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后劲:你看到的装备和我看到的装备是一样的吗?

500

还记得2024年9月25号吗?一枚携带模拟弹头的中国洲际弹道导弹从海南岛拔地而起,在天际画出了一道壮丽到令人窒息的弧线。这道弧线精准地掠过了吕宋岛,优雅地跨越了关岛,最后像一枚外科手术刀一样,稳稳地落入南太平洋的预定靶场。它就像一个沉默的信使,在全球棋盘上投下了一颗沉甸甸的棋子。它在美军精心构建的所谓第二岛链上,画下了一道深刻的、无法忽视的印记。

当时,全世界都以为这已经是高潮了,大家都在讨论,都在分析,都在猜测,但所有人都没意识到,那惊天动地的一发,仅仅是为今天这场战略摊牌拉开的一道帷幕而已。

阅兵结束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记者会上那张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绪,有不悦,有震惊,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他说我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希望我再看,而我确实在看。

那么,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全世界又看到了什么?

这绝不仅仅是一场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仪式,这更像是一场一个大国在经历了百年沉浮之后,重新走上世界舞台中央的出场里。

这是一次没有任何遮掩的战略摊牌,它所传递的信息早已经超越了那些冰冷的武器参数,它在重新定义世界秩序,也在重新书写未来战争的法则。

直播刚开始,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几乎瞬间就席卷了整个中文互联网。那就是在一夜之间,所有的军迷,不管你是资深大佬还是入门小白,突然之间,所有人都平等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集体变成了军盲。那些平日里对各国装备如数家珍,能把 F-22的雷达反射面积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大神们,此刻都默默地坐在屏幕前,嘴巴张的老大,敲着键盘的手指却迟迟落不下去。评论区里最多的评论就是三个字“不认识”,或者四个字“我看不懂”。

这种集体的失语,真不是因为大家的知识储备不够。说实话,中国军迷的专业程度在全世界都是排得上号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军工的迭代速度已经彻底击穿了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甚至击穿了我们想象力的边界。

这种认知的冲击波,从陆上作战群的第一个方队出现就已经开始了。

打头阵的除了我们熟悉的99A主战坦克的最新改进型99B 之外,还有一款让所有人都愣在当场的,被军迷们起了个外号叫“双离谱”的100式主战坦克。

什么叫双离谱?有人开玩笑,说是强的离谱,而且贵的离谱。

但我觉得一个更准确的解读,是它的设计理念彻底颠覆了坦克这个陆战之王诞生100多年来的基本发展逻辑。你来听听它的配置,你告诉我这到底是个啥?它集成了油电混合动力、四面有源向控阵雷达、车载的进程防空导弹、一架可以自主回收的无人侦察机、一套遥控的近防武器站,甚至车组成员带的是 AR 作战眼镜,拥有一个所谓的智能化透明座舱。

你告诉我,这配置你第一反应它是什么?是不是一艘驱逐舰?一艘伯克级的神盾舰?但不好意思,这些东西全都被中国人丧心病狂地塞进了一个叫坦克的壳子里。这已经不是一辆坦克了,这是一艘陆地神盾舰。这标志着中国陆军对于未来陆战形态的思考,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首先,他彻底抛弃了甲弹对抗这个玩了100多年的老游戏。传统坦克的升级路线是什么?很简单,就是我把装甲做得更厚,你把穿甲弹做得更长,我再加挂反应装甲,你再升级宫鼎弹药。这是一个无休止的用物理定律硬碰硬的内卷,但是你看双离谱,它的主炮口径甚至从主流的125毫米缩减到了105毫米。它的装甲也不再是设计上堆料的重点,他选择的生存之道根本就不是硬扛,而是通过他身上密布的各种传感器和主动防御系统,在你的炮弹,你的无人机,你的反坦克导弹还在半路上飞的时候,就发现你,锁定你,然后直接把他打掉。俄乌战场上那些坦克顶上焊的像烧烤架一样的铁笼子,在他面前会显得多么的原始,甚至有点可悲。

其次,它彻底拥抱了性火一体的战争新法则,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火力输出了,它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信息感知节点和指挥节点。他头顶上那架无人机,可以飞出去几公里,把战场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他那个所谓的 AR 眼镜和透明座舱,能让车组成员拥有360度无死角的战场视野,就像开了上帝视角一样,实时点亮战争迷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再需要用自己的内门105毫米主炮去解决所有问题。他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自己强大的战场感知能力,驱动一整个火力信息网络。他发现一个目标,可以直接呼叫远处的火箭炮,可以引导天上的攻击机,甚至可以让后方的无人机蜂群发起攻击。用更便宜、更高效的无人机去解决问题,难道不香吗?自己开炮那都是最后的选择了。更值得玩味的一点是,为了支撑这些听起来就耗电量巨大的电子设备,100式坦克用的是一套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没错,当中国把混动技术玩明白之后,连坦克都开始用上增程式了。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供电问题,它带来的战术优势是革命性的。比如,它可以实现短时间的静音行驶,悄悄的埋伏,它能极大地抑制自身的红外信号,让敌人的热成像仪很难发现,它这种设计理念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整个制造业从过去的单向冠军,开始向一个体系化时代的转型。

