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日本”究竟有什么魅力?还如此吸引着这么多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加盐”
日本初印象,何加盐摄于大阪
近期,我们组织了一期去日本的研习营,结果让我非常震惊。
说实话,在招人之前,我们并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报名,一度还有点忐忑。
但让我意外的是,招募公告发出去没几天,报名人数就已经超过了我们之前的限额,后来不得不扩充了名额,把原本预定的机票、酒店房间、餐厅座位等都增加了,原来22人的中巴也换成35人的大巴。
我们的招募公告,甚至都没有在公众号上发第二遍,因为一遍就已经招满了,完全不需要发第二遍了。
那时候,我心里就存了一个疑问:日本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它究竟有什么魅力?
在日本的一周,我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在观察着这个我们似乎熟悉又似乎陌生的邻国,同时也跟同行的盐友们交流感受。
总体而言,大家的感受确实很好,甚至远超预期。每个人都觉得不虚此行,甚至很多朋友计划着以后还要带家人再来。
3月,因个人私事,我又去了日本一趟。这次只去了一个城市,就是日本南部冲绳县的那霸市。又补充印证了一些感受。
两次体验下来,日本究竟有哪些新奇的、吸引人的地方呢?
我不敢说我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是走过一圈,总会有一些与没来之前完全不同的感受与看法。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点吧。
1
我们的行程
我们在日本总共待了六天五夜,主要是以关西地区的大阪市,和北海道地区的札幌市为中心活动。
日本的都市圈和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城市与城市挨得非常近。例如大阪,与京都、奈良、兵库车程都是一小时以内;札幌,离小樽、余市、千岁也都不远。这里列出的城市,就是我们六天里走过的地方。
我们行程的第一大重点是去企业研学。这次主要去了这么几家企业:
第一个去的,是稻盛和夫创建的、位于京都的京瓷公司总部,这里也有稻盛和夫纪念馆。这是此行大家认为最有价值,被大家发朋友圈最多的。
稻盛和夫纪念馆
其次是日本另一家代表性的企业松下,我们去的是位于兵库县加东市(日本的县比市大)的松下电器环保回收工厂。大家光听名字似乎没什么吸引力,实际去了才知道,是收获特别大、体验特别好的一个地方。
在北海道也去了三家企业。北海道的企业与关西风格迥异,像关西的京瓷和松下,都是高科技制造业,而北海道的知名企业,则主要都跟吃喝有关。这些企业也往往会把生产制造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
我们主要去了札幌啤酒、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余市蒸馏所(即NIKKA 威士忌),感觉特别好的是:既能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简史,也能近距离看到生产制造的场景,还能现场品尝刚刚出炉的美味。
余市蒸馏所
行程的第二个重点是文化与自然的体验。
关西地区的文化重点是奈良,以奈良公园为核心。
这里的东大寺、春日大社、唐招提寺,都是著名景点,奈良国立博物馆也在公园内。当然,还有每个到了奈良公园的人都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和无处不在的小鹿亲密接触。
奈良公园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是在奈良公园且行且逛,重点参观了一下东大寺。奈良国立博物馆很遗憾当天闭馆,未能进去。
奈良东大寺
