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见证大国风采,每一帧都热血
置于现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中国依然积极向外界释放友善信号的同时,如1984年一样,也展现出捍卫国家荣誉的坚定信念。
作者|冯道
编辑|晶晶
排版 |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8月27日,国台办发言人就“是否邀请台湾人士来北京参加活动”一事答记者问,并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因此将邀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
并指出“抗日战争是全民族谱写的壮丽史诗,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两岸同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团结一致、携手同心。”
随着九月三日的临近,此次中国举行的相关大型活动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阅兵仪式。
根据资料,新中国历史上除了“逢十而阅”的传统外,在一些特殊节日或正经历特殊历史事件时,也会开展阅兵活动。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首次阅兵是在2015年,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当时引发的社会关注和今天一样:
当天空响起隆隆声时,很多人抬头望向天空,看见空军的战机和武直掠过。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们转身又打开电视机和手机,体验不同维度的实时感受。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阅兵”是最直观地感受国家军事力量的形式。对于变幻莫测的世界而言,中国阅兵的含金量与承载的历史意义、当时的国际局势等,基本可视为一种外交“语言”。
因此,当立足“九三”,回顾与阅兵有关的影像资料,会发现中国自1949年之后,在历次阅兵的同时,也反映出每个阶段的民族情怀与国家意志。
01
84封神 承上启下
1986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陈凯歌执导、高力力编剧,孙淳、王学圻、吴若甫、关强等主演的电影《大阅兵》在国内上映。故事背景置于建国35周年国庆前夕,解放军某部选拔参加阅兵式的士兵,几位士兵和训练教员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小事,然后串联成一个关于“军魂”的故事。
《大阅兵》也是目前几乎唯一一部直接以阅兵为题材,反映受训士兵真实生活的影视剧。它将官兵在训练期间的对立与和解较为真实地展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也在片中客串出演。同年他主演的电影《老井》连获三项影帝。
彼时尚年轻的陈凯歌与张艺谋都是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摄制组的成员,阅兵这种充满仪式感的题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最终决定拍摄这部电影。
他们的创作动力在当时同样具有普遍性,因为当年还有一部战争题材影片上映——
由谢晋执导,吕晓禾、唐国强、何伟等主演的《高山下的花环》。
直到今天,童超老师饰演的雷军长那句“有位贵妇人……”配合唐国强饰演的赵蒙生面红耳赤的特写依然为网友津津乐道。
这也是新中国截至今天,唯一一次非“逢十”阅兵的原因:
国庆35周年参加阅兵的解放军官兵,大多是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
今天在网上查找,依然能看到84阅兵的完整版视频,从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已经经历过血战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89年结束)将士们,身上散发出的肃杀之气。“沙场秋点兵”这句诗便有了具体的呈现。
对于刚刚摆脱运动桎梏的中国而言,它以决然的姿态正告全世界:
我们有能力迎击一切来犯之敌。
在84阅兵前,鉴于特殊历史原因,新中国只举行了两次阅兵仪式。
一次是1949年,影像资料中阅兵式展现的内容不多,参加阅兵的解放军部队装备也五花八门。
另一次是1959年欢庆国庆10周年,当时军队装备相对统一,苏式军服和武器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的军容风貌。
1984国庆阅兵,对于改开初期的中国来说,意义十分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4年,国家面对过几次边境局部战争,其最受国际关注的有三次。一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一是1969年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再一个就是1979年—1989年的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三次局部战争都是在冷战背景下进行的,美苏全球争霸期间,部分国家与中国发生冲突,“古巴导弹危机”使得美苏剑拔弩张无暇东顾,使得“只有白象受伤的世界”达成。
随即,中美苏三国因意识形态和霸权与反霸权问题纠葛数十年,更一度面临来自北方边境的巨大压力,直到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彰显了解放军的惊人战力。
1984国庆阅兵在此背景下举行,该阅兵的姿态在于正告某些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国家——
在事关国家利益和领土安全问题上,没得商量。
战火熄灭后,中国人再看到子弟兵的面容,则要等到1999年国庆50周年了。
02
世纪阅兵 锋芒正盛
1999年国庆50周年大阅兵在相关纪录片中又被称为“世纪阅兵”。
这一年,中国先后迎接香港与澳门的回归,在国庆50周年庆典上,两地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受邀参加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阅兵方阵上亮相的95式自动步枪、凯夫拉头盔等反映出世纪之交解放军的单兵装备水平的提升。
同时,1999年的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也并不和谐——
南海撞机、钓鱼岛争端、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台海危机爆发……
最重要的是,没有航母。
