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和批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大核心思想新发展

500

接受和批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大核心思想新发展

500

王世海

前几天看到,微信主思维导图陈星云发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大核心思想思维导图”,感觉还挺好,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都做了较为简要的陈述。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思想,现在看来有些地方已经有了新发展,有些地方应该做出一些比较明显的修正。因此,我就在这个导图的基础上,对各个概念做出一定的辨证和说明,以飨各位读者!

500

500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不过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观点强调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其根源都在于物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但它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更不能改变物质的根本属性。因此,我们必须从物质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辨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个说法有待进一步说明。如果世界是人与万物构成的世界,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就忽略掉了世界的非物质层面的性质。因此,这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说法,其思维逻辑还是西方现代主义初级的“本质主义”思想观念,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但这个“本质”的定义就是有问题的。

现在,或者说用中国古代思想的思维逻辑来说,我们不问“世界的本原”这样的问题,或者我们对“世界的本原”这个概念有另外的理解,那就是我们只问——“世界的本性是什么”。依照中国道家哲学甚至说依照儒家周易、孔子的说法,世界的本性是道,或者说,世界的本原是道。宋儒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天理”的概念,而“理一万殊”思想和逻辑被用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此时天理概念与道家的道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

世界的本原为什么是道?因为世界是由万事万物以及人类创造物组成,所谓“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只是表示出了组成世界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基础,那就是“物质”,由此指出组成世界的各种事物的第一属性是物质性,而物质性直接对应着就是客观性,所以提出一切从物质出发,也就是一切从组成世界的第一属性——物质性出发,从客观性出发,即可简单表示为实事求是的思想和理念。

但物质性,显然不能表示世界(万事万物及人类创造物)的共有本性。对于共有本性,我们要从这些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根本性质来说,也就是决定一个事物发展变化最核心的动力以及形成这个事物最主要的性质,所谓“根本属性”。因此,我们认为,世界的本原应该是道,是万事万物及人类创造物之所以成的那个性质、规律。

意识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在现代心理学、认知学及其他学说下,应该已经不是问题。简单来说,意识是由人对事物及自我的认识形成的,它的基础是认识对象,人经过一定的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然后形成了一定的认识结果,即人的意识内容。由此意识的构成,应该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认识对象,即世界,二是认识方法及过程,三是人的认识及思维能力,由这三个要素最终构成了所有意识的内容。由此来看,意识反映的主要对象是世界,但意识的内容并不全由反映的对象——世界构成,更不可能由这个对象决定,但我们必须说,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世界的知识。

同时,这个问题越发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意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人的认识及思维能力,并且进一步说,人的认识及思维能力的根本缘由在哪里?康德提出人的知解力问题,胡塞尔提出意向性问题,黑格尔在《精神哲学》里提出“纯粹的知”,中国哲学一直强调人具有灵性知觉的能力,因此,这个问题可以简单来说,那就是人天生具有的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或性能。那么,意识的构成,从世界的角度来说,第一性是来自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从人的认识角度来说,第一性是来自人天生具有的认识、思维的性能。

再者,意识还具有创造性,或者说创造能力,也就是说,意识可以根据原有或已有的意识内容再次创造或构造新的意识。此时完全由人创造的意识,即使从认识对象或反映对象来说,它的第一性也不是来自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由此就出现了神话世界、宗教世界、艺术世界,完全由人的意识来控制和支配的“世界”。当然,这样的世界的主要对象及核心,就主要是“人”,不是人的物质存在,而是人的情感、心理、精神的存在。【王世海】


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社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状况等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这一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

辨证:我们对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进行了辨证,就自然动摇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但总体来说,我们认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和理论。根本原因是从社会的层面来说,这个社会存在就主要包括人类创造物及人类,简单来说就是人造的“自然”。

第一个最核心的概念是生产力的概念。通常来说,生产力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工具)。从劳动者来说,其物质性并不明显,在这里主要强调出的是劳动者的实际性能及技能,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后天练就的。从生产资料来说,除去固有的一些土地及原材料来说,最主要的要素是生产工具及技术,而这个要素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就主要由人制造及创造,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是对生产力要素最为本质的表述,而在这个表述中,我们必须明确指出,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是不断进步的人,因此又有所谓“人才”的概念。因此,整体来说,生产力概念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及科学技术,它们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进化。

第二个核心概念是“进化”。这个概念由生物学进入社会学,再进入文化学,其核心内涵没变,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由简单到复杂、落后到先进的一个自然过程,这里面有两个核心理念,一是自然选择,二是优胜劣汰。若仅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人才和科学技术都自然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当然各自也都有一定极限。

接下来的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如果单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说,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变化;同时,社会生产还包括人的种生产以及精神生产,这两类生产就不再以单纯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由此生产力的发展就决定不了这些生产关系的改变,而由生产力带来的“进化”概念也便失去了绝对的指导意义。

那么接下来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以及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与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单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总体形态来说,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必将极大推动社会生产及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在人的种生产和精神生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就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引起并决定。但社会存在是以人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世界,社会生产只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而人的性能和需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阶段性的“进化”。因此,所含社会生产因素越少越低的社会存在领域,生产力的决定及支配作用将越低,而人自身的决定和支配作用将越高。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又决定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变化、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社会发展呈现出以生产力发展为主要标志及内在特征的不同存在形态,即有了如生产力一样“进化”的阶段性特征。但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始终是人及每个人,我们必须明确把握和确保生产力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是为了人及每个人,而不是为了某种“物”及抽象的“生产力”“进化”等概念,更不是为了某一部分人及某个人。平等、自由、公平、正义、善良、友爱、幸福、和谐、共生等理念,才是社会存在及发展真正追求和努力实现的目标。【王世海】