你想想,为什么美国人PPT里的那些酷炫概念,比如未来战斗系统,搞了那么多年,最后还是下马了,而中国却能把这些看起来科幻的东西变成现实,堂而皇之地开过长安街,根本原因就是强大的白菜价化的全产业链工业能力。当相控阵雷达我们能做到像生产手机屏幕一样成本可控,大规模生产的时候,给坦克装上“四面盾”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了。当电池技术、电机技术、芯片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造一辆增程式的坦克就成了一个工程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说完坦克咱们再说说战士们手中的那把191步枪(QBZ-191)。与此前列装的95式枪族相比,根据资深军迷的说法,191步枪就藏在“布局革新、模块化设计和人机功效优化”三句话里面了。你看,它首先告别了95式的无托结构,回归传统有托设计,明显改善了贴腮瞄准舒适性和战术动作灵活性,枪托支持可伸缩三档长度调节,适应不同身高士兵的据枪需求,这跟咱们之前的步枪相比,那就叫一个碾压。这枪还采用“一枪多型”理念,可以迅速通过更换枪管、瞄具等组件,可快速切换为标准步枪、短自动步枪或精准步枪,实现从300米近距离压制到800米精准狙击的全域覆盖。据说枪族内80%以上零件通用,与95式弹匣兼容,大幅降低后勤压力。再就是191步枪的全包裹式聚合物护木内置金属隔热层,有效避免连续射击后的灼热感,双侧可操作快慢机、空仓挂机解脱钮和优化拉机柄设计,兼顾左右手射手使用习惯,还可以透明聚合物弹匣带刻度标识,枪主无需低头即可实时掌握剩余弹量。大家听说过年初我军之前与邻居越军开展的那场联合演习吧,越军开始还为自己自制的列装的STV-380突击步枪暗自窃喜,想在亮相之后好好“羞辱”一把东方大国军人手中的步枪,殊不知一展示装备,立马就让他们无地自容,恨不得当了鸵鸟,全身上下只剩下因他们军队因经商暴富,军官人人腕上闪闪发亮的那款名表了,成了全球军界的笑话。实话实说,191步枪的真正厉害之处还在于其系统化的技术跃升,连发精度比95式提升了30%以上,有数据表明,在西藏新疆部队测试中,射手在800米距离对移动靶命中率超过85%。最为牛掰要数全长皮卡汀尼导轨支持快速加装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这两款智能附件,完全可通过火控系统升级,实现弹道计算和目标识别功能,这在这个蓝星上将是怎样的存在,我要是敌人,想都不敢往下想了。还有啊,咱们的191步枪还做过严苛的测试,那就是在沙尘、暴雨等极端环境下的故障率比95式步枪降低了60%,全枪的寿命已经突破2万发,与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简直就是逆天的存在了。

