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年,为啥东方六国宁愿灭亡也不学秦国?(上)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在于,商鞅只干了一件事,土地改革。商鞅的所有的动作,法令都是围绕这事去干的。商鞅之前的秦王在帮商鞅完成土改的前置条件,商鞅之后的秦王在帮忙执行商鞅的法令,防止旧贵族复辟,以维护土地改革的效果。使得秦以七国最弱的国力(之一,无论是资源,人口,土地贫瘠秦国都是最差的几个之一。资源上跟燕国同为最低。),开拓了第一个皇朝。

复杂在于,土地改革涉及前置准备,中期的土地改革,后期的维护。这一连串的动作是一个整体,干不好或者干了一半,最终的结果都是改革提前结束。甚至很多的改革,连这个最根本的问题都不敢碰,因为前置条件都完成不了。导致改革就只是一场闹剧,说的就是那些连100天都不到的改革。

历史上改革有非常多次。即使是战国期间,七国都经历了改革。一些国家甚至多次改革,例如楚国。楚国的楚庄王时期,吴起时期,屈原时期都经历过改革,但是全部都半途而废,最终以最优质的天赋资源,最好的地理环境,十倍于秦的国土面积,被秦灭国。

秦国,也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历代的皇朝,往往在70年左右就出现较大问题,100年的时候就出现严重的政治事件。例如明朝,70年左右的时候国土面积送了200万平方,90年左右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差点提前结束。同样的,宋朝在建国30年左右已经开始接连的对外战争失败,岁贡求和。

历朝在120-130年左右是分水线,大部分的朝代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陆续的丢失国土。只有秦国和少数的朝代,依然可以在建国120年之后才迎来巅峰。秦国,建国历史太长,就从商鞅改革开始计算。大约在商鞅改革开始后120年,迎来了秦国的巅峰。秦国最终的灭六国之战打了持续十年,军队超过100万人,战马超过2.5万匹,粮食,人力等后勤更是达到了天量的级别。

为啥秦国可以在建国120年才迎来巅峰呢?在开始介绍商鞅之前,先来轻松一下。主流史书说了很多,但是什么都说就跟什么都不说没有区别。并且主流史书关于核心的问题很多没提或者误导,导致读者对于秦国的强大依然没法了解:

第一个没有说的,是战国的七雄都搞了改革,并且规模动作都不小。除了齐国之外,全部选择了法家。七国之争,是不同派系法家之间的对决。除了商鞅和李悝之外,法家其实是整个战国的主流,还有吴起,西门豹,剧辛,乐毅(有些史书说燕国的改革他也参与了),肥义,申不害等。

第二个问题,主流说秦国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才能改革成功。这个不能说错,但是描述非常有问题。秦国的东边是强敌晋,以及晋分裂之后的魏。秦国被这两个国家压制打了几百年。

北边是义渠,这个少数民族并不弱。跟秦的关系时好时坏,时不时过来打一架,时不时又跟秦一起去打晋国。五国第一次合纵抗秦的时候,义渠自己走一路从背后夹击秦国。秦国打败了五国的合纵,背后反而被义渠占领城池。

南边的巴蜀同样是强国,巴蜀前期一直压着楚国,楚国在西边的边境是稊归(宜昌),双方打了400年多年。在楚威王的时期,才攻击到巫这个位置(今天的三峡)。唯一的好处是巴蜀较少北上对付秦,因为道路上确实很难走。

西南侧的楚国。国土面积超大,黄河以南的中国,基本都是楚国的国土。在秦国出关的时候,楚国的国土面积是秦国的十倍。

秦国是被列强包围的。秦国虽然不是四战之地,但也是三战之地。并且秦跟少数民族的摩擦并不少,特别是更西边的戎国。打完之后不久就又脱离控制,脱离控制之后又互相攻击。

第三个问题,秦国是关中沃野千里,有优秀的国土资源所以商鞅才能改革成功。这个恰恰相反。秦国的国土是七雄里面最贫瘠之一,跟燕国是难兄难弟。这个国家缺铁,缺盐,缺铜,并且国土面积大部分是盐碱地。西周灭亡的核心原因不是周幽王搞烽火戏诸侯,是因为盐碱地变得严重,开荒过渡造成水土进一步流失。因而粮食不足,中央军荒废,被少数民族灭了。

