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大脑仍不断形成新神经元;中国博士挤爆学术岗位|科技周览
整理 | 周舒义、平生
中国博士生十年来人数翻倍,已远超学术岗位数量
据《自然》报道,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稳步增加。而中国的博士生人数在过去十年间翻倍,博士毕业生数量大大超过了高校和研究所的空缺职位。
消息称,在经合组织的38个成员国中,1998年至2017年的新晋博士毕业生数量几乎翻番,而且之后仍在继续攀升。(但在过去几年,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的博士在读人数已经开始下降,部分原因是生活成本高和补贴低。)
在中国,博士生的数量翻了一倍——从2013年的在读人数约30万人到2023年的逾60万人。“人数太庞大了,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香港大学研究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的Hugo Horta说。推动这一增长的因素有好几个,Horta解释道,比如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人数一直在上升,比如国内许多人相信投资高等教育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但Horta表示,学术界的岗位数量并没有与博士生人数“齐头并进”——被这些博士项目录取的人,绝大部分是按照学术方向在培养,因此许多未来毕业生将面临激烈的岗位竞争。
在美国、澳洲和英国等国家,非学术岗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的“常态”。2023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英国逾4500名博士毕业生,发现超过2/3的博士毕业生在从事学术圈外的工作。2020年南非一项调查纳入了逾6000名博士生,18%的人表示他们在寻找相关专业的工作时遇到了困难。
读博也未必意味着高薪——根据2023年的另一项研究,在英国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中,博士学历比硕士学历的时薪普遍更高,但并非所有专业都如此。在法律、经济和管理专业,博士学历比硕士学历的收入略低。如果考虑就业年限和资历,任何领域的硕士学历都比博士学历的收入略高。
不过,博士学历仍有其优势。202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普遍较高,超过90%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相比从事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领域的人,从事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人更容易找到科研类工作——这也与职业满意度更高有关。
相关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855-w
AI能否模拟人类被试?学界意见不一
7月2日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称,一款经海量心理学行为数据微调后的大语言模型“Centaur”(半人马),能够在众多实验任务中预测、模拟人类决策,论文作者称其“可在任何使用自然语言的实验中生成类似人类的行为”。
与AlphaGo等“专用”系统不同,Centaur可以模拟人类在一系列任务中的行为,涵盖决策、记忆、逻辑推理等多种范式。论文作者、认知科学家Marcel Binz认为,这意味着心理学家可先在计算机中“预实验”,筛选出最有前景的设计,再招募真实被试,从而节省时间、经费,降低对特殊人群(如儿童、临床患者)的招募难度。
Centaur基于Meta公司旗下的开源大型语言模型Llama 3.1 70B开发,研究团队使用数据集“Psych-101”对其进行微调。Psych-101汇集了160项心理学实验,涵盖6万名被试、逾1000万条决策记录。在32项测试任务中,Centaur有31项比经典心理学模型更接近人类选择,且能在未见过的改编任务中继续保持优势。
据Science报道,新研究在学界引发广泛质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计算神经科学家Blake Richards表示,该模型并没有真正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无法相信它能够产生与人类行为一致的结果。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认知科学家Jeffrey Bowers断言该模型“荒谬”。他实测发现,在短期记忆测试中Centaur可一次记住256个数字,而人类通常只能记住大约7个;在反应时间测试中Centaur可以在1毫秒的时间内做出“超人”反应。上述表现意味着很难信任该模型在训练数据之外的泛化能力。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Federico Adolfi补充,尽管Psych-101规模惊人,但在浩瀚的人类认知面前“只是沧海一粟”,模型在更严格的测试中或将“一捅就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Rachel Heaton认为,尽管Centaur目前不足以揭示心智机制,但公开的Psych-101数据集为后续模型基准测试提供了宝贵资源。作者表示,团队正计划将数据集规模扩大到四倍,期待得到学界的“外部验证”。
