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中国创新到底靠公还是靠私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观点:民营企业贡献了中国90%的技术创新。
不知道该结论的数据来源与出处,是研究成果?还是道听途说?
学者讲学,论坛开讲,民间讨论,著书立说,几乎就承认这是个绝对正确的结论。
然而,又有几人真正去做过研究呢?
本来,我也不想较真,但九三阅兵之后,还是有人不承认公姓企事业及科研单位在中国创新中的作用,心里就非常不舒服,很想写点什么,不贬低私企,也不诋毁公企,就是寻思着解剖一下中国的现实创新结构。
在解构之前,我先做个说明。
公:包含公有的企业,公有的科研院所、设计院所和高校院校等。
私:主要指私有企业和商业。我不是很喜欢用“民营企业”这个说法,私有企业就是私人的资产,不是别人的资产,应该承认和保护他们的私有权利。
怎么个解构法?最省事也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按产业分类展开,不能按一个个产品去做研究,所有的产品都包含在各个产业类别之中。
煤炭行业。
虽然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批私有煤矿,但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并且都是借国有煤矿的摊子发展,后来关了不少。家里有矿,不是某个人的创新本事大,是他的特殊能量大。
这个行业,很大的创新也没有,如果说有,那几乎百分之百都掌握在公企手上,最先进的煤矿采掘技术和煤制油技术都是属于央国企所有,不展开说明。
电力行业。
电力设计:百分百掌握在公姓的院所手上,几乎没有一家有实力的私人电力设计院所。
电厂建设:几乎百分百也是掌握在公姓手上,太阳能和风能有私企介入,其它各类电厂的建设都由公企承担,越大型越先进越离不开公企。所有的国际级大型水电站都是由央国企承担,无一例外。
电力设备:水电,火电,风电,核电,有技术含量的电力设备都由公企生产,最大型的水轮和汽轮发电机组都由央企生产,太阳能设备已经有相当多的私企介入。
电力输送: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变换,以公企为主,私企为补充。
新能源电池:高等院校和各类企业都是创新主体,各类企业是制造主体和应用主体。
核聚变小太阳:国家主导研制,完全姓公。
智能电网:主要是公企在做。
石油行业。
石油勘探:百分百由公姓企业和院校承担,学术和技术都掌握在公手上。
石油开采:目前为止,几乎百分百掌握在公企手上,国际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均由央国企承担建设。
石油炼制:不排除有极少量私企进入,但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都姓公。
石油化工:大企业,集成技术,也都属于公企。
石油商用:公企为主,私企为辅。
钢铁行业。
铁矿勘探:百分百靠公企和院校。
钢企设计:百分百靠公企和院校。
钢企建设:九成是央国企,顶多一成是私企,并且这些私企的生产工艺技术也是由公姓的设计院和高校来支撑。
钢企营运:九成是央国企,私企在国际上没有足够影响力。
特殊钢材:几乎百分百依赖央国企,这也是战略性材料,航母,军舰,汽车,高铁,等,所用钢材都是特殊钢材,都是央国企在支撑。
有色行业。
地质勘探:百分百靠公企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采选冶材:这个一条龙技术都掌握在公姓的院校及公姓的企业手上,现在,已经有部分有色私企上了规模,但它们的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全来源于科研院所之手,没有任何一家私企靠自己掌握了有色行业产业链的独门秘技。
有色金属及稀土:美国用芯片制裁中国,中国的有色金属和稀土也可以成为战略威慑,在这一领域,中国能卡世界很多国家的脖子,就是因为公企和高校掌握了技术创新,再好的芯片,再强的军工,都离不开有色金属和稀土,这是最最基础的战略产业。
化工行业。
石油化工:最先进的技术几乎全部掌握在公企手上。
一般民用化工:公企,私企,外企,几乎是三分天下。
工业化工:以大型公企为主,私企正在快速成长。比如说核级钠化工和能源用单质纳化工,都是技术很高的产业,基本都掌握在大国企手上。
国防军工行业。
技术研究:基本靠公姓研究院所高校在支撑,现在,也有部分私企切入到合作项目中。
军工产业:基本上都姓公,有私企与公企展开合作,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国家手上。