唐招提寺和春日大社原本也想都看看,但最后发现,大家光是逛奈良公园和东大寺的时间,就已经远超最初的计划,最后只好遗憾放弃。
北海道最重要的体验是雪景。喜欢雪的人,真的是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
北海道神宫、小樽运河和北海道大学,都有着绝美的雪景,不仅看着赏心悦目,特别诱人的一点是,拍照片特别美,随便一拍都美得不得了。
北海道神宫,盐友留影
甚至都不用到这些标志性景点,就是我们在札幌啤酒、白色恋人和余市蒸馏所乃至酒店拍的雪地照片,都已经是“朋友圈高光”级别。
行程的第三个重点是对日本商业的感受。说白了就是逛街和购物。
在大阪主要是去了心斋桥、道顿堀,这是大阪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我这辈子去过的最繁华的商业区。
我以为香港的铜锣湾和旺角人算是多的了,但是比起道顿堀来说,还是相差甚远。
大阪心斋桥
除了上面三个重点外,还要加上去北海道大学参观以及到札幌市政府交流。这也是此行比较有特色,大家感受也比较好的两个地方。
上面只是简单地回顾一下主要行程,让大家有个基本概念。下面我会拣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2
文明的细节
从GDP和人均收入等指标来看,日本的经济已经三十年没有发展了,我们从中国去到日本,已经不大会惊叹有多现代、有多先进。
但是,日本毕竟是老牌的发达国家,其进入富裕社会已经几十年,有很多文明的细节,可能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做到,但是未来或许可以做到的。
刚落地日本,第一个给我冲击的是在大阪机场取行李。
在国内机场,我们都习惯了在转盘那里,盯着传送带等行李。但是在大阪机场,工作人员已经把同一航班的行李都从传送带上拿下来,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边,旅客按照最前方的牌子,找到自己的航班号,直接取就行了,不用到传送带去等。这样的效率就高很多,而且体验好很多。
何加盐摄于大阪关西国际机场
为了确定这并非大阪机场的独有服务,3月在冲绳那霸机场,我又观察了一下,发现这边也是这样的。
何加盐摄于冲绳那霸国际机场
进入大阪市区,城市的街景跟国内城市没有太大区别,把我拍的照片发出来,说是北京、上海、广州的某条街,似乎也没什么不对。不过不得不承认,日本的街道确实是非常干净,到处都看不到一点垃圾。
大阪街景
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非常严格,街道上没有见到垃圾桶,每个人的垃圾都是带回家或者酒店,分好类再扔。一个矿泉水瓶子,要把瓶盖、瓶身和标签纸分开,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袋,按照规定日期去扔。
这一点当然也并不全然是好的。因为管理严格确实也带来很多不便,例如我们吃个冰淇淋,吃一半不想吃了,就很麻烦,你得一直拿在手上,还要小心别蹭在或撒在衣服上,不仅累,还很冷(温度零下),而且拍照、用手机啥的都很不方便。当然,街道确实是干净卫生了。
大阪的马路一尘不染
而且特别奇怪的是,我们看到的每辆车子都干干净净,真的一辆脏兮兮的车子都没看到,跟国内随处可见的很多车子多多少少有些灰尘或泥污的情景完全不同。
我们不禁疑惑,是因为日本的空气本来就干净,没有多少灰尘,还是因为日本人好面子,洗车洗得更勤?
第一天的半夜,由于开营晚宴上喝了点酒,兴奋得不想入睡,我就起来一个人在大阪的街头溜达。突然看到一片水稻田。虽然已经是收割过的,但是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而言,这种景象再熟悉不过了。
同一地点,左边为加盐实拍,右边为谷歌街景
我惊讶于市中心为什么会出现水稻田,想着或许这个地方很偏,是城乡结合部?特地在谷歌地图查了一下,确实是市中心。从地图上看,整个城区的水稻田这一块那一块,为数还不少。
如果从土地使用效率来讲,这样的地段,肯定是开发成商业用地更划算,盖个商场、写字楼或住宅楼,它不香吗?为什么要在这儿种水稻?
