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也内卷?揭秘太行山华北豹的恋爱生娃

写在前面

在山西太行山开展华北豹保护十余年,我们对豹的观察从开始的一些个体到相对完整的区域种群。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对太行山这些华北豹的认识,从公豹母豹的家域范围,到它们的活动规律,以及捕猎对象等等。

红外相机画面里出现小豹子的时候都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它们不但可爱,而且象征着发展与希望。对于豹种群而言,能够生生不息地繁衍后代是确保其存续并壮大的基本条件。

然而看多了以后就会有各种问题浮现:为什么资料上非洲豹幼崽1.5-2岁后独立,而我们看到的华北豹却在1岁左右便可以独立?为什么村民都说豹子都是春夏季生崽,而我们却全年都能看到母豹带着很小的幼崽出现?为什么拍到小豹的次数在增加,当地豹的平均存续时间却很短?

当我们雄心勃勃地期待通过连接众人的努力,让华北豹在北太行山复兴,就需要了解其种群运转的机制。

太行山华北豹的繁殖问题就这样被提出,基于多年的观察积累,猫盟科学保护官员赵莹拉着山西的同事和一群志愿者们扎进持续多年的数据里,开始挖掘豹种群繁殖的秘密。

繁殖研究主要的发现

春季多恋爱,四季都生娃

在我们观察到17次尾随事件中,有12次都发生在春季,5月居多。我们记录过HS1603F和HS2016M在2021年2月至5月期间你侬我侬,出双入对。但这种婚配行为并不是一对一的,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还记录到“时间管理大师”(花心大萝卜)HS2016M在尾随HS2018F。

一年各个季节都有华北豹的产仔记录,但夏季记录到的最多。所谓猫三狗四(豹子孕期三个月),这也和春天它们爱谈恋爱对应上了。

豹的排卵方式是诱导排卵,也就说雌豹不会像人类一样一个月自发排卵一次,又或者在某个特定季节排卵,而是受到雄豹的交配刺激后才会排卵。雌豹发情后会通过尿液传递信息,嗅到激素气息的雄豹便会追随雌豹而来,盘桓数日,期间会持续交配多次,然后雄豹离开。

太行山的豹娃早当家

盘了一遍数据,和豹娃豹妈相关的那些事儿,我们算出了几个数字:

一是雌豹首次当妈一般是4岁左右(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豹类似);一胎产1~3仔,2仔居多;生娃间隔约为一年半。

二是豹娃一岁左右独立(明显比非洲豹、印度豹等亚种更早),有1/3左右的豹娃能在独立后成功在该栖息地范围内建立领地

500

HS1901F带着小豹

同其他地区或其它亚种相比,北太行中部区域雌豹一窝生3只幼崽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该区域豹妈平均年龄较小有关系。也有学者把这解释为是一种繁殖策略,因为种群中豹子消失得快,所以通过一窝多生些来维持住整个种群的平衡

豹生不易,命短多早卒

通过模型计算,可显示出随着豹子年龄增长,在该区域留存的可能性的变化。简单讲,国际上监测到豹的平均寿命一般为7年,而该区域的公豹和母豹,平均存留时间分别为4年和4年半

当面临一些豹生的关键事件节点时,豹子的存活概率就会面临一次下跌。这些时间节点分别对应着独立、扩散、性成熟、第一次繁殖……

500

太行山中段豹华北亚种的个体生存曲线

公豹比母豹的生存曲线会更陡峭些,也就是在某些年龄会面临断崖式的下跌,特别是刚独立后。这和公豹有更强的领域性、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需要更大的家域面积有关。

500

个体HS1901F带着两只小豹

总结:山西和顺-榆次区域的华北豹种群存在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特性:

这些太行山的豹子繁殖频率高,母豹大约3年就能繁殖2次,而非洲豹则需要4年才繁殖2次。高频繁殖能够让种群规模扩大得更快,有利于种群发展。小豹子独立年龄早,可能和太行山当地没有更强大的竞争者或天敌有关。这里没有老虎,豺、狼等潜在的竞争者也早已消失,因此小豹独立后仅需要面对捕猎的压力,这可能是它们能够更早独立的原因。

同时,跟我们所了解的很多北方物种只在春夏季繁殖不同,太行山的华北豹几乎全年都可繁殖,这进一步增加了这个种群的韧性。

500

个体HS1901F的孩子对红外相机产生了兴趣

但与此同时,该种群的个体更迭也较快,可谓生得多死得也多(也可能是扩散出去了)。在栖息地空间够大的情况下,可能有更多的个体可以外扩;而在栖息地破碎化加剧、有效栖息地面积无法增加的情况下,生得多无疑在增加种群内部的竞争强度。

总而言之,这个豹种群似乎是处在一种快速迭代的“内卷”压力中,它们匆匆地长大、繁殖,4、5年后就消失不见。焦虑的情绪似乎弥漫在这个种群中,再也不见M2漫步林间12年的那种慵懒从容,正如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研究背后的故事

老豹子队和豹王朝的四个世代

从猫盟2016年1月拍摄到一只榆次的母豹在1月带着两个小崽从雪地上走过,已过去整整9个年头。

那时,“老豹子”生态巡护队已经成立,队员们会定期上山巡视森林中有无伤害豹子的事儿发生,同时“老豹子”队员也是生态补偿赔付的社区联络员,村里有谁家牛被豹子伤了,都会借由联络“老豹子”队员们获取相应赔偿。

