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5周年又开挂!海边造起会发电的冰雪世界
这个夏末,深圳人最关心的事儿无非两件。
第一件事,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
每一个深圳人提起这座城的变迁,心底都藏着一份滚烫的感触。从“三天一层楼”的地王速度,到华为深耕通信技术、大疆领跑全球无人机市场、平安筑牢金融服务根基,一众企业从深圳的街巷里破土而出,深圳把“敢为人先”刻在了基因里,不囿于常规、不惮于试错,打破“不可能”的边界。
第二件事,就是前海冰雪世界的开业:
8月28日,深圳·前海冰雪世界项目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票仪式,正式宣布项目将于今年9月29日开业。
毋庸置疑,几乎每一个南方人,心里都有一个冰雪梦。
现在,深圳直接把雪下在了北纬22°上。
谁说岭南的荔枝不能运到长安,又是谁说南国不能下雪?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场馆彻底颠覆了公众对冰雪设施高能耗的传统认知。依托前沿的绿色建筑黑科技,它成功转型为一座能够自主供能的生态发电站,其创新性的能源系统不仅实现了建筑运行的自给自足,更成为推动深圳市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示范工程。
雪道尚未迎来首滑的欢呼,屋顶的幕墙已率先捕捉阳光、转化电能。
深圳,再一次走在前面。
01
一条屋顶,一年600万度电
对于不太了解这个项目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
广东不是已经有一个滑雪场了吗?为什么深圳这个项目的关注度这么大?
第一,它的规模是世界之最。
项目总占地面积达43万平方米,核心板块前海冰雪世界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垂直落差83米,最长单道450米,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纬度最低的室内滑雪场。
第二,这里未来大概率举办国际赛事。
前海冰雪世界具备承办国际滑雪联合会(FIS)认证赛事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冬奥会晚两年举行,说不定深圳也可能成为主赛场之一。
第三,这里是深圳的重点工程。
常被调侃缺乏旅游资源的深圳,终于迎来了首个全球瞩目的大型项目。
万众瞩目之下,深圳前海冰雪世界自规划之初就备受关注。
不少人调侃:“深圳没有雪,但深圳有眼光。”
尽管大型室内冰雪场馆常被贴上“高能耗”标签,但前海冰雪世界却凭借绿色发电“黑科技”,打破公众传统认知——它不仅是首屈一指的冰雪主题娱乐综合体,更是一座低碳绿色标杆项目。
真正的亮点,便藏在它的屋顶上。
项目超3.5万平方米的屋面,运用了新型可发电建筑材料,将建筑功能与发电功能完美融合。
传统冰雪城只“耗电”不“产电”,而它的屋面年发电量突破600万度,可满足超2000户居民全年用电,每年可减少约5100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在深圳市打造了一片约400个足球场面积的森林。
它不仅能抵消部分运营能耗,还能“创造清洁能源”,形成了“耗能-产电-减排”的小循环。
在深圳的海边,造出一座会呼吸的钢铁森林。
02
一块幕墙,改写能源版图
这一“绿色蜕变”的关键,源于中国建筑兴业集团为项目量身定制的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解决方案。
不是所有“新技术”都能叫黑科技。
在当前技术体系下,要么“技术难度高”、要么“性能远超现有水平”、要么“应用场景颠覆传统”的产品,它必须满足以上至少1个核心属性,甚至三者兼具:
1、技术层面:“突破性”。
黑科技的核心是“技术硬实力”,往往解决了行业长期无法突破的“卡脖子”问题,或开辟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但摆在前海冰雪世界面前的难题是,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涉及建筑、光伏、电力、消防、抗震等多个领域,但目前行业缺乏大规模成功案例的“标杆效应”,要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要不少突破。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第一,项目位于深圳沿海区域,台风极端天气是不可避免的因素,为满足建筑严苛的风压设计要求,研发团队必须进行产品结构创新突破。
通过加强背板与定制外框,大幅提升光伏外墙产品抗变形能力,能抵抗至少17级以上的台风。
作为兼具发电与建筑功能的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产品,远东光伏外墙成功打通了光伏系统与建材安全的双重技术壁垒。
第二,商业建筑对幕墙的外观设计要求极高,但光伏组件为保证发电效率,通常需要“标准尺寸、深色背板、低透光”实现。
远东光伏外墙的研发团队一改传统光伏千篇一律的纯黑外观,创新采用浅蓝色与白色产品设计,与项目“冰雪”主题契合,实现发电性能与建筑美学深度融合。
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条“蓝鲸”跃出海面的设计美感。
2、应用层面:“颠覆性”。
黑科技不仅技术硬,还能直接改变“人如何做事”“行业如何运转”,甚至淘汰传统模式。
过去建筑行业的逻辑是“先建楼、再考虑节能”,绿色技术往往是“成本项”。
随着前海冰雪世界的建成开业,如今,反哺城市的绿色建筑成为新规则。
它不仅是项目的发电单元,更是能跟城市大电网、周边社区用电需求联动的“能源互联网节点”。未来,在满足自身发电基础之外,它大概率还会将多余的电量供给周边商业、居民。
只要建筑立着,它就能持续为城市供能,从根源上把“建筑”和“能源设施”合二为一。
3、认知层面:“稀缺性”。
说到底,“黑科技”的核心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给人的认知冲击”。
前海华发冰雪世界中远东光伏外墙的应用,不是简单的新增一个发电点,而是重塑了人们对能源场景的认知,尤其为高耗能建筑、城市能源系统的转型提供了颠覆性范本。
它首次实现了“能源生产空间”与“消费空间”的完全重合,这种“空间融合”,直接拓展了能源版图的边界,更改写了区域能源生态的示范逻辑,为城市能源版图的可持续转型,提供了深圳式的突破路径。
03
一个项目,更是一个信号
对中国建筑兴业来说,前海冰雪世界不是一个孤立的建设项目,更像是一个清晰的“信号发射器”:
它向建筑行业清晰传递一个信号:布局绿色低碳不是短期选择,而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历史使命。
时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的关键节点。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在前海冰雪世界项目中,中国建筑兴业将“科技-产业”融合落到实处,以“三重突破”诠释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1、创新协同突破:
远东光伏外墙通过从“从0到1”的产品创新、“从1到100”的工程创新、“从100到N”的应用创新,以多维度创新精准破解传统光伏“高耗能、不美观、安全弱”的核心痛点,同时深度呼应国家提出的“围绕产业链统筹创新”要求。
2、产业带动突破:
项目以点带面激活产业链:推动上游企业专项研发“建筑友好型”光伏组件,助力中游施工企业攻克并掌握跨界施工工艺,还带动下游催生“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运维”全新业态,真正实现“一个项目激活一条完整产业链”的联动效应。
3、全球竞争力突破:
凭借广泛的国际认证,为中国BIPV技术出海铺路(如远东光伏外墙在新加坡樟宜机场零能耗酒店项目应用),助力国家提升全球产业话语权。
这样的创新实践,正是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在新质生产力时代写下的鲜活注脚与深刻延续。
如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初期,企业用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打破“高耗能=高碳”认知。
在“十五五”谋篇期,这一案例更印证:
新质生产力并非都要“另起炉灶”,只需以科技为支点,让传统赛道迸发新的增长动能,为新质生产力扎根实体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