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双节”网络经营,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与信任

 

随着中秋佳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市场上的“网红”月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独特的创意、精美的包装和丰富的口味迅速占领了消费者的视野。这场由网络直播带货推动的月饼热潮,无疑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成为消费者最为担忧的问题。在追求颜值与创意的同时,一些“网红”月饼忽视了最基本的食品安全与品质要求。有的月饼使用劣质原料,有的则存在过度包装、价格虚高等问题。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也违背了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的理念。当消费者满怀期待地打开包装,却发现月饼的品质与宣传相去甚远时,失望与不满自然油然而生。

其次,虚假宣传与误导消费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网络直播的语境下,主播们往往通过夸张的语言和表演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从而促成交易。然而,这种营销手段往往伴随着虚假宣传的风险。一些主播为了提升销量,不惜夸大月饼的口感、成分或功效,甚至编造虚假的故事背景来博取消费者的同情与信任。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再者,网络监管的滞后性也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出台了多项合规提示和监管措施,但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市场,监管部门往往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和及时响应。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监管漏洞,通过更换平台、变换账号等方式逃避监管,继续从事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这不仅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也加剧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消费者权益的受损。

此外,消费者自身也面临着理性消费与维权的困境。在“网红”月饼的热潮中,消费者往往被其独特的外观和创意所吸引,忽略了对其内在品质和性价比的考量。同时,面对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的情况,部分消费者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他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自认倒霉,而不是积极寻求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要规范“网红”月饼等节日商品的网络经营活动,需要政府、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违法成本,完善监管机制;平台应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审核监测机制,确保平台内商品的质量与安全;商家应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以优质商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消费者则应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遇到问题时积极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的网络消费环境,让“网红”月饼等节日商品真正成为传递亲情与友情的使者,而非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毒药”。

 

站务

全部专栏