率计算,高达1898.4亿人民币,而再以长荣为例,2024年一家税后净利润就高达312.08亿人民币。

大陆是台湾航运企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台湾航运企业在政治气氛下,对大陆造船厂订购的船只数量比例很低,远低于其他全球主流海运公司,更低于川普政府规定航运公司持有中国制造船舶的25%红线。

以至于美国出台对中国船舶停靠美国港口征收高额费用的政策后,台湾三大海运公司股票居然走强。

根据台湾《经济日报》2025年3月17日的报道,

台湾貨櫃三雄中,無論現有、在製陸製船舶占比均未跨過「川普紅線」,以航行於北美的大陸製船舶占比來說,長榮為0%,陽明17%,萬海0%;

訂造中的船舶大陸製造占比,長榮23.1%,陽明0%,萬海4.1%。

目前各大航商訂造中船舶為大陸製占比調查報告顯示,陸製比重最大的是全球貨櫃航運龍頭地中海(MSC),向大陸下單船舶比重達94.5%,馬士基(Maersk)在大陸訂製船舶比重為68.9%,赫伯羅德(Hapag-Lloyd)68.4% ,達飛64.4%,海洋網聯船務(ONE)約61.1%,長榮為23%。

上述多家大型航商的在製船舶比重都在規範的25%以上,運力將大幅受限,國內貨櫃三雄大陸製船舶比重低,未來將不在限制之列。

500

也就是说,采取和中国制造紧密合作的海运公司被打击最严重,而采取少买中国大陆船舶的台湾海运公司却大赚特赚,躲过了美国打击。

5:打击台湾就业占到了制造业七成的传统制造业,大幅提升台湾传统制造业进口关税,不再进口台湾农产品

台湾的传统制造业通常是指除了电子零组件(包括半导体),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电力设备制造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包括食品,饮料,纺织,炼油,化工,造纸,金属制品,橡胶,机械设备(机床),家具,汽车及其零部件等等。有趣的是台湾把汽车业也列入传统制造业。

下图来自2012年台湾“经建会”的《传统产业维新策略之研究》报告。

500

根据台湾“经济部”2024年11月6日在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經濟委員會第10次全體委員會議做的「我國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發展困境探討、因應對策及相關振興方案」專題報告,其中提到:

“產業結構分布:(台湾)中小企業者超過163萬家,占全體企業98%以上,提供超過900萬個工作機會。屬傳統製造業者共8.53萬家,占整體製造業比重超過9成,就業人數 208.15萬人,總產值達12.55兆元,以化學材料及肥料產值最高。而商業服務業約128.94萬家、就業人數達 697.4萬人,以零售、餐飲、物流、倉儲、生活服務等勞動力密集行業為主。”

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download/2024110140/49500112255005021002.pdf

500

根据在台湾政府的统计资讯网的查询,

https://www.stat.gov.tw/News_Content.aspx?n=3703&s=235227

可见经济部该报告引用的是2023年的数据,台湾在2023年的就业人数为1152.8万人,其中制造业300.1万人,服务业697.4万人。

由此可见,2023年台湾传统产业制造业就业人数按照208.15万人计算,占到了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69.36%,也就是七成。

500

台湾传统产业,可替代性强,拉动台湾就业显著,针对台湾的传统制造业,例如石化,纺织,金属,机床等,要毫不留情的加征关税,促使其转移到大陆或者其他地方生产。

可以极大地打击台湾的本地就业。

比如台湾的机床产业,竞争力逐渐下降,出口已经在过去十来年下降了一半,历史出口巅峰是在2012年的42.36亿美元,2024年台湾只出口了价值22.15亿美元的机床。

500

台湾在过去十余年,出现了半导体,AI等科技业突飞猛进,但传统产业停滞不前的情况,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台湾虽然人均GDP过去十几年大大增长,但中位数收入却增长缓慢。

台湾那边统计薪资是采取统计工业和服务业的形式,也就是不计算农业,因为这样可以比较精确的显示工薪阶层的薪资情况。

台湾那边定义的工业不只是制造业,也包括了营建工程(也就是建筑业),矿业及土石采取业(采矿业),以及水电气供应(对岸叫做电力及燃气供应业,用水供应及污染整治业)也都算成工业。