接手的秦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并且加剧了。所以在春秋的600多年里面,晋国大部分时间压着秦国打。但从来没有向西一步。包括战国初期的魏国,魏国在阴晋之战5万大军打败秦国的50万大军,也没打算往西一步。另外一个土地狂魔楚国,在春秋600多年里面也是一直跟秦联姻,不想过来扶贫。

第四个问题,秦国是土地私有化取代国有化取得成功。这个是最扯的了。秦国是土地国有化取代私有化。西周的土地一直是私有的,西周给到各个姬姓王子,功臣等的封地大概只有一个五线城市的大小。那么这些人如何把一个五线城市大小的土地,发展到一个国家这么大呢?靠战争吞并和靠土地兼并(有非法的,也有合法的)。

西周从来没说土地不允许买卖。即使西周有说(西周的律法已经丢失,现存的都是后人编的),但是各地诸侯一早就已经把周天子当吉祥物。

秦国的土地改革之后,土地禁止买卖和转让,分配给全国农民耕种。全国土地所有权都是国家,农民只有使用权。农民不种了只能给回国家。并且最为核心的是只收税,不收租金。注意,不收租金是国有地的最大特点。其他国家的租金+税收高达土地收成的1/3到1/2。秦国的税只有大概1/10,多收的可以去举报(连坐制)。

另外二十级军功的地也是国有的,二十级军功奖励的是虚拟地,不是实际地。例如商鞅的封地是商(今天的商洛),但是商鞅只能享受上面的税金,税金由国家中央税官代收,然后给到商鞅。商鞅没有租金可以收。

名将兼王子的樗里疾,他的封地在樗里(西安的西北),但也只是挂名封君。不享有土地继承和收租金。国家收税之后给他对应的税款。所以,不需要担心他死了之后的土地回收问题。

如果硬要说私有,那么只有居住地可能是私人的,这个确实没法论证。但是耕地全部都是国有的。

介绍就结束了,接着下来就是整体的来看看,秦国的改革是怎么进行。我们将会按照改革的前,中,后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前置条件的准备建立强大的中央兵团关键职位任职改革解决封君戍边问题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全国土地国有化建立粮食经济的核心地位防止反噬机制设立继承机制防止血缘贵族反噬

开始之前,先说说商鞅改革的核心。商鞅及秦国历代的君王,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努力。商鞅的改革核心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核心是全国土地国有化。

商鞅国有化的目的是什么?种粮食,所有地除了居住地外全部种粮食。所有贵族的土地回收,贵族,国人无论什么人都给我去种粮食。粮食耕种没有上限,不谈成本,越多越好。相对的,铁器,水利国家来建,铁器国家便宜卖到农民,终身保修或者便宜更换。

粮食,也不准买卖,只能卖给国家。因此,只要有租金的存在,商鞅的土地国有化就白干了。

想要恢复收租金?都给我滚。宣太后,芈戎,魏冉,吕不韦等,都给我滚。妈妈,舅舅,亚父无论多亲都得滚。商鞅,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王都做到了坚持政策,六亲不认,一视同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准确说,天子自己除外,不过天子也坚持了法令。天子自己除了居住地外,没有私地)。除了秦始王外,列位秦王都没去搞宫殿,都是拼命的去搞粮食。

围绕这个核心,我们来展开讨论整个流程,以及为什么其他国家做不到。

春秋背景简介

要实现土地国有化,最大的难题首先是回收贵族的土地。贵族的土地是怎么来的呢?正是西周的私有制搞起来的。西周的天子把国家的土地分给了各个姬姓血缘,或者功臣例如姜太公的齐,楚的熊氏,秦的赢氏。其他的国家大部分都是姬姓的。

