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零添加”成为营销话术:溪木源敏感肌护理赛道的概念泡沫

2025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新规,明确禁止食品行业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表述进行配料强调。这一举措源于食品企业通过概念偷换规避监管的乱象——例如宣称“不添加某类甜味剂”却使用其他甜味剂,或通过替代成分转移公众对核心安全指标的关注。然而,在食品安全领域已成历史的“零添加”概念,却在化妆品行业持续野蛮生长,以敏感肌护理头部品牌溪木源为代表的企业,仍在大肆宣传“0酒精”“0致敏成分”等话术,引发行业对营销伦理与监管滞后的双重质疑。

500

食品行业的“零添加”禁令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企业通过强调“无某类成分”转移消费者对整体安全性的关注,甚至利用替代成分制造合规假象。例如千禾酱油宣称“零添加”却检出镉超标,其“0系列”商标被指与实际工艺脱节。这种现象在化妆品行业同样存在:溪木源山茶花系列产品宣称“0传统防腐剂”,但实际添加了多元醇类替代物,而欧盟已将22种多元醇纳入防腐剂监管,日本也将赤藓糖醇等认定为“防腐剂替代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本质上是利用中国立法滞后进行的营销投机。

而化妆品宣传中的“零添加”往往与安全性形成虚假绑定。例如溪木源宣称“0激素”,但国家法规早已明确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激素,此类宣传如同“戴帽子声明自己不是外星人”般荒谬。而“0传统防腐剂”与“非传统防腐剂”在防腐功能上并无本质差异,仅作用机理不同,却被包装成技术突破,实为成本更高的营销噱头。

500

溪木源将“零添加”与“天然成分”深度绑定,宣称“山茶花提取物”“南五味子”等植物成分具有舒缓功效。然而,这些天然成分需借助合成技术才能稳定起效,最终配方与同类产品差异有限。例如其山茶花系列产品虽标注“0酒精”,但检测显示仍含微量乙醇,只是浓度低于行业阈值。这种“低剂量存在”既涉嫌虚假宣传,又可能因个体差异引发过敏反应。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溪木源在成分表中明确标注“(日用)香精”,而香精是敏感肌常见致敏原。此外,其产品中含有的“灰毛豆”“南五味子”等植物提取物,虽被宣传为“天然”,却可能因交叉反应导致敏感肌不适。这种“天然成分≠安全”的认知落差,正是企业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制造的陷阱。

概念误导直接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2025年6-8月,溪木源多款产品因过敏问题遭集中投诉,涉及拼多多、抖音等多个渠道。消费者反馈使用后出现“烂脸”“停工”等严重后果,但商家普遍以“优惠券补偿”“自付运费”等方式推诿责任。例如7月21日一例因过敏误工的案例,仅获55元优惠券补偿,引发舆论哗然。

面对乱象,监管部门与企业需共同破局。广东省已率先出台《纯净面膜技术规范》,对“零添加”概念作出明确界定,要求企业披露替代成分的功能属性。这一举措为行业树立了范本,建议将类似标准推广至全品类化妆品。

企业层面,真正的竞争力应源于技术创新而非话术包装。溪木源虽拥有舒敏安™、氧白因™等专利成分,但其宣传仍过度依赖“零添加”概念,导致产品力与品牌形象割裂。当“零添加”在食品行业成为历史,化妆品行业的监管升级与企业自律已刻不容缓。消费者需提升成分认知能力,警惕“天然”“安全”等模糊表述;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标准,填补替代成分的监管空白;而企业更需明白:真正的护城河是经得起检验的产品力,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编织的营销泡沫。唯有如此,中国化妆品行业才能从“概念竞争”走向“价值竞争”,在全球市场中赢得真正的尊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