500

2016年的“老豹子队”成员

9年来,他们依旧是守护华北豹安全的一线老兵,也得益于他们,我们可以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和顺的豹新闻。每逢单月,志愿者和我们在地看数据的成员就会一度陷入拆盲盒的期(jiāo)待(lǜ)中。

我们在群里分享自己“拆”到的豹新闻时,看到毛毛茸茸、不谙世事、满脸好奇的豹小崽迈着稚嫩步伐走入画面,就是“拆”到了“盲盒”的“好运勋章”;如果碰到一对豹子相互尾随谈恋爱那绝对是抽到了隐藏福利款。比起甜甜的恋爱和新生命的到来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小豹的独立成年,它们成功离开妈妈的庇护、慢慢开辟出自己的领地,甚至繁育了自己的宝宝。

500

太行山豹王国家谱图

截至2023年的12月,从初代豹大王M2和豹太后F4,我们已观测到和顺-榆次这个太行山豹王国四个世代的崛起。随着这些“福利”数据的持续积累,我们也想通过探索这些新生与联姻背后的规律,填补华北豹繁殖生态生活史信息的空白。

豹一年四季一般啥时候谈恋爱生娃?一胎生几娃?豹娃何时独立?这些毛茸茸的豹幼仔其中有多少能内卷成功留在自己生活的土地?它们又能活多久呢?

这些都有赖于这些我们拆到的“盲盒”数据。

繁殖研究的三重难关

一重关——认小豹

在最开始做个体识别的时候我们最关注的是视频中豹子的身份(每个豹子都有它独特的斑纹),关于繁殖信息在识别表格中还未做系统标记。

所以在2023年的12月,我们紧急召集了一支由墨瑜、广角椰、蔡梦泽、崔雅婕、易婉莹和青峰等志愿者组成的“瞎眼”小分队。把2016至2023年的数据重新标记了一遍。把那些带崽的、互相尾随的、有交配行为的豹视频统统mark住。把活蹦乱跳、毛绒绒的崽子们一一截图、起名

当然这还不是最抓马的,为了确认这些崽子是否成功独立,我们要把所有毛绒绒小崽的证件照同已有个体库里的成年个体一一对比,确认这些小崽是否成功独立。

500

500

上图的豹娃长大后,是下图的豹不?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二重关——给豹娃定生日

为了知道豹的产仔是否有季节性,以及豹娃们何时独立等问题。我们必须要识别出小豹子是何时出生的。这在最开始可愁坏了我们,小豹子们出生时不会被佩戴出生手环,颁发出生证。

看图识豹龄一度成为一大技术关卡,直至在一次讨论中想起F26三迁豹娃的故事(《豹乡田第一家庭,揭示豹妈的秘密生活》)。F26这个极爱遛娃的豹妈,在镜头前留下了她从怀孕到育幼的完整过程。同时小豹成长的全过程也被我们全程逐月捕捉到。不同月龄的豹娃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

500

500

小豹月龄图(科学绘图:小昭;漫画版:大鹅)

500

猜猜这只小豹的月龄是?

A.1~2月龄

C.5~6月龄

E.9月龄以上

B.3~4月龄

D.7~8月龄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C

借此,视频中大部分小豹的出生月份有了眉目。

三重关——小豹的独立日

同人类一样,豹一生中会经历许多重要的生命里程碑。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时间段,就是开始慢慢建立自己领地,开拓自己疆土的时候。但这往往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从最初的与妈妈形影不离,到慢慢独自离开妈妈玩耍一会儿,再到小豹身形已超过妈妈,虽然还会在同一地点出现但也是各自独立活动,最后离开妈妈的领地、远走他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扩散”)。

正因为这是个“过程”,这也给我们确定豹的独立时间带来了麻烦。还是在一次与我们外部专家李晟老师探讨的过程中,李老师指点了迷津。

500

李老师的形象解答

由于小豹的行踪还是隐蔽些,最后我们把小豹的独立时间定为母豹开始独自稳定活动的时间。

最后,欣赏下华北豹从发情到把娃带大的全过程吧~

写在最后

猫盟是一家保护机构,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保护,费时间和精力整科研论文且做系统观测干啥呢?因为保护一个物种要找准真问题,找准真问题则需要基于足够的了解

确实,很多时候野生动物面临生存的重大威胁,如急病来势汹汹,比如新修一条路、山上新搞了一个大工程,那么我们会针对急病下一些急药,也就是凭借主观经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500

个体HS1601F带着小豹

但从长远角度看,保护行动的决策是需要对被保护的对象有系统认知和了解,特别是关键的生活史信息,从它吃什么,对居住环境条件有什么要求,啥时候搞对象生娃,一胎产几只崽,带娃需要多长时间,过多久会生第二胎……系统地认知了被保护对象的生存和繁衍需求,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就拿这些繁殖信息来说,它们是我们预测不同外界条件或保护措施下种群生存力的重要参数,我们依此可以判断哪些行为或条件对这个种群的存续更有利或不利。

500

猫盟成员和合作伙伴考察山团线动物通道 ©巧巧

当然,我们对被保护物种的长期观测本身也是一种保护行为,及时地侦测到种群数量、结构的变化,区域内新增以及消失的情况,影像中动物的形态以及行为等,我们才能及早地感知到“症状”,及时干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