如果说陆战装备的革新还只是停留在战术层面,那么接下来海上作战群亮相的武器就直接触及到了战略威慑的核心。这一次阅兵,中国几乎是毫不见外的一口气端出了一整桌高超声速武器的满汉全席,光是反舰类型的就多达5种,它的技术路线之多样,构型之复杂,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规划部门看得头皮发麻,然后连夜加班,把自己未来30年的造舰计划全部推倒重来。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是鹰击-15。你可以把它看作是鹰击-12的终极升级版,这是一款为航母舰载机准备的准高超声速空射长矛,它的速度和射程都比前代有了巨大的提升。然后是鹰击-20和鹰击-21,这两兄弟可以看作是航母杀手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的小型化海空移植版本,鹰击-20从055大驱的垂直发射系统里呼啸而出,鹰击-21则由轰-6N战略轰炸机的腹下挂载,他们俩构成了一套海空一体的双锥体滑翔打击体系,但头在大气层外进行高速滑翔,末端以极高的速度垂直灌顶攻击。接下来是鹰击-17,这是一种采用钱学森弹道的成波体高超声速导弹,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东风时期的舰载版本。它的弹道比鹰击-20更加飘忽不定,可以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侧向机动能力非常惊人。对于现有的任何反导系统来说,想拦截它基本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前面这几种都还不是真正的王炸。真正的王炸是首次公开亮相的鹰击-19,这是一种吸气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它的核心是那个传说中的超燃冲压发动机。这项技术的难点被全世界的科学家比喻为在12级台风中点燃一根火柴,并且还要让它持续稳定的燃烧,因为从空气被吸入发动机到压缩燃烧再排出,整个过程只有几毫秒的时间。强如美国,他们的X51A验证机当年也只是成功工作了3.5分钟,然后就熄火了,至今还停留在试验阶段,离实用化遥遥无期。谁能想到,中国不仅搞定了这项技术,而且已经把它做成了成熟的武器量产,并且列装了部队。鹰击-19的问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海军拥有了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能杀手,它不像弹道导弹那样存在一个最小射程的限制,它可以打几千公里外的航母,也可以在近距离应对突然冒出来的潜艇,它可以持续在大气层内进行有动力的飞行,飞行轨迹诡谲多变,可以利用地形进行规避。5种不同工作原理、不同飞行弹道的高超声速反舰导弹,再加上这次同时亮相的大型无人潜航器,各种新型的智能鱼雷、隐身的亚音速反舰导弹,中国人已经构建起了一个由十几款不同武器组成的全球独一无二的反舰武器库。这种配置已经不是为了打赢一场海战了,这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它传递的信息很明确,未来的决战大概率是在海上。而为了这场决战,中国是在认认真真地做着最周全的准备。他把所有可能的技术路线全都点亮了,他把所有可能的攻击方式全都备齐了,他要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海上规则的最终解释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次阅兵还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就是首次以作战模块的形式亮相了一个叫无人作战群的方队,这个方队向全世界揭示了智能化战争未来的样子。在空中,一次性就出现了四款不同型号的CC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协同作战飞机,或者叫忠诚燎机。其中有两款甚至是为未来的六代机准备的,采用了无垂尾的隐身设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美国的CCA计划还在几个防务巨头之间进行竞标,还在PPT上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国的无人潦机已经排着整齐的队列,准备好跟歼-20S的双座型号进行协同作战了。未来的空战模式已经变得非常清晰,如果对手是带叉的,那就用性能去碾压,如果对手是同一代的,比如F-22或者F-35,那就用无人忠诚僚机群去消耗你,去骚扰你,去活活把你堆死,反正就是坚决不跟你进入近距离的空中格斗。我手里握着射程超过200公里的空空导弹,为什么要跟你玩那种胜负五五开的拼命游戏呢?

在地面上,由机器狼群,也就是武装机器狗和各种型号的无人战车组成的钢铁军团,预示着未来巷战的规则将被彻底改写。当顽固的敌人龟缩在城市的废墟里(一旦梧桐,湾湾的草莓兵),企图用人命来消耗进攻方的兵力时,对不起,冲进去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搭载着火焰喷射器、机枪甚至是自爆装置的机器,这种仗还怎么打?它带来的那种心理上的绝望感,远比肉体上的消灭更具威力。

更让人感到后背发凉的是,中国不仅拥有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矛,也同时锻造出了最坚固的盾。在防空反导群的方队里,高能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首次同台亮相。前者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像打游戏一样精准的点杀来袭的无人机,只要有电,它就拥有无限的弹药。后者则通过发射高功率的微波进行面杀伤,形成一个无形的能量罩,是应对蜂群式饱和攻击的最佳手段。

而真正的镇国之盾,则是那个首次亮相的被军迷称为神秘双统的大家伙红旗-29。如果说我们熟知的红旗-19是中国版的萨德,那么红旗-29就是美国当年搞了半天,最后拍死腹中的星球大战计划的现实版本。它是一种可以公路机动的地基中段动能拦截弹,它能够在大气层的外面,对来袭的洲际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滑翔武器,甚至是低轨道的卫星实施动能碰撞拦截。也就是用一颗子弹去撞击另一颗子弹。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在战略防御层面,拥有了我能打到你,你却打不到我的这种不对称的战略优势。之前岛内某些人还妄想着利用马斯克的星链来搞所谓的不对称作战,现在红旗-29一出来,可以直接把你的网给掐了。这种釜底抽薪式的打击,才是最高维度的威慑。

所有的铺垫,所有的战术武器,最终都指向了战略打击群的压轴出场。当那些体型粗壮、涂装着深沉墨绿色的发射筒,缓缓的但又带着无可匹敌的气势驶过长安街时,它们本身就是威慑的具象化。他们的存在,胜过一万句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这次亮相的4款战略核导弹,每一款都意义非凡。

第一款,JL-1(惊雷-1)。这是一款空射型的洲际弹道导弹,它的出现,彻底补上了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最后一块短板。过去,军迷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叫“不怕六爷挂得多,就怕六爷挂一颗”。今天,这个传说终于变成了现实,轰-6N从此不再仅仅是一个常规的打击平台,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具备战略核威慑能力的空中堡垒。

