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的 “新答案”:在传统根脉上生长未来

当非遗技艺遇上直播带货,当田间地头架起 5G 基站,当秦岭深处的民宿飘出咖啡香,陕西正用一个个生动实践,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答卷。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正以创新为笔,在产业、文化、生态的画布上描绘新图景。

一、老技艺的青春表达:让非遗活在当下

      咸阳茯茶的蒸制技艺已有千年历史,如今不仅是联合国认证的非遗,更通过标准化生产形成年产值 32 亿元的产业链。在凤翔,过去摆在炕头的 “泥耍货” 泥塑,经由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带动全村变成民俗旅游村。陕西非遗正打破 “老古董” 印象:秦腔与脱口秀在易俗社街区同台,西安鼓乐通过抖音直播间吸引数万观众,传统刺绣工坊让陕北婆姨们在家门口实现年增收 3 万多元。这些老技艺不再藏于博物馆,而是化作年轻人追捧的文创产品、游客体验的互动项目,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二、土特产的突围之路:小产业做出大文章

      洛川苹果不再 “酒香怕巷子深”,36 条智能选果线让每颗苹果都有 “身份证”,8000 多家网店实现 “全程鲜、当日达”,果农因此每斤多赚 1-2 元。眉县猕猴桃更上演 “直播奇迹”,今年前 9 个月农户线上销售额突破 2 亿元,快递车从田间直接发往全国。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不断延伸:苹果变成果醋、脆片,猕猴桃深加工成果酱,曾经的 “土疙瘩” 通过电商、冷链技术和品牌化运作,成为农民的 “致富果”。

三、绿水青山的双向奔赴:守护与发展共生

      周至沙河曾是污水横流的 “龙须沟”,如今变身 4A 级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超 400 万人次,带动 5000 人就业。留坝县关停矿山后,92% 的森林覆盖率成了 “绿色银行”,民宿管家杨金秀所在的合作社 6 年分红 430 万元,林下中药材让 6500 户农户尝到甜头。从 “砍树挣钱” 到 “护绿增收”,陕西用沙河治理、荞麦岭生态农旅等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未来。

      三秦大地的发展实践,藏着朴素的真理: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可以创新的富矿;地域特色不是局限,而是差异化发展的优势;生态保护不是成本,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当老技艺接上现代市场的 “地气”,当土特产插上科技的 “翅膀”,当绿水青山成为发展的 “底色”,这样的发展既有温度也有韧性,更给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 “陕西经验”—— 扎根本土的创新,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