简单的说。每一块地都画成“井”,最中间的部分是周天子的地,周边的是封君的地。因此也叫井田制。也就是说,国土上面每一块地都分成九份,九分之一是周天子的,九分之八是封君的。封君就是指上面的姜氏(其实是吕氏),熊氏,赢氏等。

这里面没有一块是当时的农民的,当时的农民也叫野人。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土地,没有土地。野人想要自己的地,那就去开垦。开垦完了,封君如果看见了,好一点的封君会去购买,不好的封君会直接抢。看封君的心情。另外还有一些土地是国人的,也就是城市人的。城市人一般是周朝一些小功臣,或者姬姓的偏远亲戚。例如刘备这种,到他的时候已经没有地给他了,他就只能做普通市民。

一代封君例如姜子牙,也会把自己的地分封给不同的儿子,功臣。自己有直属的地,这部分一般是最大块的,留给嫡长子(公族),其余的给其他的儿子。姜子牙的封地在山东省。他当时带去开拓的人大概5万人左右。五万人到占领整个山东省,土地咋来的?收并购,吞并等多种方式并存。

姜子牙他的嫡长子,嫡长孙都是姓姜。非嫡长子的儿子,孙子就开始改姓了,例如国氏,高氏就是姜子牙的儿子,孙子们的改姓。

任何的地都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周朝没有律法说明土地不得买卖。国氏,高氏的封地大概只有今天一个县那么大。他们后来发展到市,甚至直辖市大小的土地,怎么来的呢?继续收并购,或者自己请人开荒;也有不少是抢的。土地的买卖一直是允许的,没有法令说不准,即使有也没意义,因为大家实际上就是这么干的。

其中的国产经济学鼻祖,管仲更直接,实行土地按贫瘠或者肥沃收税。周天子的1/9土地也私有化了,我大齐不给周天子交税了,心情好的话给点礼物,心情不好的话就不给。自管仲起,各国也这么干了。

最核心的问题来了。齐国的国君这么干,国君的儿子,远亲也这么干。因此,中央国君的国力逐渐衰弱,各个封君靠土地兼并,有钱有粮养更多的私兵,实力起来了。开始挑战王权了。这里面最大的几个国家已经开始干这事了。

齐国的贵族田氏,势力最猛,一个人单挑了全国其他的公族。包括上面提到国氏和高氏,最后把姜子牙后代全灭,取代了原有齐王。

楚国的若敖氏,直接挑战楚庄王。但是楚庄王更猛,反手把若敖氏灭了,然后采用联姻的方式,防止其他几个大贵族屈景昭造反。

晋国的六个大贵族,中行,范,魏,赵,韩,智。直接在晋王面前打了起来,最后魏,赵,韩胜出。把晋国分裂成三个国家,魏,赵,韩。

秦国的历史最混乱。里面有多个贵族,在商鞅和秦献公之前,这些贵族要不直接杀王族,要不直接换王族玩。也因此,秦国其实并不存在史书说的,他哪里的观念没有那么根深蒂固,还可以改。他们能改的原因是因为秦献公来了。

前置条件的准备

改革,也就是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必然伴随着流血牺牲。也因此,想要改革,是必须要有强大的兵力做后盾。有了强悍的中央兵力,想怎么改都行;没有的话,那就是与虎谋皮,基本都是以失败。或者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例如殖民。殖民的话,那称不上是改革,在没有地可以外拓的时候,依然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建立强大的中央兵团

回到主题。既然想要土地国有化,那就必须从封君里面夺取土地。但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封君是有私兵权的。也就是封君可以自己养兵,不少封君的兵甚至比王族还多。并且封君的粮食更足,封君截留税款来给私兵发工资,所以封君不只是兵多,并且兵力比中央兵强大。

相对来说,中央军呢?由于国家被分封成多块的,国君只占有首都及周边的地。分封的城市理论上只给一定的税款,并且多种原因截留。所以中央军的实力一直软弱,不只是人数上面不及私兵,连战斗力上面也不及私兵。如果你不明白差距的话,我们举个例子,恒大足球队和国家足球队。