第二款,JL-3(巨浪-3)。这是潜射型的洲际弹道导弹,它解决了之前巨浪-2射程相对有限,无法从中国近海覆盖美国全境的这个痛点。它的服役使得中国的二次核反击能力真正的与美、俄的三叉戟D5、布拉瓦这些顶级潜射导弹站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中国的096型战略核潜艇从此可以真正地成为神出鬼没的大洋黑洞,让任何对手都夜不能寐。

第三款,东风-61。当外界还在纷纷猜测传说中的东风-51到底是什么参数的时候,中国直接跳了一级,亮出了东风-61。

作为新一代的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它拥有比东风-41更强的投射重量和更强的机动生存能力,一声令下就可以从深山的核掩体中开出来,在任何一块平地上竖起发射,几十分钟之内送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如果五角大楼的分析师们点了一份披萨,东风-61很可能比那个外卖小哥先到。但是,这三款都还不是整场阅兵的定海神针。真正的定海神针是最后出场的东风-5C。

第四款,东风-5C。它庞大的弹体需要由3辆特种车辆分段运载,才能通过天安门广场,这尽显其无与伦比的庞大体格。作为一种液体燃料的洲际导弹,它不需要拉出来,它常年就呆在加固的发射井里,处于全时戒备状态。而当央视的解说员用一种异常平静却又字字谦均的语气说出那句“打击范围覆盖全球”时,我相信全世界所有在观看这场直播的军事和情报人员心脏都漏跳了一拍。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它的射程已经超过了2万公里,这意味着它可以从任意一个方向绕地球半圈去打击任何一个目标。所有传统的基于北极弹道的反导预警系统在它面前都变得毫无意义。单枚导弹可以携带超过10枚分导式的核弹头,每一枚弹头的威力都远超当年广岛的那颗。有人计算过,一枚东风-5C的威力就相当于266枚广岛原子弹。它不需要咆哮,它甚至不需要发射,他只需要静静地存在于中国的西北腹地,就足以让任何对手在做出任何冒险的决定之前如坐针毡,反复掂量。

这两天,中国网络嗨翻了一句名言:“如果说东风-61的出场是让全世界冷静一下,那么东风-5C的宣告则是全世界都在劝中国冷静一下”。

武器是冰冷的,但人心是温热的。天安门城楼上的景象,是这场战略展示的另一面,也是更值得解读的一面。

20多位国家元首并肩站立,从莫斯科到伊斯兰堡,从河内到莉雅德,这个规模远超了2015年的那次。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看到核导弹方队缓缓驶过时,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西装。朝鲜最高领导人、半岛八零后则是一脸羡慕地侧过身子,似乎在向我们的领导人询问着什么。这些都不是预设的外交礼仪,这是面对绝对力量时最本能的一种敬畏。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显得多余。

而大洋彼岸则是另一番景象。特朗普先是发了一条推特说愿中国人民度过一个美好的庆祝日。这还算客气,但随后当他看到普京和金正恩在城楼上同框的画面后,他终于还是没忍住,发出了那条充满了酸味和猜忌的推文:“请代我向弗拉吉米尔、普京和金正恩致以最热烈的问候。正值你们在密谋反对美利坚合众国……”,普京在北京的记者会上很快就做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回应。他先是笑着称赞特朗普并非没有幽默感,然后话锋一转,表情严肃地说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我希望他也能听到,在中国的这4天里,在各种非正式和正式的场合里,没有任何人对美国政府发表过任何负面的评论。

这场隔空的对话,把大国博弈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特朗普的失落与猜忌,普京的游刃有余,以及背后中国所展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预示着世界的天平正在不可逆转地加速向东方倾斜。西方媒体的反应也特别值得玩味,英国的BBC用一种没有任何解说词的方式全程直播,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被很多人解读为“沉默的见证”。而《纽约时报》则毫不讳言地写道这次阅兵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中国不会接受任何人的欺侮。

当八万只和平鸽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盘旋而起,当最后一列装备缓缓驶离人们的视野,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今天的这场阅兵到底在阅什么?他阅的是一支军队从当年的万国造走到今天全球领先的凤凰涅槃,他阅的是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万丈豪情,他阅的是对历史上在那场长达14年的抗争中牺牲和伤亡的3,500万同胞最深沉的告慰,他也是对现实中那些依然存在的魑魅魍魉最严厉的警告。

(特注:本文以B站博主@小姨说taik 是视频《这场阅兵,究竟展出了多少本不该存在的武器?特朗普连发两推…》为主干而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