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产化新引擎:政策与司法双轮驱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破局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数据资产化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然而,数据权属模糊、价值评估失据、流通风险高企等痛点,长期制约着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进程。近期,全国多地密集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宣传活动,通过政策制度升级与司法保护创新,为企业数据资产化筑牢制度根基,释放出“确权—用权—维权”全链条赋能的强烈信号。

国家层面正以“试点先行、梯度推进”的方式构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体系。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数据规则构建作为重点,在山西、河南、四川等17个省市启动试点,推动数据产权登记从“地方探索”迈向“全国协同”。2025年,政策焦点转向AI数据训练合法性、跨境数据流动等前沿领域,例如江苏省率先开展数据出境安全预评估试点,18家企业通过评估,132份个人信息出境合同完成备案,为数据跨境流通提供“安全阀”。

地方创新制度则聚焦生态赋能。四川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开创性地将法院、经信、科技等13个部门纳入协同机制,构建“登记—交易—融资—保险”全链条服务体系。截至2025年7月,该省登记平台已受理1981件申请,促成数据知识产权融资3.22亿元,培育出企查查、帆软软件等标杆企业。这种“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破解数据资产化“孤岛效应”。

500

司法体系通过“专业化审判+技术赋能”双轨并行,为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提供坚实后盾。长沙中院“N课一册”模式堪称典范:通过向企业发放《涉企问题解答手册》,系统梳理专利侵权、商业秘密泄露等高频风险;同时,联合经开区管委会搭建区块链存证平台,将技术合同、研发数据等关键证据“上链固化”,使维权周期缩短40%。2024年,该院审理的“文心一言”竞价排名案,首次明确“技术中立不豁免侵权责任”,为AI领域数据权益划定红线。

宜宾市市场监管局则构建了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蓝色火炬”沙龙活动,联合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确权—用权—维权”一站式指导;2025年7月举办的第九期沙龙中,五粮液、天原集团等企业现场完成数据资产评估模板填报,丝丽雅集团与商业银行达成数据质押融资意向。这种“政策解读+案例研讨+实战对接”的闭环机制,使企业登记顾虑消解率提升65%。

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制度设计破解“数据确权难、价值评估难、风险防控难”三重困境。江苏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的数据显示,完成登记的企业数据产品交易溢价率达38%,质押融资不良率仅0.7%,远低于传统资产。这印证了登记证书作为“法律身份证”的效力:在司法裁判中,登记信息成为权属认定的核心证据;在行政执法中,登记平台与市场监管、网信部门实现数据互通,形成“一处登记、全网保护”的格局。

站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历史关口,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已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随着政策制度持续完善、司法保护不断强化,企业唯有主动拥抱登记制度,方能在数据资产化的竞赛中抢占先机,让每一比特数据都成为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