因此,没有强大的中央兵团,想要改革是天荒夜谈。建立一支强悍的中央军难度在哪里呢?难度在于一切基本要推倒重来,原有的中央军队清零,自己去想办法招兵,种粮食,开荒。

那么商鞅这边怎么做的呢?秦献公前面的四任国君要不被杀,要不被换。秦献公本来只是一个傀儡。但是这个神人反抗了,他的反抗很有特色,从国都雍(西安)跑到前线栎阳(临潼)去开荒了。

栎阳当时是块荒地,离当时最强大的魏国的边境只有50公里左右。他大概用了20年的时间,在这个位置建立了强大的中央军。并且培养了一堆自己的人来负责军队,跟国都原有的贵族完全脱离了关系。

这支中央军是非常生猛的,他们还不是后期的秦锐士,但是已经可以在两场战争里面灭杀魏国的十万多士兵。

中央军的核心是什么呢?为啥其他国家搞不起来呢?下限是粮食,上限是奖励。吃饱了饭打仗就赢了一大半了。我们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吴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候,已经可以灭楚国了。吴国这个小国为啥可以灭一个巨无霸楚国呢?粮食。

吴王大概只有5万大军,这5万大军人均每天的粮食是4升米。对比来看,楚军的粮食人均每天只有1~2升。吴王几天攻陷楚国国都(鄢郢)呢?五天。军队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栎阳是块荒地,但是上面没有封君。秦献公搞粮食政策,提供低价铁器开荒。粮食上来了,军队战斗力就上来了。中央军强大了,自然就能打了。(细节不说了,我的战国史里面有)

建立中央军的另外一个难度是时间。我们用具体的时间来说明一下,秦献公建立这支中央军,大概用的时间是20年,人数是10万人左右。为啥要这么长的时间?因为这支新的中央军是抛弃原有的中央军,重新选拔精英,重新一边屯田一边训练。

为啥要抛弃原有的中央军?因为原有的中央军往往被塞了很多贵族的子弟进来,吃饭不干活,并且纪律和攻击力上面不靠谱。新的中央军更多的选用野人,也就是当时的农民。他们更有力气,并且更能吃苦。所以整个周期是比较长的,一般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那么,另外的六国国家如何呢?

魏国是最早干这事的。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武卒,战国前三的兵种。也因此李悝才能改革成功。战国前60年里面基本横扫天下,追着各国打。魏文侯干这事的时候因为自己刚刚夺位成功,阻力较少,所以得以有充裕的时间来建设军队;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时候也差不多。建立了赵边骑,同样是战国前三的兵种,在中后期唯一可以跟秦国对抗的。赵武灵王和他的父亲赵肃王两代的改革,在代地这些边缘的城市避开原有的旧贵族,组建了一支没有旧贵族参与的军队;

楚国呢?吴起建立了中央军,但是时间只有6年,只建设了2-3万人左右。但是这2-3万人已经可以大杀四方。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死了之后,吴起被贵族群起杀了。继任者杀了这70多个中小贵族,但是不敢继续下去,去对付最强的几个贵族,改革中止;

齐国,由于粮食不足(多个原因,自管仲开始就有这个问题)。只能建设技击士。技击士是雇佣兵,忠诚低纪律差,虽然打架还算强,但是容易被收买,并且正面的硬仗往往都会失败。齐威王和继任者都没敢用这支军队进行全面的改革;

韩国,四战之地。申不害和韩昭侯想要改,但是贵族过于强大,国都新郑无险可守。申不害只能对付中小贵族,中央军队练不起来;

燕国,长期鱼腩。最后自己内乱,齐国趁机过来灭国。齐国灭国的时候把旧贵族一网打尽,反而帮燕国清除了土地国有化的障碍。继位的燕昭王联合法家剧辛,复国之后马上搞粮食改革,建设中央兵团。用了20年的时间搞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乐毅带队差点灭了齐国。

