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信健康闯关港股:医药支付“补缺口”真能炼出一条黄金赛道?

50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文华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镁信健康迈出了向国际资本市场进军的重要一步。

前不久,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开启赴港上市之路。

镁信健康不是医院、不是药企也不是保险公司,它是一个“中间人”,连接着医保、商保、药企及患者的“支付平台”。因此,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医疗生态边界的挑战。

挑战八年,镁信健康成果显著。历经7次融资,估值从1.5亿飙升至超过百亿。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医保压力加剧、商保制度重构的大背景,而这也最终汇集成其重塑中国医疗多元化支付的底气。

500

当下,镁信健康早已成为观察中国医药多元支付平台发展的一面镜子。当它走到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外界对其的审视开始转变:镁信健康能否成为“医药支付平台”这一新物种的代表样本?

1、平台型企业能否真正驱动飞轮效应?

传统医疗支付的链条是一个“不可能三角”:患者付不起、药企进不了医保、保险公司控不起风险。

以医疗支付体系的结构性失衡现状为例。虽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已经覆盖大部分医疗支出,但个人自付金额仍然高企。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显示,2024年,这一比例达到约43%。此外,医保之外,商业保险和药企之间几乎没有直接通路。

一早,镁信健康就开始了“打通三端”的布局。

与传统意义上的DTP药房或保险公司不同,镁信健康作为一个以数据驱动、技术赋能为核心的“平台型支付服务商”,通过创建一个连接三方的“支付中枢”,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机会。

500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具体来看,这套新范式包括三个维度:为药企提供“智药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把药纳入保险支付体系、降低患者支付负担;为保险公司提供“智保解决方案”,支持商业健康险和惠民保项目;为患者提供“一码直付平台”,整合药品、医疗、保险资源,这里的“付”不仅是支付,更是稀缺医疗资源、高效理赔等 “一站式交付”服务。

由此看来,这套模式早已脱离传统第三方的“通道和中介”的线性角色,而是通过平台型的集合效应持续放大“飞轮效应”,让供给和需求在闭环中彼此加速。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疗支付不是电商,并非流量生意,“飞轮”能否真正“飞起来”,还要看它能不能在药企、保险、患者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协同。

招股书显示,镁信健康2024年平台支付总额GPV高达397亿元,服务保单超3.93亿份,合作药企140家、保险公司90家。从这个层面看,这种模式不仅挖掘了患者的进阶的医疗需求,也开拓了医药支付的新市场。

同时,镁信健康的发展也已踩下了“油门”。招股书显示,2024年,镁信健康实现营收20.35亿元,较2022年的10.69亿元实现约38%的年复合增长率。

2、坚持长期主义,终于按下“加速键”

企业的发展成果,可以在财务数据上有明显的体现。镁信健康也不例外,其正用稳健的数据印证自身模式的有效性。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镁信健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69亿元、12.55亿元及20.35亿元,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年复合增长率38%;此外,净亏损也从4.46亿元降至0.76亿元,正逐年收窄。

500

对于亏损的原因,招股书称“主要源于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技术开发、平台搭建、团队扩张等”。

这种做法实质是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惯用的“先投入、后盈利”的逻辑,在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中并不罕见。但与传统互联网平台不同的是,镁信健康所构建的,不只是支付通路,而是一个跨药企、保险公司和患者三端协同的运营操作系统。

将视野放到更大的市场来看,这种“平台化+长期主义”的做法与国际市场上如PBM(药品福利管理)类似模式一样,本就不以短期盈利为评判标准。例如,美国的CVS Health、Express Scripts等公司,正是通过构建这种平台型能力,实现了长期增长与盈利。这些PBM巨头,都是千亿市值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镁信健康的亏损更多是“战略亏损”而非“经营性亏损”。其亏损结构中,非持续性开支(如系统搭建、团队扩张)逐年递减,平台单位成本也在持续下降。这意味着,镁信的亏损并非为了“烧钱换规模”,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可持续、可扩展的医疗支付基础设施。

从外界来看,镁信健康最大的优势不只是“连接”——而是在连接药企、保险和患者的同时,去撬动未被满足的医药与商保需求,并在产业发展步入瓶颈后挖掘新的增长空间。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镁信健康的长期主义理念也比较明显。如构建AI平台mind42.ai,目前累计拥有3.85亿条理赔数据,AI审核覆盖率超过60%。同时打造了国内首个商保专属医生网络,联动超6000名专家医师。这些能力,是DTP药房、传统中介,甚至部分保险公司都难以复制的。

镁信健康在自身的实力积淀与行业向上的叠加之下,未来上升潜力势必进一步放大。

3、政策、行业与资本共振,镁信健康踩对节奏

当下,冲击港交所对镁信健康而言,恰遇政策窗口、业务增速与资本热度三线交汇。

首先是政策利好。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官宣“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并明确将与2025年国谈同步进行。这标志着中国医药支付体系正式进入“多层次保障”时代。在政策之下,医保与商保之间的支付壁垒被打通,药企获得更高效的入保路径,同时扩大了保险产品的覆盖范围。

这一政策驱动,无疑使镁信健康的生态位打造变得更为有利。因为相比DTP药房、传统中介,镁信健康的整合能力、支付中枢能力,都更易承接住这波政策红利的释放。

500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其次是在行业洗牌中抢到有利位置。当前,医药支付赛道正经历一轮深度整合。DTP药房、保险科技、健康管理平台等细分领域,正经历一场从“野蛮生长”到“理性竞争”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具备平台能力、数据能力、支付能力及服务能力的企业,势必成为最终赢家。而镁信健康正是行业中少数几个具备这些综合实力的公司之一。

最后是资本回暖。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已有18家医疗大健康企业成功上市,募资总额超过180亿元。可见,资本市场对医疗赛道的热度正在回升,尤其是对镁信健康这类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司而言,会更加青睐。

从这些角度来看,镁信健康的上市,不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增强合作伙伴的信心,更为其后续的业务发展和基建网络等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在「子弹财经」看来,手握先发优势与战略主动权的镁信健康,正大步进入价值兑现的新阶段。

4、结语

镁信健康的IPO,不只是这家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更可视为中国医疗支付模式的一次“重构”实验。

它在医保之外,试图建立起全新的支付通路,在药企和保险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在患者与医疗资源之间打造了一个交付闭环。

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三条通路的协同与平衡。这注定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目前来看,镁信健康已经跑通。

未来,在资本的加持之下,镁信健康能否走得更快、更远,将成为关乎中国医疗多元支付体系未来格局的重要参照。其意义不言而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