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小格:我在德国发现德国人对日本文化的“盲目崇拜”,让中国人觉得很尴尬
慕尼黑的秋天。叶子已经黄了。
我推开那扇玻璃门。是市中心一家日本料理店。门上贴着“本格派”三个字。我不懂日文。但德国人似乎都懂。
进去的时候。正赶上晚餐时间。满座。都是德国人。金发碧眼的德国人。穿着和服的德国服务生。说着蹩脚日语的德国厨师。
“空虚”。“精致”。“禅意”。
这些词汇像寿司上的芥末。呛得我眼泪都要出来了。
坐在吧台前。看着德国师傅握寿司。动作很慢。很认真。像在进行一场“仪式”。旁边的德国老太太。闭着眼睛。品尝着一片生鱼片。脸上的表情。虔诚得像在教堂里。
速度、温度、湿度、角度、力度。
他们把每一个细节都当成“艺术”。
我点了一份天妇罗。炸虾。很普通的炸虾。德国服务生端上来的时候。还鞠了一躬。九十度。标准的九十度。比我在东京见过的还要标准。
“尊重”。“传统”。“匠人精神”。
这些词汇在空气中飘荡。像樱花。粉色的、虚无的樱花。
邻桌的德国夫妇。正在讨论日本茶道。男的说。“侘寂”是一种美学。女的点头。说她正在学插花。下个月要去京都。朝圣。
朝圣!
我差点被茶呛到。
想起前几天。在大学食堂 一个德国学生问我。“你们中国有没有像日本那样的茶道?”我说有。他露出怀疑的表情。“但是日本的更有禅意吧!”
禅意、侘寂、物哀、幽玄、风雅。
这些词像咒语。让德国人集体中毒。
墙上挂着浮世绘。播放着三味线。空气中弥漫着线香的味道。一切都很“日本”。比日本还日本。像一个精心布置的舞台。演给谁看呢!
演给他们自己看。
我想起小时候在上海。日本人来开工厂。中国工人学日语、学鞠躬、学那套繁琐的礼节。现在轮到德国人了。历史真是个有趣的轮回。
“文化”。“传承”。“东方智慧”。
这些大词。被装进小小的寿司盒子里。一份三十欧元。
服务生又来了。推荐我试试他们的抹茶冰淇淋。“很正宗的”。她用德语说。眼睛里闪着光。像发现了什么宝藏。
正宗。什么是正宗!
我咬了一口天妇罗。油有点老了。但没关系。在这里。“不完美”也是一种“美”。他们管这叫“侘寂”。
窗外。慕尼黑的电车叮叮当当地开过。很德国。很准时。但店里的德国人。都在努力忘记自己是德国人。他们跪坐着、小口啜茶、轻声细语。
“修行”。“顿悟”。“一期一会”。
我突然觉得有点好笑。又有点悲哀。
中国人呢!我们在哪里!
我们在学英语、考托福、申请德国大学。我们在超市里买打折的蔬菜。我们在为房租发愁。我们没有时间“顿悟”。
账单来了。五十二欧元。
我付钱的时候。收银台的德国姑娘又鞠了一躬。说了句“阿里嘎多”。口音很重。但很真诚。
走出店门。慕尼黑的冷风扑面而来。
一个人静静地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一个中国女人。刚从一家很“日本”的德国餐厅里出来。肚子还有点饿。
“文化自信”!
这个词突然冒出来。像个不速之客。
我笑了。在慕尼黑的秋夜里。一个人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