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台湾岛会缺水
因为他们水库少。台湾岛水库只有32座,总库容15.4亿立方米。而作为对比,海南岛有水库1105座,最大的松涛水库库容就有33.4亿立方米。别看台湾岛雨水多,像个湿漉漉的热带果园,每年降水量能把人淋成落汤鸡,可水就是留不住。岛上32座水库,像是几个破旧的塑料桶,接不住天上泼下来的水。反观海南,1105座水库像密密麻麻的蜂巢,松涛水库一个就能装下台湾所有水库的两倍多,水多到能让椰树泡澡。
台湾岛的地形像个皱巴巴的铝箔纸,山高坡陡,台风一刮,雨水哗哗冲进海里,像是倒进马桶的水,眨眼就不见。海南岛地势平缓,像摊开的煎饼,水流慢悠悠,存得住。台湾岛的河流短而急,平均长度不到100公里,雨季一来,水流像脱缰的野马,拦都拦不住。海南的河流虽也不长,但地形像个大簸箕,水流慢,沉淀多,水库攒水像存钱罐,叮叮当当塞得满满当当。
有人说台湾岛缺水是地理环境太苛刻。山多,平地少,修水库的地方得挤在悬崖边,施工难度堪比在牙缝里雕花。70年代,河南红旗渠硬生生在太行山上凿出来,号称人工天河,连石头都能劈开,台湾岛的地形再难,能比得上那时候的条件?查了资料,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施工10年,靠的是铁锹和汗水,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台湾岛的水库建设却慢得像老牛拉车,1945年到2025年,80年才攒下32座水库,平均两年半一座,效率低得让人挠头。
水库少,管理也不省心。台湾岛的水库淤积严重,像个塞满泥巴的茶壶,库容越缩越小。统计数据说,台湾水库平均淤积率超过30%,有的甚至一半都被泥沙占了。反观海南,松涛水库建成后,淤积控制得当,定期清淤像给水库洗澡,保持容量。台湾岛的降雨集中在5到10月,台风季一过,旱季就来,水库没水,城市就得限水。2021年,台湾中南部干旱,台中、嘉义等地水库见底,居民洗澡都得掐着秒表,10分钟搞定。
还有个问题,台湾岛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北部雨多,水库却少,南部缺水,水库更少。像台北,人口密集,用水量大,但水库储量不够,经常得靠跨区调水,像借邻居的米下锅。海南岛就不一样,水库分布均匀,像棋盘上的棋子,哪里缺水都能补上。台湾岛的水管网老化,漏水率高达20%,等于每天有五分之一的水白白流走,像是端着漏底的碗吃饭。海南的管网更新快,漏水率控制在10%以下,水从水库到水龙头,损耗小得多。
有人可能会问,台湾岛为什么不修更多水库?除了地形限制,资金和政策也是绊脚石。修水库动辄几十亿新台币,土地征收还得跟居民磨嘴皮子,环保团体和动保团体抗议更是家常便饭。海南岛水库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支持,土地资源也比台湾岛宽裕。台湾岛不是没能力,红旗渠那会儿,工具简陋都能干成大事,台湾岛有技术、有设备,却卡在决策和执行上,像个拖延症患者,计划喊得响,动工慢吞吞。
更别提水资源管理上的差距。海南岛的水库调度像个精细的会计,雨季蓄水,旱季放水,账本算得清清楚楚。台湾岛的水库管理却像个马大哈,雨季放水太猛,旱季又没水可放。2023年,台湾岛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0%,剩下的水要么流进海里,要么浪费在漏水管网里。海南的水资源利用率接近80%,效率高下立判。
当然,台湾岛也在努力。新建水库的计划时不时冒出来,像台南的南化水库扩建,预计2026年完工,能多存5000万立方米水。可这点增量,面对全岛的缺水问题,像给烧开的锅里滴几滴水,杯水车薪。海南岛的松涛水库,建于1958年,至今仍是支柱,说明水库不是建了就行,规划和维护得跟上。
归根结底,台湾岛缺水不是天灾,是人祸。水库少、淤积严重、管理粗糙、分配不均,桩桩件件都卡在细节上。红旗渠的例子摆在那儿,缺的不是技术,是决心和执行力。台湾岛的雨水像天上掉的馅饼,可惜没个好盘子接住,硬生生让财富流进海里。海南岛的水库像个勤俭持家的管家,把每滴水都攥得紧紧的。两相对比,台湾岛的缺水困境,不是地理环境能背的锅,而是管理和规划的短板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