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腐”成全球最大危机,中国高校率先破局!

4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

毫不意外的是,特朗普说,糟糕的经济数据“都是前任的祸”,他呼吁民众“保持耐心”、忍下阵痛。

500

从特朗普2025年再度入主白宫以来,我们已经谈了太多特朗普干的那些“荒唐事”。但为什么特朗普还能赢?为什么他可以获得这么多美国民众的选票?

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如先看看特朗普是怎么先成为“全球顶流”的。

其实早在社交媒体兴起之前,特朗普就已展现出惊人的“出圈”天赋。在B站上,可以看到由特朗普本人担任制片、主持人的纪录片《学徒》。纪录片里,他标志性的挑眉动作配合那句“You're fired”即便时隔二十年,依然成为经典。

500

500

 B站上有关特朗普的纪录片

政治上的东西先放在一边,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特朗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短视频造梗之王”。

但他只是简单地“造梗”吗?其实不然,从更深层来看,这正是短视频、碎片化造成的结果:人们开始拥有将复杂议题转化为情绪快餐的“天赋”。

特朗普团队深谙“15秒政治学”的精髓,这种能力恰恰源自短视频培养的碎片化思维模式。

他们会把两小时的政策演讲,剪辑成几十个适合TikTok传播的片段,每个都精准踩中受众的爽点。

特朗普那句著名的“MAGA”口号,原本是长篇演讲中的普通一句话,经过简化处理,变成了一个不需要思考的情绪炸弹。

简单重复的口号、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精心设计的背景音乐节奏,这种组合拳的效果惊人。

《外交政策》杂志曾尖锐指出:“在算法构建的注意力经济中,特朗普发现了权力运作的新密码,不是制定法律,而是制造热搜。”

“短视频治国”的游戏规则,让越来越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特朗普的拥趸。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这类短平快的内容会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让人产生类似“上瘾”的感觉,进而让观众逐渐放弃思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朗普的支持者会如此狂热。他们不是在理性支持某个政策,而是在享受这种情绪刺激,享受大脑放空的感觉。

这种“大脑放空”的感觉,早在1854年就有人总结为一个词——“脑腐”。202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评选为年度词汇。

500

什么是“脑腐”?从牛津给出的定义上讲,是指长时间接触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内容之后,“一个人精神和智识状态的衰退”。

简单点说,就是感觉脑子被塞上了奶嘴,渐渐做不了独立的思考,说的都是别人的观点,容易被短视频裹挟着走。

从小处看,利用闲暇时间刷刷短视频是个人选择,也是一种小爱好。

但从大处看,短视频“短平快”的叙事节奏让我们逐渐对长内容失去了耐心。我们妄想从3分钟视频里学会一门手艺、一种思维,却忽略了真正的认知升级需要系统性的沉淀

这种认知惰性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大脑运作方式,为“脑腐”的蔓延提供了温床。

“脑腐”被人利用,会有多可怕?

连美国的选举也会被“脑腐”影响,可见“脑腐”的危害有多大。

不过,我们真的对“脑腐”束手无策吗?

答案当然是,我们有办法。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必须对短平快、碎片化的内容保持警惕,主动寻求更有价值、更完整的信息。

2023年12月,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学院的陈润森博士及其团队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发表了论文,深入分析了短视频成瘾与抑郁症之间的纵向关系。论文也指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主动输入长内容,夺回思考主权。

500

图为陈润森博士及其团队在CHB发表的论文

不可否认的是,在互联网时代,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主动输入长内容?

与其强迫自己啃下一本厚重的专业书籍,不如选择一种更符合当代人习惯的方式——拥抱优质的长视频内容,比如纪录片。

事实上,这种通过纪录片获取深度知识的理念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学习风尚。

每年五一小长假,B站都会举办“纪录片开放周”,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惯例式免费开放片库,B站合作了北京林业、上海财经等52所高等院校,推出“看纪录片兑换学分”活动,通过观看指定的纪录片作品,就可以兑换第二课堂学分。

500

内容平台与知名高校的合作,或许说是在响应上层号召,高等教育体系大力倡导观看纪录片,正是看到了这种形式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希望高质内容始终是主流。

正如名师李永乐所说:“学习不是专指苦读,而是一种沉浸、专注的状态。”

这个五一假期,同样是刷视频,选择观看纪录片这样的优质长内容,既能放松身心,又能获得知识滋养。

500

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也曾评价说,“纪录片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真实案例展示思维的过程,这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更将纪录片比作“数字时代的通识教育”,强调纪录片“在碎片化信息浪潮中,构筑思维防波堤”的重要作用。

这种教育理念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87%的家长支持孩子观看优质纪录片,认为这是“寓教于乐”的最佳方式。甚至一部好的纪录片,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良性指导与影响。

在B站的口碑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评论区,有位家长分享,和自己五岁的女儿一起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看完这部作品之后,女儿说将来想去考古。也有一位高三的学生,在作品的评论区里询问,想加入三星堆成为考古人,应该学习什么专业。甚至有已经是文博专业的本科生,说因为这部作品,了解一些专业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了一些把握。

500

500

500

今年B站开放周活动开启之后,家长们也开始分享自己的纪录片片单。

500

在这个被算法和碎片化信息裹挟的时代,我们这一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知识获取的难度,而是思维深度的缺失。

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填鸭式灌输,而是主动构建认知框架的创造性过程。

纪录片作为优质长内容的代表,恰恰提供了这种思维训练的绝佳载体。

在这个专注力就是生产力的时代,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就是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别人在“脑腐”的时候,正是你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这个五一小长假,与其沉迷于算法投喂的情绪快餐,不如选择另一种可能——打开B站纪录片开放周,主动选择能让你思维提升的优质长内容。

正如一位B站网友评论的:“看完这么多纪录片,我突然明白,与其被算法投喂一百个零散知识点,不如完整消化一个深刻的思想。”

其实,170年前,梭罗《瓦尔登湖》已经告诉我们对抗“脑腐”的最好方式:

“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摆脱碎片化的洪流,但至少可以选择在浪潮中坚守思考的深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