Centaur目前已免费开放:https://marcelbinz.github.io/centaur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038%2Fs41586-025-09215-4
从不吸烟为何也会患肺癌?空气污染或是关键
肺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吸烟者的疾病。但随着世界各地吸烟率下降,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正在显现:从未吸烟的人群中肺癌发病率正在上升,这在女性(尤其是亚裔女性)中尤为显著,东亚国家的发病率也高于西方国家。
7月2日发表于Nature的一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因组学证据,指出空气污染等环境暴露可诱发与吸烟相同类型的基因突变,是从不吸烟者肺癌日益增多的重要原因。
研究人员对来自28个地区871名从未吸烟者的肺肿瘤组织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识别出不同的DNA突变模式。结合卫星与地面监测数据,研究人员估算了参与者的长期污染暴露水平。他们发现,生活在污染较重环境中的从未吸烟者,其肺部肿瘤中的突变显著增多,尤其是驱动突变(driver mutations,直接促进癌症发展)以及与癌症相关的突变特征。例如,这些个体与吸烟相关的突变特征增加了3.9倍,与衰老相关的突变特征增加了76%。研究还发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污染暴露越严重,突变数量越多;这些肿瘤细胞的端粒更短,表明细胞加速老化。
相比之下,研究人员并未发现二手烟与肺癌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相关性。接触二手烟的从未吸烟者肺肿瘤突变数量仅略有增加,端粒也有所缩短,但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或驱动突变。虽然接触二手烟是已知的癌症风险因素,但其致突变效应远不如空气污染显著。研究者指出,二手烟的致突变效应可能低于当前检测能力,且二手烟暴露的程度本身难以准确衡量。
研究还锁定了另一种危险因素:马兜铃酸——一种存在于某些传统中草药中的已知致癌物。与之相关的特定突变特征几乎只发现于台湾从未吸烟者的肺癌病例。尽管此前已有研究发现马兜铃酸与膀胱癌、胃肠道癌、肾癌和肝癌有关,但这是首次报告其可能导致肺癌的证据。
相关论文: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25-09219-0
太阳系迎来第三位“星际访客”
当地时间7月1日,小行星地球撞击持续警报系统(ATLAS)在距离太阳约4.53天文单位处发现了疑似星际天体A11pl3Z。次日,NASA确认其为星际天体、彗星,编号为 3I/ATLAS。3I/ATLAS来自太阳系外,正在向太阳靠近,目前距离地球约6.7亿公里,是人类观测到的从星际空间进入太阳系的第三位“星际访客”。
星际彗星3I/ATLAS穿越太阳系的轨迹,它将于10月到达近日点。| NASA/JPL-Caltech
天文学家估算这一天体宽约10至20公里,也有可能更小。预计它将于10月29日到达近日点,届时距离太阳1.38 ± 0.02天文单位。在此之后到明年仍可通过望远镜观测到。欧航局专家表示,这一天体将深入太阳系内部飞行,刚好从火星轨道内侧经过,但不会威胁到火星,对地球也不构成威胁。
2017年,人类首次观测到一个进入太阳系的“星际访客”,并将其命名为“奥陌陌”(夏威夷语,意为“远方的信使”,代号1I/2017 U1)。2019年,人类观测到代号为2I/Borisov的第二个“星际访客”。美国航空航天局当年年底确认它是一颗从星际空间进入太阳系的彗星。
天文学家表示,当前观测到的这个天体比之前两个“星际访客”速度快得多。“星际访客”为研究太阳系之外事物甚至生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相关研究也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新华社)
成年人大脑仍在不断形成新神经元
成年人大脑会产生新的神经元吗?这一被称为“神经发生”的过程已在成年啮齿动物中得到证实,但在人类身上一直缺乏确凿证据。7月3日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研究在成年人脑组织中识别出具有神经祖细胞遗传特征的细胞,表明在人类大脑的“记忆中心”——海马中,神经元生成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晚年。这项成果为长期备受争议的人脑可塑性问题给出了关键答案。
海马是大脑中一个对学习、记忆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的区域。20世纪初,“神经元之父”Santiago Ramón y Cajal提出,人出生后脑细胞便“固定不变”。尽管后来人们了解到大脑在出生后仍会成长,神经发生依旧被视为儿童时期的专利。
