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带大王”陈秉志炒楼得心应手,现今豪宅拍卖,遭入禀破产
在香港财富传奇的名册上,“磁带大王”陈秉志的名字承载着产业辉煌与地产豪赌的双重烙印。
他从一盒盒录音带起家,建立起横跨全球的磁带王国,却在时代浪潮中毅然转身,将数十亿资本掷入香港楼市的惊涛骇浪。他的故事,远非简单的炒楼发家史,而是一部产业资本向地产金融跃迁的微观史诗,更是一曲高杠杆扩张遭遇周期逆风的时代悲歌。
跌宕起伏的“磁带大王”陈秉志炒楼记
陈秉志1988年购入的薄扶林海景豪宅
据香港媒体报道,有“磁带大王”之誉的香港富豪陈秉志,近来因陷入财务危机,持续出售手上物业资产。近日,他作价2.6亿港元脱手荃湾核心地段大鸿辉地下铺位,引发外界的关注。
2012年5月,陈秉志从杨受成的英皇集团购入“英皇娱乐广场”全栋,而次月大鸿辉集团则斥资6亿港元购入其中含地库在内的5层,将大厦改名“大鸿辉荃湾中心”,此后,陈秉志逐层出售此栋物业。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2月,陈秉志将2017年以约1.14亿港元购入的大埔广福道商铺出售,持有8年亏本6350万港元离场。
在今年5月,陷入经济困境的陈秉志,不得不将1988年购入的薄扶林海景豪宅拍卖还债。据悉,他于1988年以2350万港元购入此豪宅,一直自住至今年,但由于2021年向“台湾首富”蔡明忠、蔡明兴昆仲旗下的富邦银行借贷,因为拖欠其中一笔约3.5亿港元的贷款,此豪宅作为抵押品,由银行接管后拍卖。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在炒楼上“得心应手”的“磁带大王”陈秉志,今年因财务困难,被4位债权人(注:4家财务公司)联合入禀法院申请破产,涉及欠款仅约8000万港元。
陈秉志,被誉为香港“磁带大王”,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创办的亚美集团,在上世纪曾是全球最大的录音带和录音带及光碟制造商,后来,在磁带需求下降后,他走上了投资地产的“炒楼”之路,除了香港外,也投资内地房地产,包括广州、惠州、东莞等地。
在炒楼“得心应手”,作为香港资深投资者的香港亚美集团总裁陈秉志伉俪,情系桑梓,热衷慈善公益,透过“志媚基金”及“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在内地慈善捐赠超亿元。
今天,我们不妨像“倒带”一样,追忆“磁带大王”陈秉志炒楼记。
“磁带大王”陈秉志
第一幕:磁带王国的夕阳与地产野心的黎明。
上世纪70年代,陈秉志创立的亚美集团,凭借庞大生产力(20万平方米自资厂房)成为全球磁带产业隐形冠军。3M、Sony、TDK等国际巨头均是其客户,一盒盒磁带如金流般滚滚而来。然而,陈秉志的嗅觉远超同侪。当数码化浪潮尚在远方涌动,他已窥见传统媒体载体的黄昏。90年代末,他做出最重要的转向:将产业积累的巨额资本,投向香港这片寸土寸金的钢筋森林。
他的早期投资已显露“枭雄”本色:比如,他是民生商场围猎者:2016年联手“小巴大王”马亚木等,斥资11.5亿港元夺下青衣长康商场;2021年再以13亿吞下葵涌安荫商场及荃湾石围角商场。这些扎根社区、现金流稳定的“民生堡垒”,成为其早期重要财源。
又比如,他是旧楼翻新炼金术大师:2012年,他豪掷重金从英皇集团购入荃湾英皇娱乐广场(后易名大鸿辉中心)。这步棋堪称经典:收购全幢后,他精准施展“分层拆售”策略——如同庖丁解牛般将整栋大厦化整为零。近期以2.6亿港元成交的众安街地铺(平方英尺价高达34,588港元,月租123万,回报率5.6厘),正是此策略的延续成果。同年他更以近亿购入嘉湖新北江商场二楼,显露对翻新改造的偏爱。
还有,我们也见到了“澳门广场”赌局:2014年与周焯华(绰号“洗米华”)斥资6亿购入上环信德中心三楼,砸下7000万翻新为“澳门广场”后分拆招租(现高力正代理拍卖其中130个商铺)。这不仅是物业投资,更像一场对博彩旅游经济的隐性押注。
此时的陈秉志,像一位深谙香港地产“炼金术”的巫师:低调收购地段优越但陈旧的物业,施以翻新改造的魔法,再通过分拆出售或精细化租赁,点石成金。产业资本的雄厚实力,让他能在波动的市场中稳坐钓鱼台。
陈秉志(前排左2)出席香港福建社团的活动
第二幕:巅峰豪赌——402亿中环中心与杠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果说早期投资是稳健布局,2017年那场震惊全港的交易,则将陈秉志的野心与风险暴露无遗。他联手多位中港投资者,以惊天价402亿港元购入中环中心75%业权,一度持有其中7个整层。这座矗立于香港金融心脏的超甲级写字楼,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的顶峰。
