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逃离、对手围剿,水滴筹的终极突围战怎么打?
最近,水滴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因为业务信息不真实,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湖北监管局罚了10万元,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警告和罚款。这一处罚消息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也让本就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水滴公司再添阴霾。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水滴公司第一次陷入类似的风波。
水滴筹作为水滴公司旗下最为人熟知的业务,过去几年同样深陷各种负面事件,虚假筹款、诈捐、抽成质疑等风波不断,每一次事件都在挑战着公众的爱心与信任底线,使其口碑和公信力遭受重创。
信誉塌方,监管高压
水滴筹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和合规困境,这些问题如同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给平台带来更大的危机。
首先,水滴筹上虚假筹款、诈捐等负面事件频频发生。这些负面事件的不断发酵,带来的是公众对水滴筹信任度的直线下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公众捐赠意愿大幅降低。
比如:湖北男子兰某飞谎称自己身患重病,利用大众的同情心,在水滴筹平台上发起筹款,短短时间内就筹集了30万元,最终被发现作假;杭州一名女子通过P图软件伪造病例,替父亲在水滴筹发起20万元筹款,称父亲确诊胃癌,经济困难。
虚假筹款、诈捐等负面事件不仅是对公众爱心的无情消费,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沉重打击,更让公众捐赠意愿的急剧下降。如今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让公众对水滴筹失去了信任,那颗曾经充满热情的心也逐渐冷却。
据水滴筹年度运营报告显示,截止2024年年末,水滴筹平台的捐款人数仅有1.02亿(2023年1.25亿人次),捐款金额也缩水到了138亿(2023年162亿元)。这组数据背后,是公众信任的严重流失,也预示着水滴筹如果不尽快解决信任危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水滴筹在运营过程中,公益与商业的界限十分模糊。从商业模式上看,水滴筹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主要依靠保险经纪业务的补贴来维持运营,同时为水滴保等商业板块导流。这种”公益引流、商业变现“的模式,让不少人觉得公益成了商业的附属品,失去了原本的纯粹性。
此外,因虚假筹款、诈捐等负面事件频发,以及公益与商业界限模糊引发的质疑,水滴筹的用户满意度大幅下降。据《中国慈善发展报告》独立问卷调查发现,水滴筹的用户满意度从2020年的95%降至了2024年的60%。
再有,面对网络众筹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该行业的监管力度,水滴筹面临巨大监管压力。这些年,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对网络众筹平台的审核机制、信息披露、资金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当公众在水滴筹上奉献爱心时,难免会担心自己的捐款是否真的用到了患者身上,还是被平台挪作商业用途,这种疑虑严重影响了公众对水滴筹的好感度和支持度。
红海厮杀,增量见顶
除了内部的重重问题,水滴筹在外部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增长瓶颈,这些外部挑战进一步压缩了水滴筹的生存空间,让其发展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一方面,如今的大病众筹领域,早已不是水滴筹一家独大的局面。尽管水滴筹凭借早期积累的流量与地推优势,目前仍占据着行业第一的位置,但“公益+商业”模式带来的信任危机、流量见顶以及高昂的获客成本,正让它与轻松筹等竞争对手的差距逐渐缩小。
轻松筹、爱心筹、360大病筹等十余家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在这片市场中争夺份额。这些平台各有特色,轻松筹凭借其早期的市场布局,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爱心筹则在一些特定疾病领域,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提供更精准的救助服务。
据艾瑞咨询统计显示,在2020年,水滴筹在筹款侧的市场份额还高达66.5%,但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50%左右,而轻松筹和爱心筹等平台的市场份额则有所上升,轻松筹的市场份额从原来的20%左右提升到了30%左右,爱心筹也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水滴筹面临着严重的流量见顶问题。
早期,依靠大规模的地推和社交平台的传播,水滴筹能够快速获取大量用户。但如今,这种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新用户获取变得异常艰难。为了吸引新用户,水滴筹需要在广告投放、市场推广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高昂的获客成本,让水滴筹的盈利压力与日俱增,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销售费用高达40.14亿元,尽管水滴筹主动“瘦身”后,2023年销售费用断崖式下降,费用率触底至15%。但2024年为了重启增长,营销投放再次加码,费用率回升至25%左右。
在流量见顶和获客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水滴筹就像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船,艰难地寻找着前行的方向。
回归公益,重塑信任
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水滴筹急需找到破局之路,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回归公益本质,无疑是其破局的关键所在。
首先,完善审核机制是当务之急。水滴筹应加大技术投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筹款信息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审核。
比如,通过与医疗机构、社保部门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时核实患者的病情、医疗费用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从源头上杜绝虚假筹款的发生。同时,要加强人工审核团队的建设,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每一个筹款项目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其次,明确公益定位也至关重要。水滴筹要坚决划清公益与商业的界限,将公益放在首位,减少商业因素对公益活动的干扰。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公益组织的经验,设立独立的公益部门,专门负责筹款、救助等公益事务,确保公益活动的纯粹性和公正性。同时,要向公众清晰地传达自己的公益理念和目标,让公众了解平台的运作模式和资金流向,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最后,加强合规建设同样不可或缺。水滴筹要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运营策略,确保平台运营符合监管要求。还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合规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合规培训,防止出现违规行为。
只有回归公益本质,重塑信任,水滴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发挥大病众筹平台的作用,为那些身处困境的患者带来希望的曙光。希望水滴筹能够痛定思痛,积极采取行动,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让爱心不再被辜负,让公益之路走得更加坚实、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