在网上查了一下,应该是跟日本的土地私有制有关。有些农民手里有土地,不愿意卖掉,情愿用来种田。就这么一块一块地保留下来。
这跟我们之前在韩国釜山看到的有点类似。釜山市中心第一高楼旁边,都还有菜地,种着红薯辣椒,长着狗尾巴草。应该也是同样的原因。
何加盐摄于韩国釜山
第二天早上在酒店吃自助餐,也有个挺值得注意的小细节。服务员把客人领到座位后,会放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座位使用中”,这样客人就可以放心去取餐。
这个还是挺人性化的。在国内,我们一般要留个人或留点东西守着位子,要不然别的客人不知道这里有人,可能就坐下了。放个牌子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吃完饭后,你再把牌子反过来放,上面写着“非常感谢,祝您愉快”,这样服务员就知道你已经离去,这个位子可以再给其他人用了。
不仅这家餐厅如此,后面我们去的所有餐厅,只要是吃自助餐的,全都是这样的操作。只不过牌子上写的话略有不同。例如另一家写的是“食事中”和“退席”。
这个方法按理说应该非常简单,也很有效果,不知道为啥国内的大部分自助餐厅没有使用。
日本酒店的房间,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面积真的是好小(我不禁想,如果把那稻田用来盖酒店,房间不就可以大一点吗),这应该跟日本国土面积狭小有关。同样原因,日本的小汽车都比国内小一号。
日本街头和停车场的汽车,大多比国内小一号。大阪忘了拍,在冲绳补拍了一张
不过,房间布置倒是相当温馨舒适,尤其是,这么小的房间,浴室里居然还有浴缸。马桶自然是智能的,温水洗屁股,暖风吹干,这些功能都是标配。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是智能的。
我特别喜欢酒店的这个阅读灯,它可以任意调节方向,而且光线不会分散,对于爱看书的人来说,真是巨大的福音。
何加盐摄于大阪酒店
在冲绳住的酒店也有同样的设施:
何加盐摄于冲绳酒店
在国内,每次和家人出去玩,由于我睡觉比较晚,睡前又要看书,开灯就会影响老婆孩子,我只能坐在地上,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照着看。如果国内酒店也能有这样的阅读灯,那就太好了。我出差或者旅游,一定会优先选这样的酒店。
在大阪,我们也体验了一下日本的地铁。这里进站不用安检,而且更奇特的是,进出站的刷卡或投票闸口,是没有那个挡杆或挡板的,任何人想进想出都随便,没有任何东西拦着,也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在那里监督,是否买票或者刷卡,全凭自觉。
这一点不得不佩服人家的文明程度,中国要达到这个程度,可能还要一些时间。
3
北海道的雪
我们之所以安排在二月初春的季节去,是为了邂逅北海道的雪。因为我们深知,很多人对雪都怀着非常浪漫的憧憬,而北海道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赏雪圣地之一。雪季的日本,会比平时更添一份吸引力。
果然,在北海道雪地里的记忆,是大家最深刻,最美好,最浪漫的。
在策划行程的时候,我还一度有所顾虑,心想,我们能确保到时候下雪吗?万一去的时候刚好没雪怎么办?日本合伙人说,你百分之百放心,一定会下的。
到了后发现,真的是每天都下。酒店门口的栏杆上,头天刚有顽皮的孩子把雪全扫掉,第二天起来就十几厘米厚了。
头天这里的雪都被扫掉了,第二天早上就这么厚
从北海道的新千岁机场出来,就已经开始感受积雪。路两旁都是铲车铲过的堆着两三米厚的雪堆,房子、树木、空地,全都被雪覆盖。
下午四点多,太阳就已经快要落山,夕阳映照着白雪树林,非常漂亮。
我们住在定山溪温泉,酒店门口全部被雪掩盖,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停车场,哪里是空地。
晚上我出来溜达着口述日记,看到眼前雪花静静飘落,路灯下,几栋小屋默默无言,只觉得无比静谧,还以为我们是在深山中的某个小院。
今天为了写这篇文章,在谷歌地图上找到同一地方的实景,原来是一条繁忙的双向六车道。
北海道的司机都有一种本领,在雪地上开车跟在平地上开车没啥区别,速度并不会降低多少。
这里车的轮胎是特制的,只要不是翻山越岭,连防滑链都不用套,再加上这里的雪是那种粉雪,基本上不影响行走,看着路上是厚厚的一层雪,但是车嗖的一下就开过去了。
刚开始看见雪,还只是觉得欣喜,倒没有说特别强烈。在北海道的第二天,我们去了北海道神宫,才真正感觉到“震撼”两个字。
这里是大片的积雪林地,阳光明媚,积雪晶莹,树木挺拔,森林茂密,这几样加起来,就组成了如同电影宣传片里面的那种绝美景象。
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打起了雪仗,大人们则人手一台手机,开始不停得自拍和互拍。时不时有人躺倒或趴倒在雪里面,甚至开始打滚撒欢。
北海道的天气比六月的广州变化还快,晴空万里和雪花漫天,只需要一瞬间的转换。刚拍完一张照片,转过头去再回来,眼前景象就已经变幻了。
一分钟两种景象
小樽的雪别有一番风情。作为北海道有名的浪漫小城,小樽是很多日本电影和电视剧的取景地。例如著名的电影《情书》,很多场景都在这儿拍的。
这里最核心的景点小樽运河。我们到的时候,天气非常晴朗,头顶是蓝天白云,脚下是静静的运河,运河边是古老的货运仓库,现在已经全部都变成了艺术馆、博物馆。
我随手拍了一些照片,结果发现都是电脑壁纸和杂志封面集的美景。发了几张在不同的群里,都引起群友的惊叹,说这个地方太美了,还有一些朋友是来过小樽的,在那里惊呼:为啥你拍的小樽这么美?