关键职位任职改革

建设中央军还有一个大难题。国家关键的职位全部被贵族垄断,准确的说是世袭。例如楚国,莫敖(宗教领袖)这个职位,在春秋是军队总司令的。被屈原他们家族屈氏长期世袭,爸爸做完儿子做,儿子做完孙子做。

另外的核心职位,令尹(相国)和司马(战国时期的军队总司令)。这两个职位是被景氏和昭氏世袭的,基本是双方协商好,一个做令尹,另外一个就是司马。屈景昭这三个其实也是楚国熊氏的族人,屈氏是楚武王的儿子,被封到屈改姓屈氏;景氏是楚平王儿子,谥号里面有景,所以改姓景氏;昭氏是楚昭王儿子,改姓昭氏。

齐国的相国,司马这些,基本由田氏担任。田氏是新夺权贵族,所以这些人还是用回田氏,没有改名。例如田忌,田婴,田昐,田单,田文等。齐国出名的人基本都是田氏。这些重要的职位往往是国君的儿子,或者近亲为主。齐威王开始改革,远亲也可以用,例如田忌就是远亲。但无论是近亲还是远亲,齐国的改革始终离不开亲戚,所以中央军队自然也就容易被控制在田氏亲戚的手里,没法进行彻底的改革。

其他国家不详细说了,大部分是用血缘任核心职位。

但是如果不让这些人来任职呢?春秋战国也没有好的选拔方式,如果不找这些人,就只能靠推荐,或者找猎头去物色优秀的人才。所以如果穿越回战国,一定要把猎头的名字记住,没有猎头是见不到国君的。即使是商鞅改革后的秦国,在很长时间内也只有这种方式。

贵族的人不能说能力不行,只能说他们干活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偏向自己的利益,因为这些人都是封君。本来就有私兵,有财力。他们干活都是为夺权准备,不想夺权的贵族往往都被淘汰掉了,所以靠他们是必然强不起来的。

穿越小说,霸道总裁里面出现的善良贵族,我是没怎么见过的。因为说的出名字的贵族,都是通过兼并,获取消灭其他的贵族出现的。中等贵族吞并小贵族,大贵族吞并中等贵族。吞并的差不多了,大贵族直接就开始打架了。打完就开始打王族了。这是整个流程。

回到王族和国家上来。王族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权力,他们其实更希望国家强大,因为国家就是自己的。但是想要强大就需要改革,改革就必须由有能力的人,来代替血缘。

秦献公的前几任是被贵族干掉,或者逼退的。秦献公自己跑到边缘城市去戍边,并且培养中央军队。所以整体并没有过于受到旧贵族的干扰,有更大的自主权。旧贵族这帮人也不大愿意过来跟他吃苦,这也是秦献公可以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对来说,各国在改革的时候。背靠君主的计谋,或者强悍的中央兵力。一些明君能够选择客卿来进行改革。例如楚国。

楚悼王在启用吴起改革的时候,吴起和楚王设计了一个很特别的政策。首先利用屈景昭三族的矛盾,吴起联合三族中较为弱小的景和昭,来削弱最为强大的屈族。并且改革的土地回收,只针对“疏远的公族”,简单来说就是针对离皇上较远的中小贵族。这三个大族,等中央兵力建设好了之后再说。也因此,吴起可以快速的上位并且开始改革。中央的兵力由吴起直接管理和培养。唯一可惜的是楚悼王一早就死了,改革也不得不中断了。

其次,改革还是需要有理想的人,或者说能够真心为国家着想的人。这种人,往往只有法家以及其他一些少数人可以做得到,例如张仪和苏秦,虽然这两个人是嘴炮,但是他们两个的职业操守还是对得起他们的身份的。

客卿很多是职业经理人,打份工而已,用不着拼命。很多的客卿用了之后一点效果都没,甚至还增加自己的问题。例如儒家的几个大神。说起来仁义道德一堆,但是怎么去强兵强国一个字都没。对内解决不了封君造反,对外打不赢大仗。齐宣王面试了孟子几次,最终还是决定不用这个人,因为没多大用。

