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风到激光:九三阅兵背后的我军变革
九三阅兵,五角大楼的披萨指数又爆了!
看着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东风全家福,估计凌晨加班的五角大楼工作人员都得陷入沉思——我们的民兵导弹算什么?
国内众多专业人士也在弹幕上打出了一长串问号,比如,金灿荣教授。
这波跳过51直接上61的操作属实是把所有人都造懵了。
后来我想了想,跳过五一也没毛病——因为放假。
不过这次阅兵过后,最有意思还是外网的舆论环境,油管的评论普遍比较“眉清目秀”。
有人表示川普肯定酸了。
有人表示自己相信我们没援助俄罗斯了。
还有人吐槽“当英国或美国达到全球工业产值的30%时,他们已经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入侵全球各国。”
更有比较明白的美国网友表示,“美国人应该庆幸他们的对手是中国,因为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在拥有如此强大武器的情况下保持如此克制。”
看来大洋彼岸的老百姓也充分感受到了我们充沛的“武德”了。
言归正传,让我们把视角回到阅兵本身。
这次大阅兵,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最直观的是整齐的方队阵列。
而对于我这种骨灰级军迷来说,更想分析的是新装备在体系里扮演什么角色,有哪些优势。
那么这篇,我们就从这些新装备讲起,聊聊我军未来的作战体系。
01 东风-61
先从东风-61说起。
对洲际导弹这种战略装备而言,技术亮点归根到底,也就是服务于三个目标,即“生存、到达、命中”。
而东风-61的生存性优势来自机动部署与多平台发射的组合思路,动态分散让对手难以在危机中一网打尽。
到达性则体现在远距离覆盖能力与高超音速突防和末段机动,从大气层再入后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下滑角与横向位移,配合诱饵与电子对抗,让拦截系统难以按“可预测轨道”计算。
而命中,则主要依靠复合制导。
怎么个复合法呢?
首先,惯性导航是所有导弹导航的基础,然后在飞行过程中,结合卫星校正提高航迹精度,末段再叠加适合任务的引导技术,确保达到既定的毁伤效应。
而分导技术让东风61更加难以被防御。
多弹头分导能力可以让一枚导弹在合适的阶段“分配多个再入飞行器”,同时压迫防御体系的探测、判读与拦截节奏。
同时,在阅兵介绍中“覆盖全球的打击能力”,则基本能够判断东风61的射程在两万公里以上。
而且由于机动部署,在极端情况下,东风61有能力实施可靠的二次反击。
因此,堪称全能的东风-61也就能在“三位一体”核力量中承担的是陆基一翼的“压舱石”角色了。
02 惊雷-1
再看惊雷-1。
它是空中平台发射的远程导弹,外界普遍将其归入空射型弹道或者高超声速滑翔导弹的技术路线。
它与陆基发射的最大差别在于可以“从更有利的位置出手”。
同时,空射的另一个价值是“危机可控性”。
我们军迷有句话叫“不怕六爷挂得多,就怕六爷挂一颗”。
比方两个大国之间出现严重危机,一国的战略轰炸机带弹起飞,新闻实时报道公布给全世界,这样一来,两边谈拢了可以返航,谈不拢可以发射。
所以说空基打击能力不仅能展示决心,也能给外交与军事斗争留下可调节的梯度。
技术上,惊雷-1采用分级固体推进以获得快速加速与远程覆盖,末段使用高超声速滑翔体,可以在高速下进行一定幅度的机动,压缩对手“发现——决策——拦截”的时间窗口。
因此,我们可以将之置入“三位一体”,空基一翼补齐的是“灵活可见的威慑”的那一角,与陆基东风系列的“稳”、海基巨浪系列的“隐”一起,构成立体、分层、可管理的威慑结构,堪称进可攻退可守。
03 反无人机方队
说完导弹,咱们再把视角收回到低空,俄乌冲突让“低慢小”的无人机变得家喻户晓。
它们廉价、低飞、目标小、数量多,既可侦察校射,也能投掷弹药或实施自杀式攻击。
应对这种威胁,关键不只是能打得到,还要“好用、够省、抗饱和”。
而阅兵展示的反无人机装备,就是把硬杀伤和软杀伤按成本与概率做成分层组合。
先是弹炮合一系统。
这东西机动性强、适配面广,中远距用导弹精确拦截单体威胁,近距用炮弹与近炸引信形成空中破片幕对付蜂拥目标。
而激光武器响应最为迅速、且成本极低,尤其在目标弱小、数量频繁时非常合适。
它的原理是把能量聚成窄束,稳定地照射在目标脆弱处,通过热效应实现毁伤。
优点在于反应时间几乎为零、单次拦截成本低、弹药来源于电能,便于持续作战。
虽然优势明显,但局限性也很大,比如气象烟尘就会衰减光束,而且激光武器对厚重耐热目标需要更高功率和更长照射,然而长时间照射又会考验材料的耐热问题。
正因如此,激光的合理定位是“补位”,天气与态势有利时优先负责“低空防御”,不利时与导弹和火炮彼此接力。
这三者里边,高功率微波是面杀伤。
常用微波炉的都知道,微波加热是从里往外热的,而微波武器就是用电磁脉冲,穿透无人机外壳,烧毁内部精细的电路板、处理器和导航模块。
因此,它能够以定向能量破坏无人机电子系统,对密集蜂群无人机有奇效。
而且微波武器也代表了另一种创新战术思维——
