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十威震天下,雷达来自南京!
印巴空战中,大放异彩的是J10CE和霹雳15导弹,但这背后核心的杀手锏其实是雷达,我们的雷达技术,才是真正遥遥领先领先全世界的技术。现在大家都很清楚,“四代半”的阵风之所以毫无还手之力,是因为它起飞就被卫星和雷达探测到了,数据回传给预警机和J10CE,J10CE发射霹雳15,发射后不管,雷达关机,ZDK03预警机引导……阵风根本没有看到我们的飞机,它的雷达上也没有任何飞机和导弹的信号,等它发现的时候,霹雳15已经进入猎杀距离,双脉冲发动机开机,相控阵雷达末端制导自动锁定目标……阵风落入“不可逃逸范围”,这对印度飞行员来说,是非常绝望的。
在整个猎杀过程中,雷达是核心。歼-10CE战机装备了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 ,来自于南京的国睿科技(中电科14所)。AESA雷达拥有超过1200个T/R组件,探测距离超过220公里,法国“阵风”战斗机装备RBE2-AA雷达仅有836个T/R组件,探测距离只有150公里,整体被碾压。战斗机最重要的是“战场感知能力”,要获得这种能力,机载火控雷达的性能可以说至关重要。其作为战斗机实施火力攻击的眼睛和向导,决定着该飞机的战斗水平,对取得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
14所是中国成功研制机载PD火控雷达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仅有几个发达国家能研制先进机载火控雷达,我国基础薄弱,大量关键技术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国家对我们进行了严密的封锁,由贲德院士领衔的14所科研团队担负起了冲破封锁的使命。通过艰难的攻关工作,14所使PD雷达体制得以突破,奠定了我国国防机载雷达领域自主研制的基础,如今,从14所已具有国内最全谱系的机载火控雷达,从歼8系列、歼10系列、歼11系列、歼15直至最新四代战机,国内所有主战飞机上的装备的几乎都是由14所研制的机载火控雷达。30多年来,14所的机载雷达已实现了从无到有,达到或接近国外技术水平,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
歼11B飞机上, 14所为其配套研制了大功率远程机载火控雷达,是国内目前同类战机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歼15飞机上,14所为其配套研制了机载火控雷达,该型雷达在对海面目标的攻击性能上实现了突破。雷达在设计定型试飞中,遇到了海上强杂波干扰、海上大量目标混叠影响目标跟踪等技术难题,但14所的技术团队成功在2个月内解决了问题。
歼10B飞机上,14所为其研制了某型新体制机载火控雷达。这种新体制雷达技术复杂性和技术难度显著提高,具备更强的目标探测能力,探测威力/跟踪精度及稳定性在同类轻型歼击机中处于领先水平,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同时进行多目标攻击。歼10C飞机上,14所为其研制的新体制机载火控雷达在技术上更进一步。该型雷达的研制全面继承了同期最新科研成果,各项性能指标优于国际同期产品,创下新体制雷达首次列装部队的又一个第一。值得一提的是,该型雷达以零故障通过严酷的可靠性鉴定试验,充分展示了14所优异的雷达研发水平、批量生产能力和全寿命周期保障能力。
PL-15E导弹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核心部件,是Ku波段TR组件。其中,导弹残骸在印度被发现,全球都看到了,显示雷达为相控阵雷达,制造方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生产日期为2015年7月。
也就是说,两大核心雷达技术,分别来自于南京十四所和南京五十五所。南京14所的历史,说起来那就是一个“红岸基地”般的传奇故事,当年我们的640-4工程就是南京的四机部第14研究所在做,项目最终生成了110跟踪雷达和7010警戒雷达。有了7010型战略预警雷达,配合当时研制的“反击一号”导弹,组成了中国第一代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这些雷达系统最终被用到了2000年代初期,今天很多我们的雷达的先进成果其实都是在当年南京14所的底子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南京14所在中国诸多超级项目中承担了关键作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导弹防御系统等。