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组织振兴 “强基术”:让基层堡垒焕活乡村动能

乡村振兴,组织先行。在陕西的乡村田野间,基层组织不是悬于半空的 “架子”,而是扎进土地的 “根须”—— 通过选优骨干、创新联结、激活群众,把分散的力量拧成绳,把发展的难题逐个解,让 “战斗堡垒” 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动力源”。

       一、头雁领航:选准 “当家人” 带活一方发展

       延安安塞区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曾是有名的 “空心村”,年轻人外流、土地撂荒。转机始于村党支部换届,在外做建材生意的返乡青年侯志荣当选村支书。他带着党员干部逐户走访,最终确定发展樱桃种植 —— 党员带头试种 30 亩,邀请专家驻村教技术;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种苗、统一销售,还建起冷链库延长保鲜期。如今,侯沟门村的樱桃园扩至 500 亩,亩产收益超 2 万元,带动 68 户村民增收,不少外出年轻人主动回村创业。从 “没人管” 到 “有人带”,从 “荒土地” 到 “聚宝盆”,选对一个 “头雁”,激活的是整个村的发展动能。陕西近年来实施 “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像侯志荣这样的返乡人才、致富能手担任村支书的比例达 65%,成为组织振兴的 “核心骨干”。

       二、联建赋能:织密 “协作网” 破解发展难题

       渭南蒲城县龙阳镇的酥梨产业,曾因 “小散弱” 陷入困境 —— 农户单打独斗,技术不统一、销路没保障,好梨卖不上好价。当地探索 “党支部 + 合作社 + 企业” 联建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整合 12 个零散合作社,成立联合党总支;党员技术骨干分片包户,推广 “有机肥替代”“套袋提质” 技术;联合党总支对接果汁企业、电商平台,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还开发出梨膏、梨脆等深加工产品。去年,龙阳镇酥梨亩产提高 15%,户均增收 8000 元,“蒲城酥梨” 区域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这种 “组织联建、资源联用、利益联结” 的模式,打破了村域界限和行业壁垒,让小农户顺利对接大市场,也让基层组织的服务半径从 “一村之内” 延伸到 “产业链之上”。

       三、议事聚心:激活 “主人翁” 夯实治理根基

       汉中留坝县火烧店镇的 “院落议事会”,是基层组织凝聚群众的生动实践。以往村里修道路、装路灯,常因 “干部说了算、群众有意见” 推进缓慢。如今,村党支部把议事桌搬到村民院落,每季度召开 “院落会”:党员干部带头听意见,村民围绕 “饮水管网改造”“民宿发展规划” 等议题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后共同参与实施。去年,中西沟村通过 “院落议事会”,仅用 20 天就完成 120 户饮水管网改造,村民主动投工投劳,节省成本 3 万余元;望星台村通过议事确定 “民宿抱团发展” 方案,15 户村民联合成立民宿协会,旺季入住率达 90%。从 “干部干、群众看” 到 “大家议、一起干”,基层组织通过搭建议事平台,让村民从 “旁观者” 变成 “主人翁”,既解决了民生难题,更筑牢了组织的群众根基。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第一工程”,陕西的实践给出了朴素答案:强组织,关键在 “选对人”—— 让懂发展、有担当的骨干挑大梁;核心在 “搭好台”—— 用联建机制破解单打独斗的困境;根基在 “聚齐力”—— 让群众参与其中、共享成果。当基层组织既能带领群众闯市场、谋发展,又能倾听民意解民忧、聚民心,这样的 “堡垒” 才有生命力,这样的乡村振兴才有持久动能。三秦大地的这些探索,不仅为西部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 “可复制样本”,更印证了一个真理:扎根群众、服务发展的基层组织,永远是乡村最坚实的 “主心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