小樽运河
在运河畔的一家餐厅吃完中饭,我又到运河走了一圈。短短两个小时之间,风云突变,原本艳阳高照的天空变成了乌云密布,雨雪霏霏。我不禁庆幸我们的运气真是好,上午游览的时候天气那么好,现在才变差。
不过到那之后发现,原来雨雪霏霏也有它独特的味道,于是又玩不迭地拍了一些照片。果然跟上午的蓝天白云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也是非常难得的绝美景象。
我们在小樽总共才停留了三个小时,却经历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气象,把留在小樽运河该领略的最美的两种景象,全部都领略了。
雪中的小樽运河
另一个雪景无双的地方是北海道大学。这里号称是全世界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说实在话,在来之前,我也曾在网上找过一些照片,心想,全世界最美就这?在心里偷偷的打下一个疑问号。
但是从北海道大学南门进去之后看了第一眼,此前所有的疑问就一扫而空。
身处那巨大的积雪广场,看到正前方的古朴建筑,左边高大树木围成的森林,我已经不再需要去别的地方验证,就进门的这一刹那,它就已经征服我了。
北海道大学的校园非常大,有成片的树林和蜿蜒的小溪,这些和古朴的建筑映衬在一起,都显示出别样的风情。
校园里的雪无比干净。之前在北海道神宫曾经试图拍一些往后仰倒在雪地里的照片,但是很难找到一片完全没被破坏过的雪景。而在北海道大学,随便在哪一个地方,只要离路边半米远,都是完好无缺,没有被人踩过,没有被铲雪机的风吹过。
这已经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雪了。不过,我们的日本合伙人却感慨地说:“可惜今年的雪实在是太小了,这里的人说,六七十年都没有见过这么小的雪呢。”我的天,我都不知道正常情况下,这校园的雪要厚成什么样子。
北海道大学还有另一点特别打动人,就是其立校精神。我们在校园某处,看到首任校长威廉·克拉克给后来者留下的寄语:胸怀大志。
后面又看到了北海道大学庆祝150周年校庆的海报,一句“光明,由北而来”(光は、北から)的slogon和“以雄心照亮世界”(Ambition to enlighten the world)的说明,让人心中一动,豪情顿生:
我辈就是要有这样的雄心,于寒冷北方,阴暗道路,积雪冬日,要做光,温暖和照亮这个世界。
最后一天晚上是结营晚宴。酒足饭饱之后,几个带了孩子的家庭先行离去。也不知道是谁提议,说我们不打车了,直接走回去吧,引起了其他人的轰然响应。
其实吃饭的地方离酒店还有点距离,得走半个小时左右。时间已是晚上快十点,天空还飘着大雪,但依然阻不住大家的热情。
结果这一段旅程,就成了几个家庭这趟日本之行最难忘、最浪漫的一段。从日本回来之后,我还看到群里当晚同行的人们在念念不忘地互相艾特:“最美丽的下雪天是与你同行的白色街道”“难忘的美丽的夜晚。再相聚。”
4
消费天堂
很多人去日本,都会买买买。我以前会不以为然地想,日本的东西多贵啊,干嘛去日本买。这次来实地体验,才发现以前完全想错了。
我的第一个购物体验,是在7-11便利店买朝日啤酒。营业员先给我看屏幕,上面写着20岁以下禁止买酒,您是否已满20岁?顾客必须得点一下确认,营业员才能结账。
日本的连锁便利店和主要商场、超市,全部都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对中国人来说很方便。
两罐啤酒合人民币28元,我当时的感觉是:嗯,日本的东西还是贵。我印象中国内便利店灌装的啤酒,大多不超过十块钱。