然而,这笔交易的“天价”光环下,潜伏着致命危机:其一、高杠杆幽灵。据财通社等媒体披露,陈秉志在此役中大量运用金融杠杆。巨额借贷如同双刃剑,在市场上行时放大收益,下行时则成索命绞索。
其二、周期逆转三重奏。交易后不久,香港接连遭遇中美贸易战冲击(2018)、社会事件动荡(2019)、新冠疫情封锁(2020-2022)。三重打击下,中环写字楼空置率飙升、租金暴跌。2023年陈秉志以约6.75亿“微利”出售25楼全层(平方英尺价约2.7万),虽自称获利,但相较财团整体购入均价,媒体估算实际折让高达18%。这笔“标志性资产”已成烫手山芋。
中环中心一役,是陈秉志从“产业实业家”彻底转向“金融地产玩家”的分水岭。对资本杠杆的过度依赖,使其暴露在宏观经济风暴的无情冲击下。
陈秉志以8.7亿港元出售中环中心38层物业
第三幕:杠杆断裂:从“大王”到“债户”的残酷转折。
2023年底,危机如海啸般袭来。陈秉志公开承认因拖欠富邦银行约3.5亿港元贷款,其持有37年、升值17倍的自住豪宅已被银行接管拍卖。这座见证他财富巅峰的堡垒,最终成了抵押品沦陷的标志。财务困境如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
蚀本大甩卖:2024年2月,大埔广福道银行铺以5050万港元蚀让,较2017年购入价1.14亿港元惨蚀56%(6350万)。近期荃湾大鸿辉中心地铺以2.6亿易手,虽有5.6厘回报,亦被视为减债套现之举。
资产大拍卖:除前述信德中心“澳门广场”被接管放售,其持有的北角渣华道321号(前柯达大厦一期)全幢工商物业,也以10亿港元叫价急寻买家。曾经的收购猎手,已成被迫清仓的卖方。
昔日“磁带大王”的光环,如今被“财务困境”、“银行接管”、“蚀本离场”等字眼笼罩。高杠杆扩张在经济周期逆转、资产价格下跌时,终成吞噬财富的无底黑洞。
陈秉志“炒楼”浮沉录,映照香港经济深层密码
香港亚美集团总裁陈秉志
“磁带大王”陈秉志的个人兴衰,绝非孤例,而是解读香港经济基因的关键切片。
首先,产业空心化下的财富焦虑。从磁带大王到地产大亨,陈秉志的转型是香港制造业凋零的缩影。当实体产业利润日薄,巨量资本本能涌入房地产寻求保值增值,加剧了经济结构的畸形与风险集中。
其次、地产金融化的致命诱惑。香港低税率、资金自由流动的环境,使房地产极易被金融工具包装。陈秉志从买铺收租,到运用杠杆收购天价地标,体现了资本逐利下“实业-地产-金融”的三级跳。然而,当物业成为金融衍生品的抵押物,其价值波动便与金融系统稳定性深度捆绑。
再者、高杠杆周期下,繁荣的催化剂与崩溃的导火索。低息环境助长了陈秉志等投资者的大胆扩张。但当黑天鹅事件叠加(疫情、地缘政治、利率转向),资产价格下跌触发抵押品价值不足,银行抽贷,流动性瞬间枯竭,杠杆从登天梯变断头台。中环中心案与其豪宅被接管,是这一机理的残酷注脚。
还有,民生商场是一把稳定现金流与政策风险的双面刃。陈秉志早期钟情民生商场,看中其抗周期性强、租金稳定的优点。但此类资产亦易受政策影响(如领展拆售风波、政府对垄断的关注),且资本增值潜力通常低于核心区贵重物业,在需要快速变现偿债时成为掣肘。
最后、“狮子山精神”与路径依赖的悖论。陈秉志敢于从制造业跨界地产,体现香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但当“地产创富”路径被反复验证成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低估周期转换的杀伤力,在市场狂热中忘记杠杆的危险。
陈秉志2.18亿港元接手的北角海峰园车场
陈秉志的困局,恰逢香港经济寻求突破的关键节点。港府力推“北部都会区”、“明日大屿”,鼓励创科发展,试图摆脱对地产金融的单一依赖。陈秉志从磁带制造到地产豪赌再到债务泥潭的一生,为香港敲响警钟:依赖地产与金融杠杆的增长模式已触及天花板。
未来香港的繁荣,在《一波说》看来,需在以下方面破局:
一、产业再造:重振高端制造、吸引科创企业,创造地产外的财富增长极。
二、金融稳健:强化杠杆监管,防范房地产过度金融化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民生为本:平衡资本利益与市民住屋需求,避免社会矛盾激化。
陈秉志的故事,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个人商业史,更是一面映照香港经济深层结构与时代挑战的明镜。
当“磁带大王”的传奇蒙上债务阴影,它不仅是一个枭雄的黄昏,更预示着一个依赖地产金融旧模式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香港能否真正转身,开辟出一条多元、创新、可持续的新路?答案,仍在书写中。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