齐国和鲁国用了儒家之后国土面积一点都没见增长,周边的国家反而在法家帮助下变强了,压缩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最后不得不又用回自己的血缘。齐国启用儒家的邹忌改革,仗确实打赢两场大的,马陵和桂陵。但是国土面积没有增加,因为粮食还是不足,军队还是涣散。甚至连衰落的越国都在威胁要打齐国,齐国还不敢跟越国打,最后忽悠越国去跟楚国打。楚威王轻松灭杀最后一任越王无疆,给楚百年侵越划上了句号(楚威王其实没有全面吞并越,因为他生命太短,杀了无疆后还来不及吞并越国就去世了。继任的楚怀王吞并的越国。)

邹忌还把田忌陷害走了,并且排挤战国三大战术天才之一的孙膑,孙膑没事干跑去写书了。知道为啥只有《孙膑兵法》没有《白起兵法》了吧,白起没时间,档期都是满的。养个病秦昭襄王还天天催回来上班。

齐王没办法,最后用了自己的小儿子田婴。田婴是个大贪官,但是田婴真干活,干了一堆中小贵族,算是集权成功了。国家有钱了,齐宣王才有钱跑去灭了燕国。

找不到好的人,那么这场改革就没法开始了。不少的国君把中央兵力练好之后,没找到合适的人来帮忙改革,最后不得不中止了改革。

前置条件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戍边问题。

解决封君戍边问题

各国的君主一般会选用自己的血缘亲人去戍边。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其实从来没有出现非血缘贵族的人造反。造反的无一例外全部都是血缘贵族,或者外来贵族。但是君主都希望用自己的亲人,可能有血缘的人天性上更值得信赖吧。

也因此,问题来了。戍边安排血缘贵族,往往就造成了血缘贵族的势力膨胀。想要削藩,但是又担心敌国入侵,所以不得不加强戍边贵族的兵力。加强戍边贵族的兵力,又担心他们造反。这种矛盾使得中央没法削藩,投鼠忌器。

例如楚国。屈氏的封地在稊归(宜昌),防守的是巴蜀和秦国,并且楚国依赖屈氏去开拓巴蜀,贵族,湘西等土地。

景氏的封地在宛(南阳),防守魏国,韩国和秦国。开拓南边的湖南,广西等地。

昭氏的封地在寿春(淮南),防守和开拓泗上十二国(宋国,鲁国等),并且往东开拓越国的地盘(江西,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

吴起不敢对他们三个动手,因为实力不足。吴起的中央兵力大概是3万,这三个族加起来大概是7.5万。即使靠吴起作为三大战术天才的能力,打完之后还得找人防守,时间太短,一时找不到人。

即使吴起有足够的时间,恐怕依然是大问题,因为想要削藩就得跟这三个人动手。动手的话就容易造成边境问题,敌国更容易进攻。并且这帮贵族往往身段灵活,直接投降是他们的光荣传统,始终如一才是对他们的侮辱。

楚国国君在鄢郢,今天的荆州附近。这个国都没有任何的防守压力,但是有守矿压力。战国最优质的粮食产地,云梦泽粮食基地就在鄢郢。这个粮食基地有1000万亩的耕地面积。这是什么概念?秦国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改革之后,整个国家的耕地面积才勉强有1000万亩。另外,楚国最大的铁矿,也是战国最优质最大的铁矿和铜矿,大冶铜绿山(黄石)就在鄢郢附近。所以楚国想搬都去前线,也没法去。后方让封君防守的话,反叛更容易,损失更惨重。

齐国呢?齐国有五个关键城市,合称五都。其中高唐防守赵国,燕国,魏国,戍边的是高氏;平陆,防守的是泗上十二国(鲁,宋)和魏国,戍边的是国氏。高氏和国氏是姜子牙的后代,这两个族的公族被田氏灭杀,但是田氏保留了他们的支族,因为田氏的兵力不足并且希望尽快的解决内政。