不过后来查了下,国内的啤酒也分品牌,一般的确实是七八块钱左右,更便宜的也有,但是朝日啤酒一般也在12元-16元之间,跟这里的14元是差不多的。更何况这是日本原装,国内的朝日我很少买到原装的(在香港除外),基本都是在国内某个城市生产。
第二天晚上我们去了大阪最繁华的地段,心斋桥、道顿堀一带。这里以600米长的“心斋桥筋”(“筋”就是直街的意思)为核心,但实际上广义的心斋桥区域,纵跨本町、心斋桥、难波三个地铁站,步行街从北至南长达1.8公里,两旁全是商铺,主干道两旁的岔巷则遍布餐厅、小吃店、居酒屋等。
我多次在节假日去过香港的铜锣湾和旺角,也曾在黄金周逛过广州的北京路和正佳,也曾在周六的晚上八点走过长沙的黄兴路,但是我从来没有在哪一个商业区见到这么多的人!举起手机往前一拍,相片里呈现的全都是黑压压的人头,一眼看不到尽头。
而且比旺角、铜锣湾、北京路好的是,这绵延几里路的步行街,上面全都盖了屋顶,所以不怕雨雪和太阳,可以让人们尽情地逛街。
道顿堀运河是这片区域的一个核心景点,夜景非常美,两边人流如织,连卖章鱼烧的小店都排着长队。
我有一个重点要看的地方,就是道顿堀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日本最大的折扣零售店,也是日本排名第四的零售集团,而道顿堀堂吉诃德号称是堂吉诃德体系里最繁华的一家商场,所以我觉得到了这里,必须得去看一眼。
运河对面拍道顿堀堂吉诃德
结果到了门口之后,发现里面人挤人,像我这种特别不喜欢凑热闹的人,根本都挤不进去,于是就站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退出了。
道顿堀堂吉诃德,挤不进去
我最后只在优衣库给老人小孩买了些衣服。心斋桥的优衣库店也号称是最大的优衣库商场,上下有5层。我给老人小孩买了些衣服,总共选了8件,我心里预计着,至少得两三千块钱吧?大概率是超过三千的。
没想到用微信付完款,一看才花了800多,真的是太划算了。买单的时候,给营业员出示了护照,还享受了免税的福利,直接减掉了10%。
其他盐友也都各自买了些东西,大家一对比,都觉得好便宜。
有朋友买了三宅一生的包,说比国内大概能便宜20%-40%,另有朋友买了LV,也便宜15%左右。最夸张的是有朋友买了Tiger的保温杯,说他在国内看过,要500多,在日本买了同款的,才100多块钱。
另外觉得特别划算的就是吃海鲜与和牛。国内一般说起三文鱼与和牛,都会觉得是比较贵的食物。日本这边的自助餐,稍微有点档次的都有三文鱼、和牛,无限量敞开供应,味道非常美。
我们在大阪住的酒店,自助早餐是含在房费里面的。如果是单独购买的话是2100日元,也就是109块人民币,算是略有点偏高,但我感觉菜品、环境和服务比国内餐标在108元的自助早餐,都要好很多。
日本的海鲜真是好吃。我在国内吃日料刺身,一般都只吃三文鱼,因为觉得别的都不如三文鱼好吃。到了日本之后,在小樽吃到的一个小虾刺身真是绝了,忍不住拿了一次又一次,它已经取代三文鱼成为我心目中的刺身第一位,回来好了我都还在心心念念。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口水都流到键盘上了。
问了同伴,说这个叫北极甜虾。但我回来后在盒马买的北极甜虾刺身,跟在日本吃到的味道完全不同,吃两口就不想吃了。不知道是弄错品种了,还是说因为产地或新鲜度等不同的缘故。
除了这些之外,札幌的拉面也真是不错,我们去了一家米其林餐厅。这家餐厅在札幌很有名,只有十来个座位,本来是不接受预定的,我们日本合伙人通过朋友关系,提前很久时间去沟通,好不容易订了下来。
我们到的时候,店门口挂着一个牌子,写着“一点之前,恕不接待”,把时间全都留给了我们。
店里头一天就让每一个人选浓汤味增拉面、酱油拉面还是盐拉面,结果大家基本上都选了浓汤味增拉面,最后发现味道确实是非常好,是我吃过的所有日本拉面里面味道最好的。