大家看了九三阅兵,那些成果,那些国家战略依靠,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步步发展起来的,都是在极端艰苦岁月里打下的基础,都是靠公姓单位集成放大。
核装备和核武器:百分百公企掌握,核弹,核潜艇,等,无一例外。
导弹及火箭部队:几乎完全掌握在军事单位手上。
光学发展从“八菜一汤”到世界级的大型光源,再到先进的光学武器,全部都由公企提供研究和开发平台。
航空航天产业。
技术研究:基本靠公姓单位打下基础,也基本靠公姓单位在推进创新,如果“运十”没下马,中国的大飞机早已经可以跟波音、空客三足并立。
航空制造:能支撑这个行业运行的企业都姓公,私企顶多只是在个别单项技术上为公企提供合作支撑点。各类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主要依赖国家协作和国企制造,不是私企主导。
航天制造:百分百的公姓纯爷们,中国的航天体系就姓公。现在,也有私企开始搞航天发射,不断有公企人员被抢过去。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私企可以搞航天,但千万别过狠地挖公企墙脚,不要刻意把公姓航天事业给毁了,不要为了树一个中国式的“马斯克”,硬把国家航天事业私有化。
导航系统:它的依赖基础是北斗导航系统,过去的GPS系统慢慢会减少在中国的份额,这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现在,做导航的上市企业差不多上百家,大部分是私企。不要以为导航产业又是私企的创新成果,私企所做的所有与导航相关的工作都离不开北斗这个大系统,北斗姓公,这是卫星产业发展的根本。
无人机:民用无人机制造业主要为私企,但军用无人机主要靠公企和私企的集合贡献,无人机的空天地一体化越来越依赖北斗集成。
深空航天:主要是国家主体在做,人才队伍基本上都是公姓单位。
汽车制造行业。
重型汽车:基本上是外资与公资两分天下的局面。
重型工程机械:应该是公、私和外资三分天下的局面,徐工、中联、柳工,都有公姓控股成分,三一是私企龙头,这个格局还得维持很多年。大型盾构机也是由公姓主导的中国铁建重工生产。
乘用汽车:也是公、私、外三分天下的局面。这里必须得说,私企的进步最为明显,是私企推动了中国乘用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它们的贡献早已经超越东风、红旗、长安等国企。
建材行业。
钢铁建材:以公企为主。
铝业建材:以公企大型铝业公司为主,私企铝业公司也在成长。
水泥建材:公企成规模,私企以数量取胜,慢慢开始走公私混合的道路,以后可能会以私企为主。
其它建材:私企为主。
造纸行业。
过去,完全只有公企。现在,基本上是公、私、外三分天下。
农林牧渔行业。
农药化肥:主要是公企在做,现在,也有不少私企介入。
渔业:主要是私企在做。
这个大行业,也谈不上什么大创新,也就是分散经营,私企的数量明显占多数。
纺织服饰行业。
纺织业,在经历了八九年代的大破业、大下岗之后,原来各个城市的纺织厂几乎都被转制为私企,现在,应该基本只有私企了。
服饰业,应该也只有私企。
整体上讲,这个大行业,谈不上什么技术创新,至少是无关卡脖子问题。
家用电器行业。
曾经是公企占优,现在是私企掌握了市场主体,这个产业虽然核心技术不是太多,但对日常生活影响巨大,比如说空调,做空调的很多,掌握技术的较少,都是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产业。
未来的家用电器将越来越走向智能化,我更看好私企的成长空间。
医疗医药保健行业。
医药制造:应该是公企药、私企药和进口药三分天下的局面,西药的研制应该说中外合作的成果更多。
医疗器械:尖端检测设备主要靠大型科研院所的研究创新,大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技术功关项目成果。一般性医疗器械应该是以私企为主,公企在规模上取胜,在数量上处于劣势。
保健行业:主要以私企承担,技术含量不高。
医疗单位:主要以大、中、小型公姓医院为主,真正的大病、难病、怪病都得靠公立医院,整个医疗系统几乎都掌握在公姓手上。
生物医药:研制能力取决于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三方,制药能力既有公又有私,还有外企,不存在谁掌控了全行业。
家居用品行业。
主要是私企在做,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感觉上离开不私企,但这个行业整上没有什么高科技技术。
商业连锁行业。
