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说,真的有“轮回”?
最近,清华大学天文系副教授蔡峥在《瞭望东方周刊》的访谈中说,可以用科学来证明“累生累世是真实存在的”!
这场科学与玄学碰撞的盛宴,让我们感受到了夙世因缘的浪漫。
前世的一千次回眸换来了今生的擦肩而过,《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这首歌的含金量还在不断提升……
前世今生的浪漫
薛教授用科学论证“轮回”的观点能够击中大家的内心,是因为我们都向往着累生累世的永恒。
在电影《彗星来的那一夜》中,当彗星划过地球上空,割出的口子让原本应该互不相干的平行世界出现在了同一个时空。
但这一设定也在向观众提问:平行时空的自己,还是不是自己?
从《神话》到《步步惊心》,男女主的爱情都受着宿命的牵引,跨过时间的洪流,无惧生死,超脱轮回。
2005年上映的《神话》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秦朝将军蒙毅和玉漱公主相爱却难相守。
蒙毅死后,转世成了现代考古学家杰克,玉漱则误打误撞服下了不老仙药,在地下皇陵里孤独地等待爱人。
当前世今生的神秘面纱被梦境缓缓揭开,玉漱终于认清眼前的杰克不是与自己相爱过的蒙毅,最终选择了殉情。
爆火的清穿剧《步步惊心》也用了相似的结局。
现代白领张晓因车祸穿越到了马尔泰·若曦的身上,被迫在封建时代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耗尽了她的生命力。
若曦死后,又魂穿回了现代,与四爷胤禛轰轰烈烈的爱情像是一场从没存在过的梦。
直到张晓在博物馆看到了那个与四爷胤禛长得一模一样的男人,瞬间泪如雨下。
同样的叩问再次出现:转世后的那个人还算不算自己的爱人?
相似的长相,或许还留有相似的小习惯,却唯独少了跟你相爱的情感和记忆,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简直是be美学的巅峰。
无论是平行时空还是前世今生,本质都在探讨肉体和灵魂哪一个更重要。
是基因和细胞决定了我们是谁,还是经历、情感和记忆决定了我们是谁。
科学的尽头真是玄学?
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幻想前世今生呢?
或许是无法用科学解释和某些人“一见如故”的缘分感,或许是对现世生命消亡的恐惧,又或许是我们期待真爱能够战胜永恒的时间……
归根究底,是人生苦短,我们却希望当下时空能绽放出千千万万种可能性。
近日,蔡峥副教授用科学论证了累生累世存在的真实性,堪称一场宇宙级别的浪漫。
四五十亿年前,一颗恒星爆炸了,这场宇宙烟花秀炸出来的碳、铁、钙等元素拼成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就像蔡教授所说的:“地球上所有人都来自同一颗星星。”
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
有个冷知识:在浩瀚宇宙里,只要时间足够漫长,所有构成我们的微观粒子就会像洗牌一样,重新洗回最初的顺序,这叫“庞加莱重现”。
于是,蔡教授进一步提出:如果灵魂是粒子排列组合的产物,那宇宙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复刻出一个相似的你,这就是科学版本的“轮回”。
蔡教授又举了一个关于梦境的例子,用来证明粒子组合的相似度越高,“记忆重演”的可能性就越大。
假如你体内的粒子组合与百年前某个中枪身亡者高度相似,那他临终前的剧痛,可能会变成你梦里突如其来的心绞痛。
蔡教授用一句诗贴切地形容了缘聚缘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粒子会“标记”和我们深入互动过的人,在未来“洗牌重组”时,大家会更容易再次相遇。
我们今生所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是挚爱还是仇敌,都可能是我们前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
也难怪牛顿晚年跑去研究神学了
。
当人类开始思考世界的本质,追溯生命的本源,就不得不在科学与信仰之间摇摆不定。
而如今,在累生累世是否存在的问题上,科学与信仰似乎达成了微妙的一致,由此得出的结论还常常富有发人深省的哲思。
追溯生命本源的思考
前世因,今生果。佛家讲的是“因缘聚合”,我们在轮回中不断洗清业力,最终超脱轮回。
道家宗旨是“道法自然”,生死只是万事万物在“道”中变化流转,不必刻意追求轮回,也不必害怕它,顺应大道,返璞归真。
相比之下,儒家就非常务实了。“子不语怪力乱神”,忠君爱国和持身守正才是正道!
一些西方哲学家对轮回也有不小的争议。
柏拉图认为虽然有些知识我们从未学过,但灵魂早就会了,只是轮回封印了那些知识。
所以他说“知识就是回忆”,学习就是回忆前世,不断给自己的灵魂升级。
德国的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把轮回当做一场思想实验,借助轮回照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态度,让我们直面真实。
但现实中,有人为了轮回甚至会走极端,做出疯狂的事情。
如1978年的琼斯镇惨案,领头的人诱导加强迫900多名信徒喝下有毒果汁,追求所谓的“集体解脱”。
相信这也是一些思想家对轮回持有负面态度的原因。
英国哲学家休谟崇尚逻辑和经验,认为轮回缺乏证据,纯属想象力的产物,是无稽之谈。
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思告诉我们,轮回是唯心主义者的幻觉,是统治阶级用来安抚民众忍受现世苦难的“精神鸦片”。
蔡峥副教授提出的观点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与死、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
回顾历史,有那么多君主妄想长生不老,只因过分忧惧消亡背后的失权。
他们越想永垂不朽,就越是被时间的车轮碾成了微尘。
反倒是那些一心为国为民的伟人,从不痴迷轮回,只是在各自领域里发光发热。
即使肉体消亡,他们的精神还是能流芳千古。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深深地思念着他们,希望未来某一天能和他们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再会。
所以,是生命的长度决定了我们吗?是世俗的成就决定了我们吗?
都不是,是我们创造的独一无二的情感与记忆决定了我们。
浪漫不死,我们终将重逢。
当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回看走过的每一步路,都要提醒自己加倍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