店里还有一种配套的零度啤酒,这个零度是指温度,据说是在温度为零的时候最好喝,不过它并不是通过冰水混合来达到零度,而是用一个刚好冰在零度的铁杯子,把冰啤酒倒在里面,说这个啤酒配拉面是绝配,我一喝果然如此。
札幌还有一道美食,是成吉思汗烤肉,就在札幌啤酒博物馆隔壁,我们在博物馆参观完之后,就直接去了店里。这儿的烤肉据称是整个北海道最有名的。据我的体验,肉质确实不错,不过味道嘛,由于是自助烤肉,那就要看各人的烤肉水平了。
最爽的是啤酒任喝,有四种札幌啤酒可供选择。不过也有一点没爽够的,由于他们家生意实在是好,预定的时候就规定了,只能消费两小时。估计是要收拾好之后接待下一波客人。所以两小时后,我们只能换地方再喝。
除了小朋友回去休息之外,其他人其实大部分都还没过瘾,于是一群人又跑去札幌著名的娱乐区“博野”找酒喝。大家兴致正高着,也不打车,就一路走着去,走了四十多分钟。
路边的雪堆得很厚,天空还飘着鹅毛大雪,天气冷得很,但半夜十二点的博野街头,人还非常多,灯红酒绿的。
这里除了居酒屋、便利店、超市、商场外,最多的就是“无料案内所”。这个词直译是“免费问询处”,实际上里面都是“风俗从业者”的信息。
路旁不时走过穿着很暴露的女孩。这么冷的天,她们还光腿穿着超短裙,虽然上身一般都有厚衣服,但都是敞着怀,胸部大面积露着,真不知道她们为什么这么不怕冷,还是说被生活所迫而没办法。
在日本,这些生意都是合法经营,社会风气如此,人们已经见怪不怪。
不过我们是为了喝酒而来,所以也没人进去问询,大家互相开开玩笑就直接略过。
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家能接待十几人的居酒屋。这里生意实在太好了,老板和服务员都忙得脚不着地,想找个服务员帮忙拍个合影,服务员一边奔跑,一边鞠躬不断说“桥豆麻袋”“桥豆麻袋”(稍等一会),我们看了也过意不去,也不找她了,就自己拍了几张。
这里有一种很特别的食品,就是马肉,这马肉是没有任何烹饪的,蘸酱直接生吃,尝起来跟三文鱼口感差不多,只不过难嚼一点。据说很补,不过我倒是没有感觉到,哈哈。
5
安全的底气
近几年来,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外国人拍的视频,盛赞中国治安环境之好。半夜三更,单身女孩也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快递放在外面也不担心丢失,甚至有些快递员送快递的时候,电动车随意一停,都懒得熄火和拔钥匙。
这一点当然非常值得骄傲,全球能做到这样的国家没有几个。不过在日本,我们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安全感,甚至有些地方还超过了国内。
我们在大阪住的算是不错的酒店,入住的时候就让我惊奇了一下——不需要登记证件,我们的日本合伙人直接在前台就帮我们领了所有的房卡。进入电梯,也不需要刷房卡,可见这里的酒店认为闲杂人等进入客房区域,是一件不需要防范的事情。
这样的惊奇在后面不断延续。我们从大阪到札幌,需要坐日本国内航班,而这居然也不需要证件,机票是不记名、不跟身份证(护照)挂钩的,就跟二十年前我们坐火车一样。
不过,最让我吃惊的是,不仅可以直接把整瓶矿泉水带上飞机,而且过安检时,只要行李过X光机就行,并不需要搜身。我走过安检门还习惯性地张开双臂,等着工作人员来扫描身体和摸兜,没想到工作人员直接挥手让我往前走,我才反应过来人家根本就不查身上。
这里想要说一下我的一个困惑:在日本几次机场过安检都没有搜身,从香港飞也是这样。他们是怎么做到不需要检查身体还确保安全的?为何大陆、美国、中东这些地方就做不到?究竟是因为日本、香港管得太松,还存在风险漏洞;还是说其他地方管得太严,其实没有必要?
