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药企仁和的“中年危机”:并购押注大健康仍陷双降泥潭

在医药行业的激烈竞争与政策调控的双重压力下,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650)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再次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9.75亿元,同比下降16.4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90亿元,同比下降13.87%,延续了近年来的业绩下滑趋势。

作为一家拥有“仁和”“妇炎洁”“优卡丹”“闪亮”等多个驰名商标的老牌药企,仁和药业的品牌影响力不言而喻,旗下“药都”品牌还在去年获批“中华老字号”。然而,这些优势并未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动力,公司在市场中的增长乏力之态愈发明显。

500

仁和药业将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医保控费政策、宏观经济环境不景气及医药电商竞争等因素。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仁和药业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就已经陷入了停滞。2019年到2023年的5年间,营收仅增加了不到5亿元,净利润仅增加了0.29亿元,销售净利率和销售毛利率也整体下滑。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曲线,仁和药业早在2021年就开始了对大健康板块的并购扩张,以自有资金收购了深圳市三浦天然化妆品有限公司、江西聚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各80%的股权,试图打造从化妆品、母婴用品到保健食品的全品类大健康产品线。然而,四年过去了,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并未如期显现。2025年上半年,仁和药业健康相关产品实现收入5.49亿元,同比下降13.4%,降幅甚至略高于药品板块。大健康业务不仅没有成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反而跟随主业一同放缓,2025年上半年19.75亿元的营收,已跌回2020年并购前的水平。

分析其并购未能破局的原因,首先是跨界整合的难度远超预期。药品和大健康消费品在渠道、运营和品牌逻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仁和药业在整合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次,大健康赛道近年来竞争异常激烈,线上平台和线下渠道都已成为红海市场,尽管公司与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深度合作,但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此外,仁和药业在并购过程中还存在高溢价收购的问题,一些被收购企业的估值被大幅抬高,导致公司在并购后需要承担较大的商誉减值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业绩下滑的风险。

除了并购失利,仁和药业还面临着产品结构老化、新品推广不及预期的问题。公司的收入仍然高度依赖OTC药品及几个经典大单品,如妇炎洁、优卡丹、可立克等,而这些产品所在的市场增速放缓,竞品增多,再加上集采、招投标降价等政策的影响,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尽管公司在上半年加大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9.96%,但绝对金额仅为2300余万元,占营收比例仅为1.18%,在创新为王的医药行业中仍处于较低水平。

500

现金流问题也是仁和药业的一大隐忧。虽然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上升86.14%,但主要是由于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及支付税款较上年同期下降,并非是通过盈利实现的增长。同时,公司的货币资金较上年末下降近60%,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大幅增加,这表明企业更倾向于理财而非再投资,或许反映出其对当前业务扩张持谨慎态度。

从长远来看,仁和药业也并非没有布局。公司正在推进“数字化保健和消毒抑菌产品生产线技改搬迁及扩产项目”“女性生理健康用品生产线智能化技改”等募投项目,但项目进度均未完全达预期,能否在未来为公司贡献收益仍是未知数。

仁和药业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传统OTC药企的转型之难。品牌虽响,但产品迭代速度慢;渠道虽广,但受到线上冲击剧烈;试图通过并购跨界突围,却面临着整合吃力、协同不足的问题。对于仁和药业来说,或许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的并购扩张,而是一场从产品、渠道到组织能力的全面革新。在医药行业面临深刻变革的今天,只有真正以研发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高效运营为支撑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穿越周期,实现持续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