然而自1990年代起,挑战这一假说的证据陆续出现:一些研究在成年灵长类和已故癌症患者的大脑中检测到了活跃分裂的神经细胞。2013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Jonas Frisén等人发表研究,通过测定脑组织DNA中的碳-14水平来推断细胞的形成时间,据此估计成年人海马每天新增约700个神经元。但部分学者仍对此持保留意见。2022年,另一研究团队在成人海马中识别出未成熟神经元,不过仍未能找到其前体细胞——神经祖细胞。
在新研究中,Frisén等人弥合了这一缺口。他们首先用机器学习识别成年啮齿动物大脑中年轻神经元的基因活性特征,对单个细胞的RNA进行测序并通过mRNA来分析基因表达情况,随后在成年人类组织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中搜寻相似模式。团队设计了一种分选策略,将候选细胞的遗传特征与成年啮齿动物、人类婴儿海马细胞进行比对。最终在约30万个人体海马神经元中(供体年龄从青少年到七十多岁不等),算法识别出354个神经祖细胞,新形成的神经元集中在海马齿状回区域。
研究人员指出,不同成年人的大脑中祖细胞数量差异悬殊,这表明成年神经发生可能受多种环境和生物因素影响。总体上,年轻大脑拥有更多的神经祖细胞。14例成人脑组织中,有5例未检测到任何神经祖细胞。作者也承认,目前仍不清楚这些细胞是在成年后产生,还是自幼就存在、只是成熟缓慢。
匹兹堡大学的神经科学家Shawn Sorrells认为,新研究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需要其他手段交叉验证。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Gerd Kempermann等人则认为,新研究提供的证据已足够强有力,足以终结关于成人神经发生的争论。“放眼现有所有证据,我们必须承认争论已经结束。”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u9575
AI冒充人类会让聊天更走心
使用大语言模型(LLM)的对话机器人可以给予情绪支持。不过《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人类倾向于拒绝来自AI的情绪支持,除非……他们事先不知道这是AI。
作者开展了9项研究,给一共6282名受试者展示AI生成的回复,并告知他们有些回复出自人类,有些出自AI对话机器人。结果发现,当受试者以为交流对象是人类时,对回复的评价更高。对于(他们以为的)来自人类的回复,受试者更有耐心,愿意等待更久。作者还发现,相比标记为AI生成的回复,标记为人类的回复能唤起更多的正面感受(慰藉、认可、幸福、被理解)和更少的负面感受(焦虑、生气、痛苦或烦恼)。如果受试者认为人类在构思回复时使用了AI协助,那么他们给出的同理心、积极共鸣、正面情绪和支持的评分都更低。研究人员表示,AI对话机器人能提供的支持可能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期待同理性或情绪支持时,人们可能更看重来自人类的回复。
相关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2247-w
泡泡热水澡对身体有好处
美国俄勒冈大学鲍尔曼运动科学中心一项新研究显示,热水浸浴和桑拿都能缓解肌肉酸痛,但前者可能健康益处更大。该研究比较了浸泡在热水浴缸、传统干热桑拿或更现代的远红外桑拿中的生理效果。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
浸泡在热水中通过提高核心体温,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刺激免疫系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善身体对热应激的反应。此外,这些效果在直接接受“热疗”的数分钟后仍能持续。
“我们比较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科学研究中被探讨的被动加热方式。”论文第一作者、俄勒冈大学博士生Jessica Atencio说。该研究观察了10名男性和10名女性,他们定期锻炼,年龄在20至28岁。研究目的是在年轻健康人群中分离出每种加热方法的生理反应。
在俄勒冈大学鲍尔曼运动科学中心主任Christopher Minson的指导下,研究人员监测了受试者在热水浴缸中浸泡以及在传统干热和远红外桑拿中静坐前后的体温、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泵出的血液量)、免疫细胞数量和炎症血液生物标志物。
“我们发现,热水浸泡在提高核心体温方面效果最显著,而核心体温升高是引发后续反应的主要刺激因素。”Atencio说,“体温升高会使血流量增加,对血管健康有益。”
虽然研究团队在每种“热疗”后都采集了受试者的血液样本,但通过测量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免疫细胞数量发现,只有热水浸泡会产生炎症反应。
“热水浸泡会让核心体温产生最显著的变化,因为当你浸泡在水中时,无法像接触空气时那样通过出汗有效散热来冷却身体,出汗机制的效率会降低。”Atencio说。
“如果人们愿意进行一些‘热疗’,只要适度,就有助于改善健康。”Minson表示,“我们实验室和许多其他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中国科学报)
相关论文:https://doi.org/10.1152/ajpregu.00012.2025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