两次去日本,总共9天,不管是住大阪、札幌还是冲绳,我每天晚上十一二点都会出去溜达,一边沿着街道走,一边对着手机口述当天的日记。同行的盐友,有的半夜一点多一个人打车去居酒屋,还有的妈妈带着孩子晚上十点多从吃晚饭的地方散步半个小时回酒店,大家都没有任何防范和顾虑。
半夜一点的札幌中岛公园
当时我没有感觉任何异样,现在写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对日本的治安何等信任。而日本也确实用它的安全回报了我们这种信任。如果是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其他地方,我想我们绝对不敢这样托大。
我们在札幌市政府交流时,也感受到他们的“松弛感”。
市政府大楼是一栋并不起眼的普通建筑,任何市民都可以随意进出,不仅进出一楼大堂完全自由,上电梯也没有卡闸。前台接待处贴着一张主要官员和议员的名单与办公室分布图,实时显示办公室有无人的情况,谁在办公室不在办公室,都一目了然。
大楼门口没有警卫,一楼大厅倒是有一位工作人员,不过他对谁进谁出完全不管,只有人们有需要找他问询或者帮助的时候,才热情回应。
在大阪道顿堀的闹市和札幌博野的红灯区,即便人潮再拥挤,人们也没有任何类似“把背包抱在怀里”“捂紧钱包”“护好手机”等防盗防窃的措施与意识,每个人呈现出来都是一张毫无防范的、从来没有被伤害过的脸。
我很高兴中国也渐渐地有了这样的气象,但说实话比起日本来,在一些细节上还是有一些差距,不管从我们的地铁站、机场、政府大楼的安保措施,还是行人走在街道上的这种“从来没被伤害过”“也不需要害怕被伤害”的感觉,还是差那么一点意思。
不过我相信,中国再过一些年也会进入到这样的阶段。
6
日本的企业
日本的企业曾经是全世界学习的榜样。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等企业家,也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和管理大师。
不过这二三十年,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形势的变化,日本没太冒出新的世界知名企业,现在知名的主要还是以前就成功的那些。
从研习的角度来看,这倒也是一个挺好的学习方向:看这些企业是怎样穿越周期,历经重大波折而屹立不倒;看它们在整体大环境发展停滞的情况下,是怎样维持生存的。
我们在日本总共参观了五家企业:京瓷(含稻盛和夫纪念馆)、松下、札幌啤酒、白色恋人、余市蒸馏所。
稻盛和夫纪念馆是我们整趟研习最核心的重点,也是大家收获最大的地方。中国有很多企业家都以稻盛和夫为榜样,还有更多人虽然并非完全以他为榜样,但是也看过他的书,知道他的理论,钦佩他的事业,仰慕他的为人。
我觉得学习稻盛和夫和京瓷,最重要的其实是三点:
一,认识到“心”的巨大能量,了解“心”的能量运行的规律;
二,了解稻盛和夫“敬天爱人”的哲学,学习如何敬奉天理,关爱世人,学会思考“作为人何为正确”;
三,感受稻盛和夫“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的精神感召。
如果到京瓷一趟,能够对这三点(哪怕其中的任何一点)有所触动,有所感悟,那就收获太大了。
不过作为一个研习行程,最有价值的一点,是能够去稻盛和夫的办公室参观。当身处他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眼看着他用过的一件件物品、手摸着他的办公桌,感受着稻盛和夫的气场,你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我与稻盛和夫灵魂相连”的神圣感。这是任你看再多关于他的视频、读再多关于他的书,都无法体验到的美妙感觉。
北海道的几家企业,我觉得做得特别好的一点就是,它们都很开放,对游客极度友好。
国内也有“工业旅游”,我们此前也多次去国内的大中小企业参观,但实话讲,工业与旅游结合得像札幌啤酒、白色恋人、余市蒸馏所这么好,这么成功的,还相当少见。
现在凡是去北海道旅游的,一般都会去札幌啤酒博物馆和札幌啤酒园,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更是必游景点,也是每个人离开时都必带回国的礼物。
