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钉钉和企业微信夹缝中生存,飞书借力AI打破僵局有点难
日前,飞书发布了知识问答、AI会议、Aily、飞书妙搭等多款AI新产品。飞书希望让AI更能在企业落地,满足企业的日常运营需求。
而在国内的移动办公市场,钉钉和企业微信堪称霸主级别的存在。作为后起之秀,飞书要想在两大霸主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其实并不容易。
飞书追上钉钉、企业微信还有多远?
目前在整个办公市场,钉钉和企业微信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飞书的市场渗透率可以说非常低。钉钉在协同办公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市场份额约为32.7%,用户规模超过2亿,服务的企业组织数超过2300万家;企业微信市场份额约为25.4%,虽然具体用户数未公开,但其在企业服务型组织中广泛使用,每天通过企业微信服务的微信用户数达5亿。
在商业化进程方面,飞书同样面临着挑战,由于进入市场较晚,许多客户已经习惯了其他工具,更换工具的决策过程复杂,导致飞书在争取大客户时面临困难。
在品牌知名度方面,飞书也远不如钉钉和企业微信,后两者依托于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强大资源和市场影响力,飞书在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推广上处于劣势。
在生态整合方面,飞书的生态整合能力相对较弱,与钉钉和企业微信相比,飞书在提供定制化服务和生态合作伙伴方面的支持不够强大。
飞书目前的产品定位偏向于互联网和创意型企业,对于传统的制造型和销售型企业吸引力不足,与钉钉和企业微信相比,飞书在这些领域的经验和背景不足,难以满足特定行业的深度需求。
目前,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于使用钉钉和企业微信,如果更换到飞书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这增加了迁移成本,使得飞书在吸引新用户方面面临障碍。此外,在一些对数据安全特别敏感的行业中,飞书需要在合规性上需要下更多功夫,以赢得客户的信任。
借力AI,飞书真能破局吗?
从7月9日飞书发布的最新AI产品来看,以飞书知识问答为例,它能“开箱即用”,不依赖企业知识库构建,可以快速处理企业海量知识,让企业拥有一个懂自己的“豆包”,助力企业的AI落地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但企业数字化只是智能化的基础,B端AI落地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
尽管飞书的AI模型表现不俗,但与OpenAI的GPT系列、谷歌BERT等顶尖模型相比,在自然语言理解的精准度和复杂任务处理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钉钉、企业微信也在发力AI。7月8日,钉钉全新发布AI表格。在钉钉AI表格里,每张表、每一列、每一个单元格都是AI的入口,AI不仅能实时分析、洞察数据背后的意义,也可以快速搭建业务流程。
企业微信也在与AI进行深度融合,接入DeepSeek后,企业微信发布了“智能机器人”“智能表格”等AI功能,试图以此大幅提升企业内部协作和客户服务效率,做个低调不邀功的“摆渡人”。
由此看来,AI并非飞书的独家专利,仅仅想要借助AI就能建立与钉钉、企业微信的差异化优势,并非易事。飞书追赶钉钉、企业微信,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坚守差异化,飞书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事实上,飞书从一开始就注重与钉钉、企业微信的差异化,只要坚守这条差异化道路,相信飞书还是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从产品定位的差异化来看,钉钉侧重于内部管理和流程控制,提供打卡、审批、周报等功能,适合需要强管控和流程规范的企业;企业微信注重连接企业内外资源,实现微信生态内的沟通与协作,适合需要与客户紧密联系的企业;飞书强调信息高效流转和团队协同,集成了即时通讯、在线文档、智能日历和音视频会议等功能,适合追求高效协作和知识管理的企业。
从客户群体的差异化来看,钉钉用户以中小企业为主,覆盖2300多万家企业组织;企业微信用户多为企业服务型组织,每天通过企业微信服务的微信用户数达5亿;而钉钉主要服务于互联网公司、创新企业和大型企业。
从商业模式的差异化来看,钉钉采用基础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提供分层定价策略;企业微信通过外部联系人扩增收费和会话存档服务实现商业化;飞书则通过商业版订阅和企业版定制化服务盈利。
从生态整合的差异化来看,钉钉生态优势明显,拥有超过4000家生态伙伴,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微信依托微信生态,连接能力强,但内部协同生态仍在建设中;飞书虽然生态整合能力相对较弱,但产品功能集成度高。
由此看来,虽然飞书与钉钉、企业微信在用户规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飞书相比钉钉、企业微信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化。对于飞书而言,当前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让越来越多企业用户认可飞书的服务能力,并且愿意为此付费。
AI对于飞书而言,是其为企业做好数字化服务的必要工具。但想要借力AI,就拉开钉钉与企业微信的数字化距离,这个恐怕有点难,毕竟钉钉、企业微信也早已在深耕AI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