三、实践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也才能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实践观点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和革命性。它认为认识不是消极地反映世界,而是积极地改造世界。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使世界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要。

辨证:总体来说,实践的意涵就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劳动。一般来说,我们把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依据生产的概念及其被分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人的种生产,实践概念应可以具化为,不同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具体行为及其方式。

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说,中国哲学对应实践概念最直接的思想就是知行思想。知行思想中有知行孰先孰后、如何相互作用的诸多思想,总体来说主要是“性在作用”“体用不二”“知行合一”。西方的实践思想主要强调主体人的意识及意志的外化及物质化的过程,主体人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过程,以及社会文化及结构与个体人相互作用的过程。总体来说,实践是人进行认识世界及自我、改造世界及自我以及形成世界和自我认识的关键性活动。

从知行合一的思想来说,实践既是认识世界的活动,也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世界也在改造了自我这个世界,同时也观念性地改造了世界,并且通过具体的对象化活动,实际地改造了自我及整个世界。当然,实践活动可分出很多种,不同的实践活动,知行活动及相互关系,自然有很多差别。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错,说认识是实践的基础也没有错,那么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真理不是人类纯粹的想象,那么实践一定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果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显现”,那么实践的过程就是真理显现的过程,二者无法分开。当然,真理还可能不需要实践来检验,真理就存在在那,实践只是真理的一种形式的“验证”而已。

最后,人类认识的发展,离不开实践,也必然靠着实践一步步向前。【王世海】


四、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同时,世界也是永恒发展的,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唯物辩证法还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重要的辩证法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辨证: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那么普遍联系的点在哪里,不断变化发展的缘由是什么?矛盾概念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中国哲学认为道创生了一切,然后按照阴阳互转、生成坏灭,周而复始,同时又说气聚而生,气散而亡。西方哲学有神学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路线来解释,而科学主义路线已经被无数科学研究和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具体来说,一切事物及世界变化发展的根本是物质及内在的性能和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不同的物质组合在一起形成比较固定的结构和组织,同时又处于不同的变化、交换和流失中,相互吸引,万有引力,新陈代谢,适应进化。那么,我们从中是否能够找到固定不变的要素,又是否能找到所有变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或许可以说,它们是力、结构、性能、运动。

不同的元素依据力的相互作用结合为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由于力及其结构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性能,而不同的性能相互作用,使各自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矛盾,只是说明了力的结构及运动的一种状态,阴阳概念也是。于是,我们把力主要规范为两种对立统一的力,把矛盾分为一个事物及存在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一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力和不同力的相互作用的结构中,不同力的性能和作用是不同的,对事物及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同的,即所谓功能。

社会存在和发展也是一样。一个社会的存在,包含着自然层面、人类及其活动层面,以及人类创造物层面,从人类及其活动、创作物来分,又可分出物质性的存在、制度性的存在、精神性的存在,从社会存在的方面来说,又可分成物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艺术、宗教等。马克思更强调社会存在的物质性特性,把它分为生产方式、经济基础、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那么,不同的社会存在样式及状态,不同的力及其结构,从此形成的不同性能及运动,都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以及相互转化。若单纯从结构来说,社会存在中不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着不同组合的区别,而且存在着不同指向(趋势和目的)的差异。

若仅从方法论来说,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理一分殊、体用不二等都是世界及事物存在的必然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王世海】


五、认识论

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的学说。它强调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感性认识阶段,我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获得对事物的直接印象和表象。在理性认识阶段,我们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和整理,形成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认识论还强调了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又指导着实践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检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符合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辨证:认识论可以说是西方知识、思想和科学的基础,它们也建立起了一套严整且逻辑清晰的理论体系。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来说,它基本反映了人的认识形成的一个基本过程,但内部的细节和诸多中间环节,不可能就这么简单。认识论大体说来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客观真实地认识出外在世界的存在、变化及其内在原理、变化规律;二是客观真实地认识出人这个自我的存在、变化及其内在原理、变化规律;三是客观真实地认识出外在世界与人自我发生关系和作用的各种方式、方法、机制及内在规律等。

至于认识的形成过程,我们需要基本确立出认识的参与要素和主要流程。认识参与要素大体可分出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先天认知性能,二是人的认知工具、方法及“前见”(认知基础),三是认知对象。主要流程,现在大体看来有三种方式,一是经验主义的方式,二是科学实验主义的方式,三是纯粹逻辑推演的方式。当然,这三种方式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混合在一起,但有着以其一为主的区别。从感性经验到理性分析的认识过程,基本融合了经验主义和逻辑推演的方式,所谓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而倡导伟大的历史革命实践,用科学理论改造现实,又基本使用了科学实验主义的方式。

在西方认识论中,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与冲突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在中国认知思想和传统中,情感与理智之间往往存在诸多冲突和贯通的问题。同时,中国哲学中始终存在着人的善性与恶性、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冲突融合问题。此外,西方认识论更关注事物的本质、真理问题,中国认识传统更关注事物的本性、道德问题。从认识方法及思维来说,西方更善于严密的逻辑推演和论证,中国更倾向于经验的验证和内在真实的体悟;西方注重的是现象真实,中国注重的是体验真实;西方更倾向于进行形式逻辑演绎推理,中国更倾向于进行理一分殊推理和体用不二验证。

最后,我们还需要确认认识的目的和目标。人生之也有涯,而认知则无涯。人或出于主动的认知,或出于被动的认知,其目的就是为了探知我们的世界及自我,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安定。【王世海】


未完待续

https://mp.weixin.qq.com/s/nWeA2XPMPEA2OCSFR8h8WQ?token=1629892098&lang=zh_CN

https://mp.weixin.qq.com/s/WY3KwfyXHUDzdpPCscrUVA?token=1629892098&lang=zh_CN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