多次获得国家级成果奖60余项,部省级成果奖340余项,“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自主研制出我国雷达研究领域里的诸多“第一”:第一部微波雷达、第一部相控阵雷达、第一部机载火控雷达、第一部预警机雷达、第一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5研究所(五十五所),始建于1958年,同样地处江苏南京。是以固态功率器件和射频微系统、光电显示与探测为主业方向的高科技、综合性大型研究所,是国家重点电子器件及应用研究所。目前,55所以固态器件与微系统、光电显示与探测器件主业,形成了以化合物半导体为核心,涵盖一、二、三代半导体的自主发展体系,建立了从材料生长、芯片设计、晶圆工艺到封装测试的完整技术和产品体系,外延材料、射频微波芯片与器件、微波毫米波模块与组件、电力电子器件与模块、射频微波封装与外壳、射频MEMS与微系统、平板显示与紫外光电探测器件等广泛应用于国家海陆空天各型重点装备工程,以及5G移动通讯、新能源、微显示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五十五所同样掌握大量的核心科技,比如在射频与微波领域,研究所研制的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和多芯片组件,在国土防空、预警探测等国家重点项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甚至霹雳15导弹的射频前端芯片和有缘相控阵制导系统的关键部件,就是他们提供的。目前,中国已经构建起了全世界从太空到天空到陆地到海洋最强大最严密的雷达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在2025年央视专访中透露的8000公里探测能力,是第四代超视距雷达系统划时代的突破。这个相当于从北京直抵澳大利亚的超远探测半径,标志着中国战略预警体系已构建起覆盖太平洋、印度洋全域的"天幕"防御网。
中国新型雷达通过P波段与相控阵技术融合,将有效探测半径提升至8000公里。这意味着当弹道导弹刚进入助推段时,系统就能捕捉轨迹,为反导系统预留20分钟以上的响应时间——这个时间差足够完成从目标确认到红旗-19导弹升空拦截的全流程。中国雷达技术突破的核心密码,在于氮化镓半导体组件的全面应用。相比传统砷化镓材料,氮化镓的电子迁移率提升5倍,击穿场强增强10倍,使得雷达信号增益达到惊人的3个数量级提升。第三代氮化镓TR组件,在S波段实现96%能量转化效率,将雷达灵敏度推至0.001平方米量级。
中国创新性采用P波段(430MHz)与L波段(1.3GHz)的融合探测技术。P波段长波可穿透F-22的隐身涂层,L波段则精准捕捉机体结构特征。2024年,该技术成功在580公里外锁定2架F-35,创造了隐身战机最远探测记录。针对F-22(RCS 0.0001㎡)、B-2(RCS 0.001㎡)等典型隐身目标,中国雷达构建了三级识别体系:P波段初筛(探测距离550km)、量子雷达精确定位(300km)、微波光子雷达成像(80km)。2025年珠海航展数据显示,该系统对F-22的全程跟踪率从2018年的43%提升至91%。
在反无人机作战领域,中国雷达展现出惊人的多目标处理能力。对MQ-9"死神"无人机(RCS 0.1㎡)的探测距离突破450公里,同时跟踪目标数从第三代雷达的512个跃升至2048个。更令人惊叹的是,系统通过毫米波辅助识别技术,可在200公里距离上区分直径15cm的无人机与鸟群,误判率控制在0.3%以下。
同时,我们还打造了全球独一无二的“分布式预警系统”,在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地部署的36座雷达站,通过量子加密数据链形成探测网络,单个站点抗毁性提升300%,系统整体可用性达99.999%。该体系与"红旗-19"反导系统的协同效率创下世界纪录:从目标识别到拦截指令下发仅需0.3秒,比美国"萨德"系统快4倍。2025年4月的联合演习中,成功在1600公里外拦截模拟来袭的10倍音速目标......这是一个真正的“天罗地网”。
而这一切,都和几十年前的“640-4工程”有关。
记得不久前,有人总是问,为什么南京没有大厂?南京为什么没有BAT?因为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禀赋,南京肩上扛的是雷达、导弹这些大国重器,扛的是国家安全,扛的是“决胜千里之外”啊。
有人问“成都为什么没有大厂”吗?成都有歼10、歼20、歼36啊;有人问“西安为什么没有大厂”吗?西安有火箭和飞船啊;有人问“大连为什么没有大厂”吗?大连有“广域静默号”啊!所以,南京最顶尖的人才、最顶尖的技术,并不在那些所谓的“互联网企业”、“网红企业”中,而在14所、55所这些看起来默默无闻的“铸剑人”单位中。真正遥遥领先的核心技术,是打出来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