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一月份曾到古巴旅游一周,整体感觉是古巴看上去就像中国的80年代
【本文由“印加节度使”推荐,来自《全网蹲后续!街头呼唤中国姑娘的古巴老人,竟牵出史诗级彩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吞食者达雅
我们应该帮古巴修点光伏电站啥的。每个省对口支援古巴一个地区,很快就能让古巴的现代化程度上一个台阶。
我今年一月份曾到古巴旅游一周。古巴真的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气候好,四季如春,树木茂密,岛上有大片的平原,农业发展得好的话,绝对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地方。只是水资源不够丰富,也不均匀,不过如果可以修建水利系统,积蓄雨季的水资源,应该完全够用,而且在当代有可以净化海水的技术,这都不是事。
但是,整体感觉是古巴看上去就像中国的80年代,城市仍然遗留着殖民时期的建筑,成为主要的观光点,偶尔看到当代的高层外资酒店,光鲜亮丽。普通民众居住的房屋,有殖民时代中产阶级的独立屋,也有明显是苏联时期援建的多层住宅楼,以及更早时期的平房建筑。小城镇通常都是西班牙风格的独立房屋,显得比较破旧,而乡村房屋就更为破败。道路方面,从哈瓦那到各省首府的主干道还不错,很明显是近些年来修建的,虽不宽阔,但是也和我们的省道差不多,但是一到乡间,则道路坑坑洼洼,很难走出,有些地方还在用马车,看见很多人骑马出行。
我问导游农民的情况,根据导游的描述,他们还没有实行我们80年代那时的“包产到户”的政策,农民的土地属于国家,基本上按照收成交税,税率达到八成,农业技术比较原始,亩产量不高,但是农民的基本口粮能够保障。由于农民没有自留地,也没有多少多余的农副产品,城市没有农贸市场,乡间农贸市场也很少见,大多数农户只把少得可怜的一点点农副产品摊在门前售卖,或者背着一点点的东西在附近镇子上走街串巷。所以农民家庭中工业产品很少,但是也有脑子灵活的人,在景点或镇子上开小卖部赚钱。农民中贫富分化才刚刚开始。
古巴工业很少,头号产业是旅游业,而且主要旅游来源是美国的游客。其次是出口雪茄和朗姆酒。古巴国内商业不发达,城市的主要商店都是国营店铺,没有综合性商店,几乎没有现代超市,我们居住的家庭旅馆附近有一个所谓的超市,就是一间房间大小,其中主要卖水和进口的东西,奇贵,明显不是给一般人的。在革命前可以自给自足的东西,甚至可以卖到国际市场的东西,如蔗糖,大米,现在居然都要靠进口。古巴明显工业资源不够,在哈瓦那还有电力保障,但是街上路灯昏暗,一出哈瓦那,到了外省,电力就不能保证,每天都会停电一段时间。同时水的供应也不能保证,甚至在哈瓦那,每个家庭房屋上都有一个巨大的蓝色蓄水桶,有水时赶快蓄水,停水时就用蓄水桶的水。他们用油发电,油只能从委内瑞拉或阿根廷进口,且数量有限,就造成电力无法保障。我当时觉得像古巴这样阳光充足,又有海滩的地方,如果中国公司来援建,分分钟给他们建好光电体系。
的确,古巴的经济状况的确是美国长期封锁造成的,但是我感觉其中也有领导人的决策问题,他们似乎有什么顾虑,不敢像中国一样实行改革,大开大合地进行国际和国内政策的改革。我看到古巴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尤其如果有中国的技术加持,那改变电力,水资源,农业增产,日用工业体系的建立都是分分钟的事。可是中国和古巴的关系,虽说是友好国家,但却不那么热络,大街上唯一看到的中国迹象就是中国产的旅游大巴。其他车辆就像是汽车博物馆,从30年代到50年代的老爷车,日本车,还有欧洲车,都很久,很少看到新的。
工业不行,他们的农业技术也很落后,一月份是古巴的旱季,我们的车开在路上,到处都看见农民在烧荒,从飞机上都可以看到农田中到处烧荒冒黑烟。我们去了好几处外省地区,一路上农田上农业机械很少能见到,也没有看到任何水利工程,或者水渠水泵或者浇灌系统。我当时想,中国如果能提供农业技术,他们的水稻产量完全可以上千斤,根本不用从越南进口大米。
至于为什么不找中国或其他友好国家支援或投资,根据导游的说法,古巴已经欠了国际朋友许多钱,而且欠了很久,又没有能力还,所以无法再请求友好国家的帮助。但是我感觉还是古巴领导人的魄力不足,似乎思想不够开放,缺乏大的发展战略,所以无法打开目前受美国封锁的僵局。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更主动一些,我想有可能与古巴领导人的态度有关,我们的高层前些年已经访问过古巴了,但是似乎古巴那边反响不大,国内也没有见到援助古巴的报道,所以中国想要帮助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