基本上以私企为主,这个行业也不存在什么技术创新,只存在服务创新,
传媒娱乐行业。
影视剧传媒娱乐:主要是私企在做。
电视流媒体娱乐:主要是公姓电视台在做。
这个大行业,影响很大,与每个人日常生活相关度高,但技术含量不取决于做行业的人。
通信与信息行业。
通信设备产品:以华为为代表的私企占据主导,也有中兴这样私中带公的混合型企业,还有更多的独立通讯产品企业。
通信营运:主要是公企在做。
量子科技:研究主要依赖以中科大为首的科研院校,推广主要依赖国家政策和私人资本,目前还处在准备阶段,它的商业化应用暂时不好说姓公还是姓私。
人工智能方向:私企在信息技术国际跟踪上面做得非常好,智能化软硬件产品较多,未来的深度发展,仍然离不开国家主导的空间信息系统科技。
未来的卫星通信:新一代卫星通信技术的支撑是卫星体系构建,这也是国家在前期做好了铺垫,并且国家还在持续通过空间卫星发射提供深度技术支撑,表面看有很多私企参与,但任何某一家企业都无法承担此任务,国家的航天发射成果是基核。
像手机和网络这样的粕来品,本质上中国都是利用外国技术的组装品,到了华为手上有些独立创新,带动了许多国内企业走上自主道路,这个行业对日常生活极其深刻,故民众对私企印象也更为深刻。
互联网行业。
私企为主,公企有介入,但影响力不及私企。
这个行业对个人观感影响极大,资本介入深厚,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基本掌握了人的大脑认知,刘鹤抛出的“民企九成创新占比论”应该就来源于互联网传播。
船舶制造行业。
大型船舶制造:百分百姓公,航母,军舰,大型商用船,大型游船,只要是在中国造,那一定是公企制造,核心技术都在它们手上。
小型船舶制造:既有公企,也有私企,私企配套较多。
铁路交通与公路交通行业。
铁路设计:百分百掌握在公姓设计院和高校。
列车设计:百分百掌握在公姓设计院和高校。
列车制造:高速列车,一般列车,都只姓公,私企掌握部分零配件的技术只能作为配套。
铁路建设:都是公姓大型国企在建。
铁路运营:都姓公,这可能与国情有关。
公路建设:重点工程都是大型央国企在做,一般工程由私企承包。
水利水务行业。
水利行业:主要是公企在做,越大型工程,越离不开央国企,部分水利设施也在慢慢承包给私人。
水务行业:技术含量不高,不议。
供气供热。
整体性供热,公企做得多,家用供气应该是私企做得多,虽然它们的气源来源于公企,但民用对接的工作是由私企做,技术含量不高,不议。
大金融行业。
银行:主要姓公,也已经出现少量私人银行,最可靠的还是公。
证券:以私为主。
保险:公私兼有,各有所长,技术含量不太高,牌照和政策很重要。
建筑行业。
以中国建筑巨无霸为首的建筑行业正在走多元化之路,公企建筑单位力量仍然最强,部分集体企业和私人企业也在蓬勃发展。
房地产行业。
这个行业,看起来经济总量很大,其实也就是个牌照与资格的获得,房地产公司甚至就是个资格壳公司,有这个壳,才能拿地,才能搞开发,具体的生产活动都依赖建筑公司和建材行业的支撑,这个行业没有很高的技术可言。
半导体与元器件行业。
传统半导体行业:光刻机,芯片,曾经百分之百由国企掌控,八十年代下马。
后期的半导体行业:国企破产后,整个半导体产业沉寂了很多年,近十多年来,私企开始通过合资方式切入进来,并且越做越好,尤其是美国制裁中国以后,这个行业得到更多的国家经费资助,公企、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开始多通道切入。应该说,这个行业的制造主体姓私,科研主体是公私协作,私企的力量目前表现比公企更强。
芯片,看起来只是一个小产品,实际上是科技综合实力的大协作结晶,政府力量,国企力量,私企力量,科研院所的力量,高校力量,形成共振以后才能产出理想产品,单打独斗无法成功,华为的成功,背后的力量也非常重要。
软件服务业。
整体上讲,软件的前期主体来源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中国软件的自主化进程应该说也要感谢美国。当前,软件服务业做得最好的是外企和私企,不是公企。后期的进步和发展,恐怕仍然是靠公私协作、软实体结合才能有更光明的前途。
其它小的行业细分就不展开讲了,二十九个大主体行业差不多能完全覆盖到。
从以上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民营企业贡献中国九成创新”是个误导性结论;
2、大国重器,战略产品,国际领先的名片级产品(比如高铁、特高压、电磁弹射等),大部分还是掌握在央国企手上,生活品和服务业,私企的覆盖面更大。
3、未来的发展,国家整体协作仍然最为重要,刻意制造对立,只会两败俱伤。
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出“民企贡献九成创新”的错误结论呢?