2012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服役。当时内地网民们纷纷发图悼念刘华清将军(1916年10月1日—2011年1月14日)。
20世纪80年代刘华清将军访问美国,在航母上踮起脚尖看着舰载直升机的抓拍图片至今仍广为流传。
而彼时没有航母的中国,面对诸多老牌帝国主义的谈判,依然保持坚定立场。并在香港、澳门回归的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
回归当日在两地分别派驻解放军象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表态,也让临时更换97式军服的驻港、驻澳部队的亮相,被视为小范围的阅兵仪式。
1999年的国庆50周年世纪大阅兵,标志着改革开放渐入佳境的中国展望世界,崭露头角。实际上,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到了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三军换装的07式军服和飞跃北京上空的歼-10战机,都向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宣告:
经济腾飞的中国,军队面貌与军容军威依然值得赞誉。
2009年国庆阅兵,从新军服的装备(包括本世纪初新警服的换装)都释放出一个信号:
中国摆脱了长达五十多年的苏式装备和服装设计的影响,积极融入世界,参与诸多重大国际活动(包括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并在航空航天、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
同时,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让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情绪达到了一个峰值。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
两年后的2017年,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基地阅兵式在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举行,这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第一次为建军节举行的盛大阅兵式。
该基地位于乌兰察布四子王旗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占地1066平方公里,前身为坦克师战术演习场,海湾战争结束后,解放军深刻意识到信息化战争对传统战争的颠覆性,因此开始在该地举行多次军事演练。
2003年基地正式对外开放,向国际展示自1990年初开始至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多兵种协同演练、信息化对抗战争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该阅兵式有专门的新闻纪录视频可供网上查找。
真正将阅兵式以专业纪录片分解讲述的,则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录片《此时此刻·2019大阅兵》。当年10月2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在北京举行了该片首映式,向观众呈现国庆70周年阅兵的现场盛况,让观众在大银幕前感受阅兵的震撼。
此外,芒果TV于2020年推出的军旅题材纪实作品《战旗美如画》,该片以庆祝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中的战旗方队为背景,选取了七面具有历史意义的荣誉战旗,记录七位当年军人的事迹。
2019年国庆大阅兵上,三军紧跟世界潮流换装的数码迷彩作训服及国产自研预警机、战斗机颇为瞩目,191系列新式步枪也在阅兵式上首次亮相。军容军貌较之十年前又是不同。
本次国庆阅兵结束后的当年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山东舰服役,有别于“辽宁舰”在原“瓦良格号”航母船体上的试验性技术探索,“山东舰”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国产航母。
在此之前,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已于当年下水。
至此,解放军海军正式进入“蓝水时代”。
03
光影传承 拭目以待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阅兵,观众可以从相关影像资料中看到随着国家发展,解放军代表本国军事力量的可喜变化。
2019年之后至今,阅兵式给予国人的精神影响在于有信心抵御外部力量的武装侵犯。尤其是本次“九三”阅兵前,人们对此次阅兵是否还会展现更多先进武器众说纷纭。
仅从解放军对外战略部署规划和军种职责变化上分析,结合历次阅兵的细节,不难看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陆军”时代走出来,重视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军种的技术与装备发展。
以海军力量为例,2021年至今,075型两栖攻击舰服役数艘,国产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尺寸直逼美国“福特”级航母,076型两栖攻击舰船体尺寸更超过“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并使用双舰岛+斜角甲板+弹射器设计。
这种两栖攻击舰于军事意义上还有一个别号:
夺岛利器。
在新世纪,中国愈发重视海洋权益和可能由海上而来的威胁,对于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底线问题未变。
至于早在2019年国庆阅兵时亮相的战略弹道导弹,当时的网民更亲切地称为“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尤其置于现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中国依然积极向外界释放友善信号的同时,如1984年一样,也展现出捍卫国家荣誉的坚定信念。
“苦不苦,想想民族屈辱!”
“累不累,想想革命前辈!”
8月27日,媒体在采访北京郊外正在接受阅兵演练的官兵时,这群“最可爱的人”们如是说。
据悉,整场阅兵式预计持续70分钟,由阅兵式和分列式两大环节组成,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坚定不移的国防决心和科技创新能力。
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次阅兵式是否能像2019年国庆阅兵那样,有专门专业的纪录影片保留下这一光荣神圣的时刻,同样值得大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