不一定要摧毁物理结构,使其失效同样是有效的拦截。
那么把这三者串起来,我们就能看见一个从“面压制”到“点拦截”的流程。
首先,传感器组网发现、融合算法识别优先级,然后用微波“削减密度”,再用激光“点清点准”,最后由弹炮系统“终端补刀”。
04 100式主战坦克
最后把目光放到老陆这边的100式主战坦克。
有不少军迷还在纠结于100式离谱的105主炮,嫌它口径小,但新一代拼的早就不是“甲多厚、炮多大”了,而是谁先拥抱“信火一体”,谁才能在战场上笑到最后。
所谓“信火一体”,就是把感知、通信、计算与打击、拦截深度耦合,让坦克不只是“火力平台”,而是更大程度变成一个“信息节点”。
所以服务于这个需求,我们的军工人把100式主战坦克变成了一个“陆地宙斯盾”。
围绕车体布设的分布式光电与GL-6主动防御系统的四面无死角的毫米波雷达,为100式提供了无死角的态势感知,配合算法提升对步兵、无人机、反坦克弹药的早期识别以及主动防护系统对敌弹炮的硬杀伤或软干扰,把受击概率压到无限接近于0。
而被动防护通过复合装甲、舱内抗爆、弹药与乘员舱隔离等设计,提高了生存率。
同时,火控与协同方面,数字化车内网络把坦克接入更大的战术互联网,与步兵分队、炮兵、无人机和上级指挥共享目标信息,让“谁先发现谁指示、谁条件最好谁开火”成为常态,而且还有驾驶员和车长的头显,上期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这东西怎么做到“瞪谁谁怀孕”的了,这里不再赘述。
同时,坦克还能携带小型无人机,把“眼睛”前推到几公里外,先确认再开火。
可以说,在如今我军的合成营营级战术群里,100式与步兵战车、工兵车辆、野战防空、无人系统一起承担的是“整体推进”的任务,典型作战不是坦克单打独斗,而是“侦察—压制—突击—稳控”的链条协同。
05 我军未来的体系是怎样的
那么把这几类装备重新拼回全景,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体系化”,也就是都在同一个网络里,互相联通。
它的中心是把“发现——解析——决策——打击——评估——再发现”的循环压缩到秒级甚至更短,并在复杂对抗中保持韧性。
具体来讲,就是前沿节点就近处理高时效数据,后方做汇总决策,同时为了让链路不断,通信会采用多条并行的路子——卫星、对地微波、短波、电台网、中继无人机、甚至有线光纤,彼此备份,谁被压制就由谁接力,确保重要指令始终“有路可走”。
而“发现”的能力会从传统的点状变成网状。
天基与近天基平台提供广域预警和大范围监视,高空长航时无人机与大型预警机负责空域编组与精细识别,雷达、声呐与被动侦察设备补齐低空与水下的空白。
多源数据通过我军的C4IRS“千手观音系统”的算法融合,会在回传数据时,给出“这是哪一类目标、处在什么态势、接下来可能做什么”的综合判断。
越靠近第一线的传感器,越强调抗干扰与隐蔽布设,而越靠近后方的节点,越强调算力与长期积累。
侦察与打击之间则由“传感器——射手链”打通,也就是谁先发现、谁临近、谁把握更大,系统就把射击权分配给谁。
导弹、火炮、无人机、空地弹药都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接入统一火控,使一次打击既高效,也可追踪效果并立刻进行二次攻击。
面对对手的干扰与欺骗,系统会通过“多看一眼、从不同角度同时看”的办法降低假目标的影响,用时间与几何交叉来辨别真伪。
同时,编组方式也走向了“分布式杀伤”。
大量可消耗、价格适中的无人设备会承担大部分前沿侦察、诱饵与消耗任务,而类似100式主战坦克、野战防空、电子对抗车这种信息节点级别的平台则会与一线战场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做指挥中枢或远程精确打击。
这样即便个别节点被摧毁,整体网络仍能靠其他节点维持运转。
这套逻辑其实在海上一样实用。
我军无人艇,无人潜航器前出侦查,与舰载/岸基无人机构成多轴线协同。
同时在水下,通过固定与机动声学阵列、智能鱼雷、智能水雷与反潜直升机共同织起反潜网,让敌潜艇难以无声通过。
而在空中,歼-20S带队,“忠诚僚机”负责穿插、诱饵与压制,前者少暴露、后者多出手,把风险与成本更合理地分配出去。
所以从本次阅兵展出的装备体系可以看出,在我军设想的未来战争体系中,电磁和网络将成为贯穿全场的第一要素。
而把这些要素与前文的五类装备合在一起看,情况就更明显了。
东风、惊雷、巨浪系列稳住底线、提供梯度,是和平压舱石。
反无人体系和激光武器维持低空秩序,是保障战术环境的工具。
像100式主战坦克这种前线信息节点则是把信息与火力消化成地面控制力,是把优势落到地面结果的抓手。
结语
可以说,通过这次阅兵,我们重新定义了军队现代化。
现代化不是某些人眼中的装备参数斗兽棋,不是某型主战坦克的天顶星科技贫铀装甲,而是在于体系之间更快的循环、更稳的协同、更合理的成本结构和更强的抗打击恢复力。
我们已经从平台对抗转向体系对抗,已经从火力主导转向信息主导,已经从人力密集转向科技密集与智能加持。
这些新装备正是这条轨迹上的关键节点。
最后,别忘了我们发言人说的一句话——
本次阅兵展出的,是我军已全面列装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