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三线基地” 到 “科创枢纽”:陕西的科技突围之路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陕西是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化大省;但如今走进西安航天基地、榆林能源实验室,会发现这里正以另一种姿态崛起 —— 从 “三线建设” 时期的军工重镇,到如今空天技术领跑、能源创新突围、硬科技集群壮大的科创高地,三秦大地用一个个硬核突破,书写着传统工业省份的科技转型答卷。

       一、空天领域: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发动机密码

       西安航天六院的试验厂房里,YF-100 液氧煤油发动机正进行试车,这款我国自主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已成功托举长征五号、七号等火箭飞天,将 “嫦娥”“祝融” 等航天器送入太空。很少有人知道,其研发团队中,80% 是陕西本土培养的工程师。更令人瞩目的是商业航天的突破:蓝箭航天在西安建成国内首条液氧甲烷发动机生产线,“天鹊” 发动机推力突破百吨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西安星际荣耀研发的 “双曲线二号” 验证火箭,完成全球首次液氧甲烷火箭垂直起降试验。从 “国家队” 的重型火箭发动机,到 “民参军” 的商业航天技术,陕西已形成覆盖 “研发 - 制造 - 测试” 的空天产业链,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不可或缺的 “动力心脏”。

       二、能源创新:传统能源大省的 “绿色突围”

       作为煤炭产量全国第二的省份,陕西没有躺在 “煤海” 里,而是在榆林建起了国家能源集团煤直接液化项目 —— 这里的科研团队用 10 年时间,突破煤制油核心技术,年产 400 万吨油品,相当于每年减少进口原油 2000 万吨。更具前瞻性的是 “光伏 + 制氢” 的探索:榆林靖边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制氢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化工厂替代天然气,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44 万吨。在西安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研发的 “煤基合成气制乙醇” 技术,让每吨乙醇成本降低 30%,已在陕西延长石油实现产业化。从 “挖煤卖煤” 到 “科技炼煤”,从 “黑色能源” 到 “绿色氢能”,陕西用技术创新重构能源产业格局,为传统能源省份转型提供了 “可复制样本”。

       三、硬科技集群:从小众突破到产业生态

       在西安高新区的硬科技展厅里,一款 “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 格外引人注目 —— 这是西安天松医疗研发的国产设备,精度达 0.1 毫米,打破德国、日本企业的垄断,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 1/3。这样的硬科技企业,在西安已聚集超 500 家,形成 “半导体 - 人工智能 - 生物医药” 的产业集群。华天科技在西安建成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研发的 “Chiplet(芯粒)” 技术,让芯片性能提升 40%;大疆西安研发中心推出的农业无人机,可实现 “精准播种 - 施肥 - 植保” 全流程作业,在陕西渭北苹果园推广后,每亩果园人工成本降低 60%。从单个技术突破到产业链协同,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应用,陕西正用 “硬科技” 思维,构建起 “基础研究 - 中试 - 产业化” 的完整创新生态,让科技不再是 “实验室里的论文”,而是能惠及产业、服务民生的 “实在成果”。

       站在西安航天基地的观景台,远眺发射塔架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让人想起上世纪 60 年代 “三线建设” 时期,科研人员在山沟里研制导弹的场景。从 “靠山、分散、隐蔽” 到 “开放、协同、创新”,陕西的科技发展轨迹,恰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缩影。这里没有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却凭着对 “硬核技术” 的执着,在航天、能源、半导体等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正如西安交通大学 “西迁精神” 所传承的 —— 创新从来不是 “选做题”,而是 “必答题”。当空天技术托举梦想、绿色能源守护生态、硬科技惠及民生,陕西的实践证明:只要锚定核心技术,深挖产业优势,任何地区都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突围之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