余市蒸馏所由于离得稍微远一点,可能去的人还少一些,但是只要喜欢喝酒的,去了都会感受特别好,而且离开的时候一定会大瓶小瓶地买。
这些企业有几点做得比较好的:
一是完全开放。
札幌啤酒和白色恋人都是不需要预约的,直接过去就行。余市蒸馏所要提前约一下,但是也很方便。
我们在国内,普通人想去知名企业参观学习,基本上都很难。大多数企业不让参观,少数企业有专门的参观区,但是往往是给领导、媒体、合作伙伴和专门的团体看的,完全对普通游客开放的极少。而北海道的这些企业,都是巴不得你去。
其实让去看是对的。去了就对你的企业增加了好感,增加了对你的产品的消费。什么广告都不如让对方直接来参观对品牌塑造更有用。除非你对自己的产品或生产场景不自信,才不敢敞开让大家来看。
二是生产与旅游完美结合。
生产车间本身就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元素。例如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一楼是生产线,工人们忙忙碌碌;二楼是博物馆,隔着玻璃就可以看到生产场景。游客站在那里就可以看到巧克力饼干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余市蒸馏所也是可以直接进入生产车间和储酒车间,看到威士忌是怎么酿造出来的。
其实游客是很喜欢看这样的场景的,因为一般很难看到。尤其是对于带孩子的游客而言,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见世面”?看生产线绝对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企业都成为人们到北海道必游的景点。我们在国内很少听说人们到了某个地方,会把哪家公司作为必游景点的。
在旅游体验的打造上,这些企业真的是非常懂人性,都会有精心设计的拍照场景。拍出来的照片特别好看,又有特色。几乎每个人都会去拍,然后发朋友圈。这样就很好地把企业品牌扩散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
三是他们都非常克制,完全不推销。
国内也有极少数企业是完全对外开放,巴不得来参观的人越多越好的,但这些企业的大多数,都是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拉人加盟或者是拼命推销东西。
而北海道这些企业,在你整个参观过程中,不管是有讲解还是没讲解,都不会有任何人来跟你推销一句,只不过是在参观路线的终点有一个展销店而已。但大多数人反而都会进去买一点,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给家人朋友极好的礼物。
其实刻意去推销的,反而让大家心理很有压力。其他环节营造得再好,最后心情都被破坏了。哪怕这次没抗住压力买了,但是回去一定不会跟亲朋好友主动推荐。于是就没有人帮助企业主动去扩散影响力,企业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去“拉人头”。
北海道这些企业没有一个字推销,大家反而一个劲地帮他们宣传,因此他们从来都不需要去“拉客”,自然有源源不断的客人过来。
我觉得中国做企业的,如果在品牌宣传、形象打造等方面有需求,真的可以多到日本看看这些企业,像他们学习学习。
开放、用心、真诚,永远是最好的“必杀技”。
7
陪在你身边的人
当然,不管去什么地方,只要你不是单独一个人,那么影响你感受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陪在你身边的人。
这次日本之行,除了日本本身的一切让大家感受很好之外,很多盐友谈到:跟何加盐团队在一起非常开心,之所以来日本,部分原因是为了日本,更多原因是为了跟我们在一起待着。
好像也是。我们的每一次研习,都证明了我们营造一个美妙的“场”的内在禀赋。我自己原来都没有意识到,只是不断有人来告诉我这一点。
我也不知道我做对了什么,反正就是,只要是我们组织的研学,尽管中间可能多少会有一些疏漏,但是大家的感觉总是那么好。到哪都觉得开心,吃什么都觉得美味,做什么都充满乐趣,跟身边每个人都合得来。
这种感觉很难言说,只有真正体验过才知道。
或许,下回你要是有机会的话,也可以一起来体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