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场的贡献和国共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消长历史

我们先从兵力部署来看1931-1941-1945年的抗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格局,来了解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场的贡献。

【太平洋战争前】中国是日军的主战场

1931年日本关东军为1.5万人,卢沟桥事变前在华日军达38万人,1941年底达110万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驻军不到7万人,其中夏威夷珍珠港美军4.5万人,菲律宾1.9万人,关岛仅500人。

英军在远东的兵力1939年约1.45万人,包括香港和马来半岛各6000人。1941年英军在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的兵力增加到14万人。

苏军1934年在远东的兵力约23万人,1941年6月达70万人,1941年底到1945年远东兵力保持在110-130万左右。1945年8月远东兵力增到175万。

我们来观察日军在正面战场对付国军和日军占领区对付共军(八路军,新四军)兵力布局的变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在关外兵力19万人日本关东军仅1.5万人日军在东北的总兵力为3万人。如果东北军抵抗,日军没有胜算。但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抵抗,等国联介入。导致日军气焰大张。在获得东北的战略物资后,大举入侵华北。

1938年日军在华兵力60万人,其中80-85%用于正面战场对付国军,国军兵力280-300万人15-20%用于敌后战场对付共军(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约18-20万人

1940年日军在华兵力70万人,其中60-65%用于正面战场对付国军(260-280万人)35-40%用于敌后战场对付共军(40-45万人)

1941年日军在华兵力75万人,其中50-55%用于正面战场对付国军(250-270万人)45-50%用于敌后战场对付共军(50-55万人)

【太平洋战争后】中国战场拖住日军兵力60%共军超越国军成为拖住日军兵力的主力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大量日军调往东南亚和太平洋。驻华日军有所减少。1942年日军在东南亚达40万人,太平洋战场15-20万人,海军35万人。1943年日军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兵力达80-90万人,占日军总兵力的40%。60%兵力拖在中国战场。

1942年日军在华兵力55万人,其中30%用于正面战场对付国军,70%用于敌后战场对付共军,目的在打通交通线,支持日军在东南亚的战场。

1943年日军在华兵力70万人,其中45-50%用于正面战场对付国军(240-260万人)50-55%用于敌后战场对付共军(60-65万人)

1945年日军在华兵力60万人,其中40-45%用于正面战场对付国军(430-450万人,国军人数暴增,因为重新收编了原国军投降日军的伪军),55-60%用于敌后战场对付共军(120-13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国军投降日军成为伪军的人数约130万人,超过日军人数。

更为奇特的是,国军丢失东北,华北,上海,南京之后,一直没有对日宣战。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后的第二天1941年12月9日蒋介石才正式对日宣战。十四年的抗战历史,官方记录只有八年抗战。这是二战史的奇葩。

日本军国主义必败的军事战略和经济基础

从军事上看,日军没有总参谋部,也没有整体战略。陆军要打中国和苏联,海军要打美国和英国。一个小国妄想分兵打三个大国,是战争史上最荒谬的战略,必败无疑。日本军国主义至今不承认战败,要日本陷入永无复兴的可能。实在是疯狂加愚蠢。

从经济上看,日军的分兵战略,源于日本资源稀缺的现实,制约了日本的帝国梦想。太平洋战争前日军的战略物资,如钢铁和石油依靠从美国进口。太平洋战争后钢铁依靠东北和朝鲜的资源,石油转而依靠东南亚的资源。这是日军分兵战略的经济逻辑,所以陆军要打中国,海军要打日本。日军分兵战略的经济逻辑是日本的资源稀缺。

日本军国主义必败的深层原因是狭小的国土,没有足够的资源能实现进攻中国,美国,或苏联这样的资源和人口大国。

国军抗战节节败退的原因

国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打阵地战,通常2-3倍于日军,但是武器,军力,战术都不如日军,损失惨重。只有台儿庄和长沙会战重创日军,国土大片丢失。卫立煌等国军将领也请朱德介绍过共军的游击战略,但是无法实行。因为国军的病源补充靠拉壮丁,而非共军的减租减息,发动群众,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军高级将领敢打,才能督战下级军官死战。一旦分散兵力搞游击战,士兵抢劫老百姓,造成国军得不到民心的支持。国民党在大后方的经济也充满了投机局面,没有能力建立战时军事工业,只能寄希望于苏联和美国的外援。所以,太平洋战争后,国军的节节败退,也使美军看到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国军抗日战争还能坚持十四年,而内战失败只有三年。其军事,经济,金融,和政治的教训都值得海内外的中国人深思。

【附注】本文数据来自豆包。欢迎读者比较其他数据来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