主要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1、在宣传上多数人被拉入物质的“生活错觉”,我们再认真思考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经历,会总结出两个认识性误区:
一个认识误区是对前三十年的评价:有不少人攻击前三十年,依靠的是什么呢?是物质不丰富,人民生活跟西方国家比差得远。这很容易深入人心,因为绝大多数人看不到生活之外的成功,前三十年,国家更多注重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经济布局的完整性和均衡化,没有能力全面兼顾,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故很多人感觉新中国前期没干好。
另一个认识误区是对近几十的创新评价:为什么有很多人相信九成创新靠私企?因为私企切入的领域大多数都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吃的,穿,住,玩的,手上拿的手机,整天离不开的网络,嘴上啃的,空余时间娱乐欣赏的,家里用的,大多都是私企制造,即使这些产品很多都是粕来品,也不影响私企占有名义上的创新荣誉。
前三十年没有在生活上抓住人心,只在国家重大战略上下了足够多功夫。
后几十年在生活必需品上用了最大精力,抓住了人心,后期的国家大战略可以依赖前期成果,不需要从头开始,可以放心搞民生,搞着搞着,最后导致每个人感觉都是私的成就。
2、部分人士有意制造第二次拆分央国企的“合理化支撑”。
一般来讲,想再次把央国企拆掉分掉,很难找到切入口,在法律和宪法上也难以突破。但是,不分掉,很多人不死心,必须找出足够多、足够深入人心的理由。
什么理由能深入人心?如果强调公的不行,并且很不行,现在,只能贡献一成的创新,再过些年,它们就会说只能贡献百分之一的创新,然后,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拆掉的合理时机便到了。
互联网引流掌握在私企手上,而互联网又掌控了人的大脑,互联网只关注私企创新,基本上不提国企创新,甚至还有意贬低、诋毁国企,辅之以社科知识分子的演讲配合,一般人满眼里就只有私企创新,洗脑的影响很大。
人啊!都是贪恋生活的,满足了私欲,就容易被支配大脑。
如果从大的战略竞争力上面讲,如果说要与国际巨头竞争,更多的行业还是依赖姓公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校,这也是美国始终坚持要灭掉中国国企和引导中国高教私有化的原因所在,亦是某些公知为配合美国战略的用心所在。
私企在新兴行业和民生行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公和私正在各自的擅长领域为国家进步共同作贡献,既不要贬低私企,也不要贬低国企,用事实说话最为靠谱。
如果有人认为我列的证据不可靠,请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反驳我就行了,不要喷,不要骂。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但整体上应该出入不大。
特别要说明的是,不管公还是私,中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几乎都是由公有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我们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人才,而人才主体来源于高校,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说过要承认自科知识分子对中国所有时期的贡献,今天还得重复这一认识。
不要再误传那个“九成创新靠私企”的结论,它脱离了基本事实。
附言:
张维迎、许小年等人歇斯底里地宣扬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同时又说中国今天的成就皆是因为实行了自由市场所获得。那就有意思了?既然你承认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而这个过程又有政府的强力干预,难道不是证明了市场的自由还必须包含政府的干预吗?有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吗?特朗普干预世界经济,又要求盟友联合打压中国,算是尊重完全自由的市场吗?特朗普要求国内大公司老板在开会时当场许诺投资额,这难道不是政府干预市场?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贡献本不是问题,为何偏偏要把所有成就全部归功于完全自由呢?为何非要制造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对抗关系呢?坑蒙拐骗偷假劣黑恶诈不也是自由市场的一部分吗?为何要打击?垄断的形成,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之一,为何美国、欧洲都在打击?
张维迎、许小年等人不是经济学家,是演说家,是煽动家,是鹦鹉家,准确地讲,他是自由经济学界的美人东施,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彻底干净地拆分掉央国企,其它的说法都只是工具和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