莒,这个位置防守越国和鲁国。史书没明确说戍边是谁,但是必然是一个血缘贵族。后期为了减弱莒的地位,派田婴镇守莒旁边的薛。田婴的儿子孟尝君田文靠着这个戍边城市,又突变为新的对抗国君的难题。

临淄和即墨,这两个严格的说都不是戍边城市。临淄是首都,田氏自己镇守。临淄的防守压力反而不大。因为这个位置只有燕国会打过来,但是即使燕国要打过来,也不会直接打。乐毅最后攻击齐国,就是宁愿多绕600里,都不愿意直接从这个位置攻击。因为这个位置有沼泽地,行军缓慢并且容易中埋伏。

即墨不详细说,在今天青岛附近。主要防海贼,但是当年的海贼不多。防守压力不大。即墨更重要的是产盐,齐国的盐铁专卖靠即墨帮忙产盐。并且战国各国大都缺盐,除了齐国之外,只有魏国的盐湖有盐(运城)。另外的五国都得问他们两个买盐,盐是暴利生意。

齐国是否可以搬去前线呢?不行,也是资源的诅咒问题。齐国最好的耕地在临淄平原,占了全国耕地的50%~60%。并且临淄也是齐国最好的铁矿所在地。他们走不开;

韩国是四战之地,国家四处漏风。国都在新郑,算是国君守国都了,但是阳翟和荥阳两个核心的戍边城市,又不得不找两个血缘贵族来防守。这个问题始终不好解决;

燕国的地理位置在华北平原。燕昭王比较猛,搞了双都制度。蓟(北京)防守北方少数民族,北边就是燕山山脉。少数民族只能从张家口大规模进军。如果从张家口进军反而问题不大,因为张家口后面就是北京,有足够的粮食补给。另外,少数民族会选择燕山上面的河流,例如喜峰口等中等规模的进军。燕国直接搞了一个长城,堵住这些口就差不多了,并且这些口都在蓟附近,蓟来防御就足够了。

更大的威胁是南方的齐国,以及西边的赵。这两个国家想要进攻,往往需要攻击保定,然后再北上攻击蓟。如果不走这条路,就必须走另外的沼泽地,督亢。走沼泽地的话行军缓慢,并且沼泽地容易伏击,很少有国家会干这事。督亢,也是荆轲献地图的那个位置。秦国粮食足,军队强大,就会走直线了。

所以燕王这个天才自己跑去建设一个陪都燕下都(易县)。也因此,燕王算是解决了戍边的问题;

赵国,是比较激进的。跟秦国一样一早就走出舒适区,从晋阳(太原)跑到邯郸。国君亲自守国门。晋阳的戍边压力相对不大,因为晋阳有吕梁山和太岳山防守。秦国,义渠,胡人都很难攻击这个位置。秦国攻击这个位置的时候,已经是战国的后期,有大量的粮草,马匹作为后勤,秦国才能攻的下来。

里面也没太多的资源诅咒,晋阳有铁矿,邯郸也有。质量和储量都差不多。耕地面积都很缺。晋阳的临汾平原附近相对优质一些,但是也没比邯郸好哪里去。也因此,赵国的改革相对简单一些;

魏国的改革是列国里面最早,周边国家的压力不大,不需要对付戍边贵族。并且还有一个原因,魏国刚刚靠消灭旧贵族上位,戍边地区的贵族不强。也因此,魏国一早就把吴起和西门豹两个放到最核心的戍边城市,河西郡和邺。也因此成就了战国早期最为强大的国家。那时多威风啊,看谁不顺眼打谁,秦,齐,楚都被追着打。

最后的秦国。秦国最大的两个敌人是魏(晋),以及东南边的楚。北方的义渠虽然时不时来偷袭,但是他们也知道秦国这块地没什么资源,所以他们更多时候跟秦国一起攻击晋国。秦献公在改革的时候,自己迁都到最前线建设栎阳,并且另外增加了一个堡垒蓝田来对付楚国。也就是说,秦献公自己一个人建设,以及防守了两个戍边城市,算是解决了戍边的大难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