台湾2012年工业与服务业的年总薪资(也就是工资+奖金的全年总收入)中位数为44.2万新台币。而到了2023年这个中位数变成了52.5万新台币。

十一年的时间增长了18.78%,年均增长仅为1.58%。

2023年人民币兑换新台币的平均汇率是4.4024

因此2023年台湾人均薪资中位数水平是11.925万人民币。

相比之下台湾人均GDP 2012年是21295美元,2023年是32442美元,增长了52.3%,年均增长3.9%,增速比中位数收入快不少。

可见中位数收入相比人均GDP增长滞后很多,这和台湾AI和半导体产业进步较多,但是传统产业停滞有关系。

500

6:对台湾ICT科技业进行差别征税,每年进行年度审视

台湾对于科技业到大陆投资,一直严防死守,应进行对等反制。

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进口地,大量集成电路芯片都需要在中国大陆进行电子产品零部件和整机最终组装。

当前中国大陆对于集成电路线宽小于65纳米的逻辑电路、存储器生产企业,以及线宽小于 0.25微米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等都免收进口关税。

当前该免税政策是2020年7月制定,而过去五年大陆28nm生产能力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例如台积电在南京工厂扩产,

中芯国际2024年营收已经是2020年的两倍以上,

合肥晶合集成也在2025年开始进入28nm量产。

可考虑提高逻辑电路进口免税标准到28nm甚至更高。

同时对台湾系的半导体生产设备,由于不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应征收重税,避免大陆半导体工厂,以及台系大陆厂购买台湾生产设备。

至于服务器,内存,硬盘,主板,PCB板,显示面板等可替代的台湾制造产品,应该提升进口关税,促使其在大陆生产。

7:仿效美国要求美企供应链“去中化”,要求大陆企业供应链“去台湾化”,鼓励制造业从台湾回流大陆

这几年美国系企业例如苹果,戴尔等,都在不断将供应链从中国大陆向其他地方转移,这实际上美国是在为了和中国对抗做战略准备。

出于避免大陆企业未来在台湾统一过程中遭受经济损失,因此应该提前要求大陆企业在供应链上去台湾化,要求台企供应的产品需要在大陆工厂制造,而不是在台湾本岛制造,否则将逐渐剔除出供应链。

随着军事实力准备的逐渐完成,两岸统一的时间已经在日益临近,那么经济领域的准备也应该加速,对台的经济战也该逐渐开动起来了。

这些年对台湾最为成功的经济战,就是不再开放大陆游客去台湾旅游,

根据台湾观光署统计,

2024年境外旅客赴台旅游人数仅为785.5万人次,

而台湾人出境旅游高达1685万人次,旅游人次逆差高达899.2万人次, 而收入逆差竟然高达6992亿新台币,按照2024年人民币兑换台币平均4.16的汇率,这个逆差高达1680.77亿人民币的惊人水平,也就是一年超过200亿美元的逆差。

而历史上台湾从2011-2014年由于大陆游客赴台旅游迅速增长,连续四年都是旅游收入顺差,

2010年到台湾旅游大陆游客163.07万人次,到2014年变成了398.7万人次,才四年时间就增长了一倍多。

2015年是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的最高峰,达到惊人的就有418.4万人次,这一年到台湾旅游的境外游客总数为1043.98万人次。

这之后随着2016年民进党政府上台,大陆就开始限制收缩到台湾旅游。

到2024年到台湾旅游的大陆人只有43.8万人次(应该主要是从其他国家地区申请入境台湾),导致台湾境外游客总数仅有785.5万人次,远不如历史上超千万人次的水平。

老实说,以大陆人对台湾的特殊情感,如果过去十年旅游业顺利发展,我觉得每年到台湾旅游人次超千万都有可能,

毕竟大陆人2024年入境香港,入境澳门人次都各有三千多万人次。

这说明只要敢于作为,是可以很大的打击对岸台独政府依仗的台湾经济的。

以上是一些数据和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